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核酸之役 谁输谁赢? 游海洋 今年伊始,关于“核酸营养”保健品是不是骗局的争论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真正将“核酸之争”推向高潮、令全国瞩目的却是两个月后的“《南方周末》遭 神秘收购”一案,一时间《南方周末》“洛阳纸贵”再次名扬四方成为焦点,而 引发收购的导火索“核酸营养品无效论”则成为全中国的热门话题。 由此,“核酸之争”发展成为“核酸之役”,经营核酸的商家想出种种办法来应 招,甚至不惜将去年的4月的《科技日报》上的广告报纸翻出,广为散发,欲借 “科技日报”这块金字招牌力挽狂澜,而誓与伪科学做斗争的专家及部分媒体想 尽办法过招,时至今日,到底谁输谁赢? “核酸之役”最大赢家——《南方周末》 其实挑起“核酸之争”的媒体并非是《南方周末》,早在1月13日新华社便发表 文章《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驳斥国内大炒特炒的核酸营养品宣 传,不久,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负责人杨焕明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 采访时打一一个比方:“所谓核酸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 《南方周末》做的不过是在2月22日的头版用近乎一版的篇幅发表《三位诺贝尔 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一文。文中指称,有幸被某核酸保健品拉来促销 的国外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面否认他们曾经不远万里为核酸保健品作过“伯 乐”。他们的书面表达集中了一个意见: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核酸营养品有效。 不料这篇文章竟引起了一场“神秘收购”。2月23日,许多《南方周末》的读者 忽然在长沙街头报摊点买不到报纸了。那些摊主告诉他们,报纸一来就让人全部 买走了。遭遇同样情况的还有兰州等地,兰州《都市天地报》的记者暗访发现, 被高价收购的《南方周末》竟然运到了一家经营核酸营养品的公司。一时间,刊 载新闻的媒体成了新闻热点,有记者打电话向南方周末总部求证该消息时,南方 周末竟然有点不知所措,但随后,南方周末便喜笑颜开,因为他们发现这是一个 极佳的自我炒作机会。 隔天,与《南方周末》同属一集团的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刊登消息:第 890期《南方周末》在各地被神秘收购。买不到报纸的读者纷纷向报社“投诉”, 各地发行代理商也反应强烈。为满足读者需要,报社决定当天在广州、上海、西 安、长春、济南、海口等印点同时加印报纸20万份。这条小消息的最后,南方日 报没有忘记加上“据悉,该期《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是:《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 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 由此,《南方周末》推动“核酸之争”升级为“核酸之役”。在此事件中,以 “关注民生、勇于说真话、以分析问题深刻”著称的《南方周末》再一次名扬全 国,大大的露了一回脸,一份报纸赚了双份钱,名利双收,可谓是“核酸之役” 的最大赢家。 “核酸之役”第二大赢家——方舟子 方舟子,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90年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 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这位住在美国的中国人用了短短二个月的时间,迅速名扬国内,因为他正是挑起 “核酸之争”的始作俑者。1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文章《让生命核酸造福人 类——记我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崔秀云教授》,崔秀云 称补充DNA就是长寿不老的奥秘。对此,方舟子在“新语丝网站”发表《新的商 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一文,指出崔秀云所谓的“核酸营养”是一个商业 骗局。此后,方舟子多次著文,继续揭露“核酸营养品”。 “核酸之争”于是被挑起,口诛笔伐,而且日渐白热化,方舟子成为拥护核酸营 养品的专家学者的矛头所指,同时他的言论也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载平、中 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负责人杨焕明及部分专家的“核酸无改善健康作用” 的呼应。 此时,人们注意起了方舟子,知道这位留美的生物化学博士不单单驳斥了核酸营 养,而且他竟然创办了世界第一份中文网络创作类电子杂志《新语丝》,还建立 了国际上最早的中文电子文库之一的《新语丝电子文库》,他似乎在说,比起国 内多如牛毛的电子杂志,我才是鼻祖。方舟子那张略带羞涩微笑的照片在大大小 小的报纸上刊载,成为近期国内最有新闻性的人物之一。 “核酸之役”的小小赢家——复旦大学一毕业生 在此次“核酸之役”中捡了大便宜的是一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生,他称那个 最著名的核酸保健品常用广告语“让细胞动起来”是他的创意! 这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8届毕业生包燎(化名)表示,99年在朋友盛情邀请下,他 为一保健品和几个人去想“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广告语。大约用了一天一夜的时 间,一个大家认为不错的句子从包燎口中蹦出来:让细胞动起来。大家认为这句 话简单明了,读起来非常有韵律,特别是个“动”字,从唇中喷出,相当有力量。 包燎后来从这个圈子退出来。不料,时隔一年,这句让包燎非常得意的广告语, 竟被一著名的核酸保健品“相中”,包燎愤愤不平又不无得意地说:“我的广告 语真的被偷了。” 而今“核酸之役”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那句“让细胞动起来”的广告语再 次被炒热,那么想出这句绝妙好词的包燎,也趁机露了一下脸,作了回自我推销, 相信有识之士会请其重出江湖,否则这么好的脑子浪费了岂不可惜! “核酸之役”输得最惨的——核酸营养品 核酸营养品开始于大连医科大学的一位副教授。让人惊讶同时佩服的是,这位副 教授负责德育教育。他学贯文理,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发明了核酸保健品。 2000年,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干劲十足地研究基因,所有的媒体都讴歌基因,于是, 这位副教授的基因核酸产品抢在众多科学家尚在进行初步研究时横空出世。核酸 保健品开始火了,核酸就是“万宝灵丹”,如今常见却又难以迅速治愈的疾病, 都能治。 “2000年中国企业十大策划家”之中的一位,为核酸保健品打造神奇。他的神来 之笔,是把38位因研究核酸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某品牌连接。据说因为想 到请38位诺贝尔奖科学家帮助作促销,这位策划家高兴得差点晕过去。此后,该 品牌核酸保健品狂卷全国,一时间开出上千家销售点。 然而好景不长,方舟子竟然跳出来大嚷“核酸营养”是商业骗局,此后《南方周 末》也列出种种证据说广告是虚假的,一时间惹怒了某品牌核酸营养品。于是他 们欲封锁消息,采用了秘密收购《南方周末》的最愚蠢、下三滥的办法,自断绝 路,将本只算是学术之争的“核酸之争”升极为带有社会争议、商业竞争色彩的 “核酸之役”。 其实在当今消息空前流通的信息时代,消息怎么可能被封锁,加之互联网的推波 助澜,《南方周末》的消息未能封锁,却成了爆炸性新闻。 3月1日,西安万余报纸订户收到去年4月11日的《科技日报》,内容是对“核酸” 保健效果的正面宣传。这似乎是核酸企业对《南方周末》“反核运动”的反击, 《科技日报》却对此事一无所知,称这只是去年出的广告专刊。核酸企业至此已 是黔驴技穷,败象已露。 毋庸质疑,“核酸之役”使核酸产品的销量锐减,这个曾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 产业”现面临绝境。 “核酸之役”中最失面子的——固执的支持核酸营养的专家 “核酸之争”本是场学术之争,双方都是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然而,支持核酸 营养的专家学者却不顾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仍然固执地坚守阵地,给人“死撑” 的感觉。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负责人杨焕明认为“有人利用他的名义宣传核酸食 品的保健功效”,于是他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称:人体不需要补充外源核 酸。并打比方说“所谓核酸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区别”。 2月11日卫生部下属的保健品科学技术协会在上海召开听证会,中国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乔宾福指责杨焕明是“外行,不懂核 酸”,并称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科学实验,都证明“核酸无需体外补充”的观点 是错误的。 紧接着22日,这批专家又专程赴京召开听证会,宣扬同一个论调,并称什么核酸 之争已经结束。北京数十家报纸纷纷在显要位置刊登该消息,大多数报纸都给予 核酸营养品一个正面、积极甚至热情的报道。但是,也有另类的报纸,中国青年 报的记者得出了基本相反的报道。这位记者写道“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说明真相, 劝厂家别再打着‘基因营养品’的旗号为核酸保健品炒作”。似乎这个听证会恰 恰就是核酸保健品厂商发起并赞助的,请的也是一边倒的专家。 然而3位诺贝尔奖科学家分别称核酸没有营养,并指责某核酸营养品未经其允许 使用其肖像权一说出现,人们发现这些专家学者的言论是如此苍白无力,有种被 大大的愚弄的感觉。 “核酸之役”中最失水准的——《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做梦也没想到,去年自己的一份广告报竟然成为核酸营养品捍卫自 身权益、反抗“核酸食品无效论”的武器。其实自己只不过赚了一笔广告费而已, 却有人借《科技日报》是全国性大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来大做文章,让《科技 日报》哭笑不得。 现在的形势谁胜谁败异常明显,《科技日报》的旧年老报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但此事却给《科技日报》的权威性带来了负面影响。 看来,媒介在做每一份广告时都要经过严谨的考证,否则一不小心便会将自己的 招牌弄倒。 “核酸之役”的前车之鉴——“脑白金”广告被禁 经营核酸营养品的商家最好注意一下同为保健品的“脑白金广告被禁”一案。脑 白金在其广告中称“人脑中都有脑白金”、“中年人更需要补充脑白金”,这些 判断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因而涉嫌违反《广告法》有关规定而被判犯规,日前该 广告被上海工商部门责令停播,并受到经济制裁。 现在核酸营养品大叫什么“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补充外源核酸1克至1.5 克”已被证实子虚乌有,还有其他种种自我推销的言词看起来也不见得科学。核 酸营养品,在看到脑白金被禁后,你总该有点改变了吧! (东方网)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