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智者的盛宴--《爱因斯坦语录》读后 方在庆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这一点似乎是不用置疑的。 一提起爱因斯坦,人们就肃然起敬。他成了科学的化身。出于对科学和爱因斯坦 的热爱,不少人认为爱因斯坦在所有领域都是十分杰出的。这种态度无疑是不足 取的。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有精妙的见解,既使是天才 (如果有的话)也不能保证这一点。 只有把天才也首先看成是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爱因斯坦的非科学方面,并进一 步凸现他的独特之处。由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工作多年,并且专职负责《爱因 斯坦全集》编辑工作的艾丽斯·卡拉普赖斯女士所编的《爱因斯坦语录》,可以 让人们很方便的了解爱因斯坦的诸方面。书的主要内容是由爱因斯坦在不同时期 对不同主题的一些看法组成。这些主题包括爱因斯坦论自己、美国和美国人、德 国和德国人、犹太人、家庭、朋友、科学家和其他人、生命、死亡、教育和学术 自由、人类、犹太复国主义、犹太教、以色列、和平主义、战争、爱国主义、宗 教、上帝以及堕胎、音乐等。书中还附有别人对爱因斯坦的评论,一些被认为是 爱因斯坦讲的话,以及一些经常出现的有关爱因斯坦的非科学方面问题的回答。 中译本还附有许良英先生写的一篇长文《爱因斯坦评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因斯坦。从这本书中,“崇拜”爱因斯坦的人可能会读到一 些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甚至是前后矛盾的话。在涉及到女人、婚姻等方面更是如 此。比如: 很少有妇人是具有独创性的。p.195 在女人的身体构造中,有某种我们必须承认的天生障碍,它禁止对妇女使用我们 对男人所同样使用的标准。p.196 婚姻是一种试图使某些出自偶然的东西持续下去的不会成功的尝试。 一切婚姻都是危险的。……婚姻的确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p.183 婚姻使得人们互相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不再是一个自由的p.184 同时还会发现一些充满睿智的话。 科学理论的内容本身并不为人的生活行为提供道德根据。p. 185 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对人类和事物的 热爱及献身精神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p. 169 恐惧或愚昧总是绝大多数人行为的基础。p. 83 伟大的心灵永远会遭到平庸心智的激烈反对。p. 70 在完全同意的后面隐藏着别扭,在调和的后面掩盖着深渊。 p. 15 由于绝大多数人不了解爱因斯坦说这些话的前因后果,很容易造成误解,下面拟 从三个方面做些浅显的说明。 一、有节制的激情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常为人所诟病。说的最多的是他的两次“不体面的婚姻”以及 穿插其中的几次婚外情。有作者甚至暗示他与终生未婚的女秘书杜卡斯之间存在 不正当的关系。爱因斯坦自己也多次谈到了他的不适合于家庭生活的个性。上面 的几句引语,也确实让人难以置信是爱因斯坦说的。原因何在? 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受自己时代的影响,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他虽然出生在乌尔姆, 但一岁时就搬到了慕尼黑。爱因斯坦身上带有浓厚的南德人天性快乐、爱开玩笑 的特征。尽管通过喜欢法国并将其视为精神故乡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 提倡,妇女解放之风早已传到了南德大地,但妇女在巴伐利亚的地位并不比一头 牛重要多少。 爱因斯坦对待爱情的态度是逐渐变化的。任何爱情都不能以牺牲他的内心自由为 代价。一开始多少还点不管不顾。爱因斯坦顶着父母的强大压力,开始了他的第 一次婚姻。 1901年7月,当他得知未婚妻米列娃怀孕后,曾允诺放弃一切科学和专业抱负, 对米列娃负起责任。为了结婚,他甚至可以接受最低的职位。“他爱米列娃,然 而在他们为自己建筑的小世界中,他却带着患有幽闭恐怖症的心情;他热爱科学 的较高价值,然而有时为了满足自己低三下四的生活需要而不得不以科学作为谋 生手段,并为此而奋斗。” 无论周遭的环境多么恶劣,爱因斯坦都能够从自信中汲取力量,继续追求自己的 科学目标。而米列娃则明显地缺乏自信。两次考试均未获通过,爱因斯坦在寻找 职业方面的种种困难,对怀着孩子的她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之间的性格冲 突在婚后越来越严重。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情感上,她都与爱因斯坦有很大的 差距。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折磨之后,他们于1919年离婚。到了20年代末期,他 们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和解,在她生命的最后20年中,她和爱因斯坦之间又有书信 往来(多达好几百封)。 他与第二任妻子,表姐艾尔萨之间的关系更能说明他的‘有节制的激情”。与其 说他爱艾尔萨,不如说他更需要她在生活上对他的照顾。他的激情是有节制的。 他从未让激情淹没自己冷静的理性。 二、天才与庸人的区别 《爱因斯坦语录》中多次提到了叔本华。关于叔本华对爱因斯坦的影响,Armin Hermann在他的《世界智者――爱因斯坦传》一书中做了详细说明。叔本华对人 性弱点的深邃洞察力,并不会因为他广遭批判的悲观主义而有所减弱。叔本华关 于天才与庸人的区分,对音乐和女性的看法,都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强烈共呜。 上面提到的几条引语,都可以在叔本华的著作中找到影子。叔本华把音乐看成是 一种乐趣享受。爱因斯坦也是如此。“在音乐中,这位孤独的天才找到了自我, 同时,他对其他人的弱点具有尖刻的观察力。” 在俾斯麦和威廉德国时代,许多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极端苦闷。爱 因斯坦在柏林的那段时间,狂热的沙文主义让一些非常正直的科学家也丧失了独 立思考的头脑,成为叔本华笔下的“庸人”―― 没有知识需求和批判的人。对 此,坚持和平主义的爱因斯坦深感苦闷。他就象是叔本华所刻划的“天才”。 “天才的作用是与盲目的民众生活在一起,从而将他们引向更高一级的发展中 去。” 由于本身不能摆脱庸人的束缚,叔本华无奈地阐述了一个反对庸人生活的办法。 即,允许那些其著作可以被认定为“天才”的人继续像庸人那样生活,只要他们 内心不向这种生存方法屈服就行。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要比叔本华要高尚不知 多少倍。他不只是内心不屈服,更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正如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的Juergen Renn和《爱因斯坦全集》现任主编Robert Schulmann所说的:“爱因斯坦是一位在各个科学领域中的漫游者,作为中产阶 级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反对俗世陈规的文化人,他能够分享许多领域中的洞察力 和情感,但又绝不屈从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他一生超脱,但并没有试图远离别人。他同时也与现实世界往来,从不逃避。他 用不着将日常的世界从他身边推开,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走出这个世界。 三、最自由的人 《爱因斯坦语录》中还有一段是他人对爱因斯坦的评价。通过这些风格各异的评 价,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性格的多样性。 如何用最简略的语言来刻划爱因斯坦?我比较赞同派伊斯的话,爱因斯坦是最自 由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名誉可以偶而使他快乐,但从来不 能使他动摇。他超然地对待时间,超然地对待死亡。爱因斯坦从未愁容满面,一 时的悲哀也决不会掩盖他一贯的幽默。他也是最有幽默感的人。 这本《爱因斯坦语录》自1996年出版后,就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1997年又出了 扩充版,新增了不少内容和新的词条。比如,“音乐”就作为重要主题单列出来。 另外在附录部分又增设了爱因斯坦给富兰克林总统的那封著名的信,以及美国联 邦调查局(FBI)就西拉德(Leo Szilard)之事对爱因斯坦的访谈。 中译本是相当准确的译本,除了一些无关宏旨的小问题之外。比如,把约定俗成 的“大卫”(David)翻译成更接近读音的“达维德”。把爱因斯坦按南德口音 读的英语“I vill a little t'ink”(I will a little think“我想一想”) 译成了“我欧点先”,并注明为“我有了一点想法”(p.209)。另外,中译本 没有翻译总共才九页的英文本的两个索引:关键词索引(Index of Key Words)和 主题索引(Subject Index)。这对于没有耐心的读者有点不方便。当然,这并不 是此书才有的缺点。 总体来说,中译本是相当严谨的。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和校者还分别发现了德文 本和英文本中的一些错误。如果不是非常仔细地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恐怕很难 做到这一点。 任何对爱因斯坦有兴趣的读者,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花时间来读一读这本 如同“智者的盛宴”的书,我相信,不会有人空腹而返的。 《爱因斯坦语录》,艾丽斯·卡拉普赖斯编,仲维光、还学文译,许良英校,杭 州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定价18.80元。 (200年7月27日《科学时报》之《读书周刊》)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