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爱因斯坦谈人生》(五) 《爱因斯坦谈人生》(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 编 高志凯 译 刘蘅芳 校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年10月         ※    ※    ※   1922年3月15日,爱因斯坦在给同他一样从事理论物理学研 究的朋友保尔·埃伦弗斯特的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在大自然面前——以及在学生面前,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显得 多么寒伧!         ※    ※    ※   1950年12月初,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收到拉特格斯大学一位 19岁的大学生亲笔写来的长信,这个学生在信中说:“先生,我 的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他排除了诸如挣钱发 财、博取功名或助人为乐之类的答案,接着说:“先生,坦率地 说,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大学,为什么学习工程学。”他 认为人活着“什么目的也没有”,并摘引了布莱斯·帕斯卡尔① 《思想录》中的一段话,他说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他自己的感受: “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也不知道 我自己是什么。我对万物一无所知,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感官、 灵魂是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指挥我说话、思考万物、思考其本身 的那部分器官是什么,这部分器官对它自己的了解不会超出其他 一些器官对它的了解。我看到四周可怖的宇宙空间,我发现自己 被缚在这个广袤浩淼的宇宙之一隅,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 而不是那里,也不知道为什么分配给我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属于此 时此刻而不属于永恒的另一个时刻——在我之前或在我之后的时 刻。极目四望,我只能看到无限,而我象个原子被困在中间,如 同稍纵即逝的影子,一且消失就再也不会返回。我只知道自己必 然死亡,但我最不理解的正是这个我无法逃脱的死亡。”   这位大学生接着指出,帕斯卡尔发现宗教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他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谈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但他还是请爱 因斯坦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并说明理由。他说:   “请你不要照顾情面,如果你认为我已误入歧途,烦请你把 我引入正路。”   在回答这一强烈的求援声时,爱因斯坦并不是敷衍一番,安 慰安慰,他的指教肯定会使那位大学生振奋起来,并减轻他的疑 虑给他自己孤独的心灵所施加的重压。爱因斯坦收到来信后没过 几天就于1950年12月3日从普林斯顿用英文给他写了回信,他在 信中写道:   为了探索个人与整个人类的生活目的,你进行了如此认真的 努力,这使我深受感动。我认为,如果象你这样提出这个问题, 那就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一项行动的目标和 目的,那我们只不过提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这一行动 或其后果应该满足什么欲望,或者说应该避免什么不希望出现的 后果?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个人所属的那个群体的角度出发,明 确规定一项行动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行动的目的至少间接地 同满足构成社会的个人所怀有的欲望有关。   如果你询问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或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有什 么目的或目标,这个问题本身毫无意义。当然,如果你一般地询 问自然界有什么目的或意义何在,那就更无意义了。因为在这种 情况下如果有人硬说自己的欲望同事态的发展是相联系的话,那 是十分武断的,如果不说是毫无理由的话。   尽管如此,我们都认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 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 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 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 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①帕斯卡尔,又译巴斯葛(1628~1662),法国数学家,物 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译者         ※    ※    ※   1951年5月28日,一位攻读心理学的研究生给住在普林斯 顿的爱因斯坦写来一封词藻华丽的信向他求教。这个研究生是个 独生子,而且同他父母一样,虽属犹太血统,却不愿接受正统的 犹太教义。一年半以前,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信仰浸礼教会教义 的姑娘。这对热恋中的情人深知这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的通 婚会遇到阻碍,而且人们漫不经心的议论会造成无意的伤害,但 他们同亲友熟人频繁地往来接触,发现压力并非无法忍受。姑娘 还自动表示愿意皈依犹太教,以使将来的子女能够过更加和谐的 家庭生活。小伙子的双亲虽然喜欢这位姑娘,但他们对这种不同 宗教信仰之间的通婚不胜惊慌,坚决反对。小伙子一方面热恋着 这位姑娘,另一方面又不愿同父母决裂而给他们造成终身难愈的 创伤。这种矛盾无法解决。他在来信中问道,如果一个人试图开 创一种全新的生活,那么是否应该认为妻子比父母亲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在来信背面用德文写了回信底稿。回信很可能是用 英文发出去的,但在爱因斯坦的文件档案中只有这份德文底稿, 现迻译如下。   我必须坦率地告诉你,对于孩子们所作的、将左右他们的生 活方式的决定,我不赞成父母对之施加影响。这种问题必须由自 己来解决。   然而,如果你所作的决定得不到父母亲的允许。那你就必须 扪心自问:我是否从心灵深处真正独立于世了,是否真的能够违 反父母亲的意愿而又不破坏自己内心的平静?如果你对此没有把 握,那么你所计划采取的步骤似乎不应受到鼓励,这是为了姑娘 的利益。这是你采取行动的唯一依据。         ※    ※    ※   1952牟12月8日,一位在布朗大学学哲学的20岁的大学生给 住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亲笔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滔滔不 绝地表白他从记忆所及的时刻起就一直狂热地崇拜爱因斯坦,长 期以来爱因斯坦的一切,不管是他的理论、观点还是他的人格, 都使他五体投地。他不知爱因斯坦是否愿意抽暇给他回封短信。 这位大学生知道,爱因斯坦同他素不相识,因此短信中不可能有 什么个人信息,但他还是希望回信中能包括一个不管什么样的信 息。   1952年12月9日爱因斯坦用英文写了回信:   对于一个为了发现一丁点儿真理而奋斗终生的人来说,如果 他能亲眼看到别人真正理解并喜欢他的工作,那他就得到了最美 好的报偿。因此我对你的赞赏之词不胜感激。我空暇不多,只能 写上短短的几句赠送给你:   诚然,没有经验基础就很难发现真理。但是,如果我们探索 得愈是深入,我们的理论所包罗的范围变得愈是广大,那么,在 决定这些理论时,经验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就愈小。         ※    ※    ※   1931年10月4日,爱因斯坦在柏林天文馆讲过一次课。翌日, 一位未能前去听课的记者在报上读到了有关这次讲课的报道,他 把这篇报道剪下来寄给爱因斯坦。下面摘录报上所记载的爱因斯 坦讲课的部分内容:   要创立一门理论,仅仅收集一下记录在案的现象是远远不够 的,还必须有能深入事物本质的大胆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 此,物理学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研究那些从属于事物现象的表面 因素,相反,他应该进而采取推理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根本实质。         ※    ※    ※   爱因斯坦一家在柏林郊外的卡普特有一座避暑住宅,他们都 非常喜欢这所房子。后来这所房子被纳粹没收了。而还是在1932 年的时候前景就已十分黯淡了。卡普特一位邻居的女儿有一本名 言集锦,有一次她请爱因斯坦在集子里题词留念。1932年爱因斯 坦在集子里写道:   啊,青年,你们是否知道,人类并不是从你们这一代才开始 渴望过上充满自由的美好生活的?你们是否知道,你们的历代祖 先都同你们一样,追求过美好自由的生活——然而各种纠纷仇恨 使他们全遭失败?   你们是否知道,如果要实现你们灼热的希望,那就只有热爱 并了解世间万物:男女老幼、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星辰日月, 只有这样你们才能与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睁开你们的眼睛, 打开你们的心扉,伸出你们的双手,不要象作们的祖先那样从历 史中贪婪地吮吸鸠酒毒汁。那么,整个地球都将成为你们的祖国, 你们的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将造福于人。         ※    ※    ※   俄亥俄州一位五年级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在得知人类也属于动 物界时都大吃一惊。他劝导学生们写信征求伟大的学者专家的意 见。1952年11月26日,他把其中一部分信件寄给爱因斯坦,请他 抽空答复。1953年1月17日,爱因斯坦用英文答复如下:   亲爱的孩子们:   我们不应该问“什么是动物”,而应该问“我们称之为动物 的是什么?”我们总把有某种特征的东西称为动物:例如它必须 吸收营养,繁衍后代,它会独立行走,从小到大不断生长,到一 定的时候就会死亡。这就是我们把昆虫、鸡、狗、猴子等等都称 为动物的理由。我们人类又怎么样呢?用刚才说过的方法来考虑 一下这个问题,然后你们就可以判断把我们人也称为动物是不是 很自然的事情了。         ※    ※    ※   1952年2月25日,英国一所中学的“六年级协会”写信给爱 因斯坦,兴奋地通知他协会所有成员几乎全体一致地推选爱因斯 坦担任协会的会长。诚然,这一职务井不要求他做什么事,再说 根据协会组织原则,他们也没有设立会长的规定。但他们认为爱 因斯坦会把这次选举视为他们协会对爱因斯坦伟大工作的承认。   1952年3月17日,爱因斯坦用英文复信如下:   作为一个曾经当过教员的人,我非常乐意地接受你们任命我 担任贵协会会长职务的决定,并为此感到自豪。尽管我已是个年 老的吉普赛人,但老年本身就有一种爱体面的倾向,我也不例外。 但是我不得不告诉诸位,对于你们事先未经我的同意就作出此项 任命,本人略感困惑不解(但不是大惑不解)。   爱因斯坦的回信被镶入镜框挂在学校图书馆里,“六年级协 会”的聚会地点就在这里。这封信很可能至今还挂在那儿。         ※    ※    ※   纽约市一所主日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于1936年 1月19日写信给住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询问他科学家是否祷 告,如果祷告的话,那么他们祈求些什么?1936年1月24日爱因 斯坦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我尽量简要地回答你们的问题。我的答复如下:   科学研究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之上的,即世间所发生的一切 都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的行为也是如此。因此,一个从 事研究的科学家很难相信只要向一个超越自然之上的上帝祷告一 番就能影响事物。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善 和非常零碎,因此,相信自然界存在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 这种观点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的。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 展迄今已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任何一位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深信,在宇宙的种种规律 中间明显地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远远地超越于人类的精神, 能力有限的人类在这一精神面前应当感到渺小。这样研究科学就 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宗教情感,但这种情感同一些幼稚的人所笃信 的宗教实在是大不相同的。   值得指出的是,这封信是在海森贝格提出测不准原理以及对 量子力学进行概然论的解释并否定了严格的定数论之后十年写的.         ※    ※    ※   下面这封信是不解自明的,它是爱因斯坦于1935年12月20日 从普林斯顿发出的。现在已没有纪录说明爱因斯坦为什么写这封 信,幸亏此信本身无须解释。它很可能是答复某人口头的请求的: 亲爱的孩子们:   当我心头浮现出你们在圣诞灯光的照耀下济济一堂欢庆佳节 的情景时,无限欢乐之情油然而生。请你们想一想大家举行盛典 庆贺其生日的那个人的教导,这些教导都很简单,但近两千年来 这些教导却未能在人们中盛行。请学会通过使别人幸福快乐来获 取自己的幸福,而不要用同类相残的无聊冲突来获取幸福。如果 你们心中能够容下这点天良,那么你们的生活中的每一个沉重的 负担就都会变得轻松,或者至少是可以忍受的,你们就能耐心而 无畏地找到生活之路,而把欢歌笑语带到各处。         ※    ※    ※   有一次,一位小女孩的母亲代她的女儿亲口要求爱因斯坦给 她写一封信,爱因斯坦于1951年6月19日用英语给这位小女孩写 了一封信。   地球已经存在了十亿年有余。至于它何时终了的问题,我的 意见是:等等看吧!   他在附言中写道。   附上几张邮票供你集邮。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