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域 FRONTIERS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12 扫描,校对:异调 基础科学新疆域(FRONTIERS OF SCIENCE),朱宝如 译 迟来的褒奖 198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颁发给了一位名叫欧内斯特·A ·鲁斯卡(Ernest A. F. Ruska)的德国电气工程师。他是凭什么工 作获得此奖的呢?因为他建造了第一架实用的电子显微镜。 普通的显微镜,也就是你我都已司空见惯的那种类型,利用的是 光波。光波被显微镜的镜头聚焦,通过这种方法把我们肉眼看不见的 微小物体放大,以便于仔细观察。然而,这种放大是有限度的。一架 光学显微镜所能看到的物体至少也得有光波的一个波长那么大。一个 物体若小于一个波长,那么光波就会跳过它,你也就无法看到物体。 假如你采用X射线而不是光线进行聚焦。X射线的一个波长至少是 光波的千分之一,因而你能够看到大约为用普通显微镜看到的千分之 一大小的物体。不过,麻烦的是X射线过于“有劲”了,它们径直穿过 这些本来应该看得到的微小物体,这样你仍然看不到这些物体。 到1924年,科学家们证明了电子同样也呈现出波动性(过去人人 都以为它是微小的物质粒子)。利用合适的电场,能够使电子像光波 一样聚焦。电子波的波长不比X射线的波长长,而且也不像X射线那样 顽固地强行穿过物质。电子会像光线那样从物体上弹起来,因而借助 波长很短的电子波我们就比用波长长得多的光波更能“看”。 7年后,即1931年,鲁斯卡建造了第一架利用电子真正能“看得见” 物体的显微镜。不过,为什么当时鲁斯卡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为什 么直到1986年,即55年以后,这时他已经8O岁高龄(幸运的是,他还 健在),才获奖呢?当然,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很粗糙,不能像普通显 微镜那样工作良好,不过,毕竟工作原理已经形成,以后肯定能取得 长足的进步。那么为什么延迟那么久才给他颁发奖金呢? 当阿尔弗雷德·B·诺贝尔(Alfred B. Nobel)1896年逝世时, 他留下一笔钱,作为年度奖金,希望奖给那些在本年度作出重大发现 的科学家。然而,事实表明,要想确定一年中究竟什么发现是真正重 大的,这往往不容易做到。 有时有些发现最初看起来很重要,但最终证明是失败的。比如, 1908年,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加布里埃尔·J·李普曼(Gabriel J. Lippmann)因一套彩色照相系统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最终这套系统没 有成功。1903年,一位丹麦医生尼尔斯·R·芬森(NielsR. Finsen) 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由于他找到了一种用光线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结 果表明这根本无关紧要。1926年,另一位丹麦医生约翰尼斯·A·G· 菲比厄(Johannes A. G. Fibiger)也获得了一次诺贝尔奖,因为他 发现某些癌症是由一种寄生虫引起的,但是后来证明这种寄生虫与癌 症毫不相干。 因而,经验告诉我们,究竟由谁获得诺贝尔奖,还是不要过早下 定论为好。无论一个发现看起来可能是多么激动人心,最好还是要等 一等,经实际证明以后再说。当然,也有时候一个发现看起来就肯定 能够实现,那就毋需等待。1956年,两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发现, 被称为“宇称”的某种东西不需要守恒。这就推翻了一种十分基本的 物理法则,而他们在次年便得到了诺贝尔奖——而且他们的确是当之 无愧的。 一般说来,总是要稍作等待。阿尔伯特·爱因斯但(Albert Einstein)在1905年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这对20世纪两大物 理学发现之一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6年之后的1921年才 获得诺贝尔奖。(当时,他已经确立了他的另一项伟大的物理学发现 ——相对论,这甚至是一项更伟大的业绩,不过,却并不是他获奖的 原因。) 1911年,美国医生弗朗西斯·P·劳斯(Francis P. Rous)发现 了一种似乎能致癌的病毒。这是一个有实际意义而又十分重要的发现, 但是直到1966年他才因此而获奖,这便是类似于鲁斯卡的另一个经历 了55年的等待,当时劳斯已经86岁高龄了。 当然,有时也有些科学家因不能长寿而永远失去了获奖的机会) 虽然凭他们的工作是完全有资格获奖的。1914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 亨利·G·J·莫斯利(Henry G. J. Moseley)创造出我们称之为“原 子序数”的理论。它揭示了化学元素的本性,因而绝对应该获得诺贝 尔奖。事实上,承继莫斯利工作的几位科学家在随后几年间就凭其工 作,获得了诺贝尔奖。 然而,莫斯利本人却未获奖,这是由于一个简单而悲惨的原因。 在莫斯利作出发现的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揭开了序幕,莫斯利应征 入伍。1915年,他在加利波利牺牲了,当时才27岁。一颗最优秀的年 轻头脑,在一场失控的战斗中被毫无意义地扼杀了:战争真是愚蠢而 无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