◇◇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清明探访袁崇焕墓守墓人 覃艳 (一)偶遇   当她拨帘而出,站在我面前时,因难寻墓祠、窝的一肚子火气渐渐消散。   佘幼芝,65岁的老太太。中等身材,架着副黑框眼镜,挂着公交月票牌,头 上银丝若隐若现。可这不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北京老人,虽然从外表上,我很难看 出她和那个为著名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守墓372年的佘家有何联系。   偶遇这位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这实在是我此行寻访袁崇焕墓祠的最大收获。   其时,屋外阳光灿烂,院里绿意渐浓,猫咪趟在草坪上享受难得好时光。我, 就和这个素昧平生的老人家坐在这间有些阴冷的小屋里谈旧事。那是怎样一段沉 重的往事啊?眼前坐着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她引领 着我渐渐走进那段已鲜为人知的历史情景之中…… (二)昔日因 今日意   明末崇祯年间。大将军袁崇焕遭受奇耻大辱,被皇太极施以离间计冠而戴上 “卖国”罪名锒铛入狱。后被处以凌迟极刑,其头悬于城门示众。全城百姓广受 蒙蔽,指忠为奸,更有人以分食其肉而大快。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 颅,掩埋在自家后院——地处北京广渠门内佘家馆街,人称广东义园。并立下 “不能为官、不能回广东老家、辈辈守墓”的祖训,其时正是1630年。自此佘家 世代开始为袁崇焕墓默默守墓,秘不外传。   150年后,清乾隆年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袁崇焕 的冤屈才大白于天下,佘家守墓也为人知。   道光年间,人们在袁墓前立了块石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   1952年春天,北京市议迁城内墓地,叶恭绰、柳亚于、李济深、章士钊四位 爱国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主席,希望将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并加崇饰,以资 观感”。毛泽东主席迅即批示北京市彭真市长,同意袁崇焕祠基“应予保存”。 因此,袁崇焕祠墓不但未迁,北京市政府还拨款修饰。   “文革”期间,袁崇焕祠墓遭到严重破坏。   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袁崇焕祠、墓和庙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北京市文物部门拨款修复了袁崇焕墓。    2002年,北京完成袁祠院子内19户居民的腾退工作,并出资约60万元对袁 崇焕祠进行了修缮。去年底,重新修缮过的袁祠与袁墓开始对外开放。与此同时, 佘幼芝一家也迁出了袁墓祠,住进金鱼池小区。 ……   事情纵然再丰富再复杂,列出来了,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年表。而佘家所体验 的伤痛欢愉又如何能列个一清二楚呢?   佘家是代代单传。到了佘幼芝这一代依然就她一个,这守墓的担子也就落在 了她的身上。在那阴冷的小屋里,她悠悠地说:“我们家族有一个特点,没有得 慢性病的,一生病就去了。……你看我坐在这里和你们说,说不定等会,一低头 就没了。”我的心一阵发紧,看着她柔弱的身躯,一时语失:以后谁能继续谱写 这守墓年表呢? (三)谁知我氏心中情?   从1630年袁崇焕去世到2002年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迁出墓祠,整 整372年过去了。   372年,说出来,不过是一个数字,其间所有的生生死死、悲欢离合,也不 过是人间常事。而对于佘家而言,这意味着17代人守墓的经历,意味着佘家子孙 需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以祖训“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辈辈守墓”来规划 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人称颂他们守墓的义举,有人则讽刺他们是疯子,错把土堆 当金山,并称其为“看坟人”。   说到此,她长叹一口气。   佘家与袁崇焕有何干系?无亲无故。   因仰慕袁崇焕爱国之情而追随,又因主仆之义而冒死建墓园,并留下代代守 墓的祖训,其后人则循忠孝之礼从未稍离其墓祠半分。即使佘幼芝已迁出墓祠, 她心头萦绕的还是这座墓祠,日日思念,夜不能寐。竟提出只要能回来,住在小 窝棚里都愿意。   为一个异姓人士守墓至此,仍不能得到认同,情何以堪?   又有访客到。是一位83岁的老人,来自香港。于是,她陪同我们去参观袁墓 祠。   据史料记载,原袁崇焕墓祠有祠室、享堂、院落、衣冠冢,门相高悬“明代 民族先烈袁崇焕墓”匾额,内有袁崇焕石刻遗像、康有为摆书拯楹等名人遗墨, 气象肃穆,氛围庄严。宋庆龄、周恩来、李济深、傅作义都曾前来祭扫。   如今,墓祠中结构和多数物品仍然都保留。但文字说明甚少,如袁崇焕作战 时用的兵器、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只是挂在墙上或摆在陈列柜里,其生平重要事 迹如打胜的三大战役等没有一点说明,其诸多诗词文字作品也没有展示。而佘家, 作为这段历史最重要的见证人更没什么展现。就连其衣冠冢也是如此。没有石刻 碑文对此说明。   佘幼芝说,有游客曾经以为袁崇焕衣冠冢旁的冢是袁崇焕妻子的,并叹其夫 妻情深,令人动容。其实呢,不知情的人们,谁能想到这只是属于一个与其不沾 亲带故的义仆呢?   她认为墓祠对于袁大将军的介绍也不够:“就是在墙壁贴上连环画说说袁大 将军的事迹也比现在的布置好啊?”丈夫焦老师插嘴了,“还有佘家的事迹呢? 那么多年守墓就没有一点宣讲吗?”   未搬迁之前,59中学就在墓祠周围。紧邻墓祠这么一个现成的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学校大可充分利用。但是,据佘老人说,来参观学习的基本都是小学生, 而中学生们扔掷的铅球还在衣冠冢前留下了深深地印记。   让佘幼芝难以释怀还在于佘家迁出了这个墓祠无法继续守墓的义举。   我们在衣冠冢前聆听老人谈袁大将军。周围墙上偶有民工探头探脑,满脸疑 惑。墙头放着他们的一双胶鞋,墓祠中草地里扔着一袋不知谁吃剩的食物。   闯入墓祠的不速之客需要有人应付,工地人员丢弃的垃圾以及墓祠的落叶需 要有人清理。而佘家迁出之后住在七站地之外的金鱼池小区,佘幼芝每次来墓祠 都先迈着颤颤悠悠的脚步走上一站地,然后坐23路公共汽车到广渠门,再穿过堆 满钢筋水泥的杂乱小巷进入她的精神家园。   恰逢清明时节,有外地游人前来墓祠敬献花圈。我粗略看了一下挽联,有台 湾有香港有广东的。佘说,只要她知道有人来墓祠都会赶到这里。除了为这些远 道而来的人解说,另外,她也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她的处境和难处,寻求多方力 量为其呼吁,以圆自己继续在此地守墓的心愿。   也许她们的确是难以为继了,所以,对我们,对许多游人是如此热情,一遍 一遍地宣讲着袁大将军和佘家祖先的事迹,哪怕对方只能领会一半,哪怕对方走 出墓祠后将她们抛在脑后。 (四)绝响   小时候读武侠小说,长大了读史书,留在心中的总是那些穿梭于江湖之中的 义士,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敬的就是那种侠义性情。长大了我没少听到类似的言语“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我办事你放心”“……终将成为历史”,当时可谓掷地有声,可假以时日回过 再看,它们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记。与佘幼芝的交谈不过一个下午的时间,其时, 佘所做之事早已名扬海外,言谈之中未有豪言壮语入耳,其所叙述之事却激越着 我,久久不能平复。   如佘幼芝所说,她守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墓祠,而是一座遗产,这遗产很特殊, 不是房子不是田地不是钱财,是远比它们更为久远留驻人心的精神,它让我们重 新思考似乎已经被人们所忘却的传统价值观念:“忠”“义”“爱国”“孝 顺”……   香港有本杂志《性情文化》这么评价佘家:“佘家三百多年来,不求建功立 业,不求扬名天下,只为中国一伟大的历史人物作表彰;他们十分卑微,三百七 十年来,只做一件事,欲足以安慰历史,温暖所有中国人的心,此无疑是佘家的 高义。”——李卓尧《372年的卑微与高义——记袁大将军墓守墓人》   用世俗的观念衡量这位我在清明前无意中探访到的守墓人,可谓卑微,一生 清贫,一无所有。可是和她相处的这个下午,我被感动了,并很羡慕她和她的家 人,在许多人不知道信仰为何物时,她们找到了安身立命、奔忙于这个世上的碑, 并以此规划出自己的人生轨迹,矢志不渝。而我们呢,心中的碑在何处,何时才 能寻到? 后记:回来之后,朋友问我要她的电话,说要打电话给《第七日》反映反映。我 说别费劲了,以她们的信源不可能不知道这事情,之所以不做是有道理的。她说, 我只是想说说周围工地对文物的影响而已,游人要花费那么多功夫才能找到墓 祠……我能做的仅此而已。对啊,我们也只能这样了,抽空去看看老人,为墓祠 主人献束花,并将他们的事情尽可能多的告诉别人……。 (XYS200404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