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警惕灰色地带的隐性学术腐败 枯炎居士 2001年3月的《自然》刊登了一篇讨论中国科研现状的文章(Nature, 4101,6824[01, March,2001]),其大意说,最近两年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 究的投入,但为了争取研究经费和项目,科学家们不得不化更多的精力去“说服 领导”,而不是按着科学的惯例去“说服同行”。听说这篇文章在国内的有关部 门(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引起了一些骚动。但事过境迁, 除了在科研人员还有严肃或不经意的议论外,重要的媒体和主旋律的舆论对此却 哑然无声,未见反映。不知是国内的科技记者不够敏感,还是有什么说不出的原 因?在提国内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对《自然》杂志文章的态度,不能不引人深思。 然而,笔者可以冒昧地猜测一下,该文一定是触及了某些人和机构的痛处,正如 《科学》议论中国学术腐败的文章一样,那些炙手可热的既得利益者,乃至一些 所谓的“战略科学家”们,必如坐针毡,心里极不舒服,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在 国外留学人员中的少数帮闲们,也会觉得丢了中国科学家的脸,于是也群嚣尘上, 大肆鼓噪一翻,甚至“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在一些网站上“自发地”组成了“护 假武工队”。事实上,如果说《科学》的文章谈及了“核酸骗局”等是“学商勾 结”、狼狈为奸的“显性学术腐败”的话,《自然》的文章却不动声色地涉及到 “隐性学术腐败”这一更严重的问题。它提醒人们,学术腐败的正在灰色地带快 速扩散,正在侵蚀着尚未健全的中国科学的肌体。 因此,在学术的灰色地带打 假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方舟子最近的反学术腐败新行动大致属于此列。方少侠 虽然有些行动稍有急促,但“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由于舟子少侠立身于利益 之外,有童言无忌,直面现实,对国内那些“隐性学术腐败”的缔造者,维护者 乃至他们帮闲们,的确是一种伸张学术正气、不可多得的威慑力量。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常的学术腐败是指严重违反科学规范和科学道德的行为。 “显性的学术腐败” 是容易识别的,如李富斌明目张胆的文章剽窃,被新语丝立 此存照的那些成果作假,以及薛毅和陈晓宁之流的“吹牛行骗”,只要认真严肃 一点,弄清事实是十分容易的。这样的“显性问题”一旦揭出,即使有人要袒护 他们,也必不敢贸然从事。因此,虽然“显性的学术腐败”危害不小,但害人之 深远比不上“隐性学术腐败”! 什么是“隐性学术腐败”呢?“隐性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之一是不分官学、以官 为学,官位与学术地位“与日俱进”。一方面,利用自己官位的便捷,谋取学术 头衔,在极为有限的科研资源中,掬取和占有的比同行们多的多;另一方面,又 利用“学术地位和名誉”,不断地在新闻媒体中亮相,在官场上“混”, 使其 官位不断迁升。这样一些人,通常个人研究的本事不大,但回扬长避短,先官后 学。君不见,有人伴随官位从处长、副校长到校长,甚至到部长的一路攀升,学 术职称从副教授、到教授、到博导,甚至攀升到院士,轻松走完别人穷其毕身精 力才能走完的漫长过程;君不见,有人升官后的一年两年,成果和论文的数量 跳跃式地狂飙攀升,名眼的人很容易知道这种“相变”的原因和猫腻。这些官运 与“学术地位” 俱进的人,即使没有明显成果作假、文章剽窃等"显性的学术腐 败”,对科学发展本身也没有任何贡献。这种权力对学术的介入,只能玷污学术 殿堂的价值观,为后人树立了庸俗的榜样。特别是,这种人往往也是学术界的领 导,且不说他们有可能疾贤妒能、压制同行,但伴随他们本人成长形成的价值观, 就足以给中国的科学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隐性学术腐败”表现之二是不看成果如何,只看项目大小,为追求金钱而学术, 绝无优雅的科学态度可言。为了掬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他们可以不守“追求真理, 实事求是”的科学规范,通过媒体宣传和鼓噪,不切实际,拼命夸大自己研究领 域的重要性,误导大众,欺骗不解内情的上级领导。君不见,有人向高层领导亮 一亮自己不沾水的“纳米”领带,于是乎就变成了“大中华”的“纳米科学”的 首席“老板”吗?有了经费,成了“老板”,项目做大了,“泡沫学术”就油然 而生了。这种靠学术追求金钱、金钱回馈“泡沫学术”的现象,是市场经济价值 观渗透了它不该渗透的学术领域的结果,是科学研究商业化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学术老板”的典型特征。这样的学术带头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了一种生意, 不追求科学真理,只要能糊弄人一时就行”(元江语),他们决然不知科学的良 心是何物。因此,很难相信在这种急功近利、极其浮躁的功利主义心态下,会产 生有意义的科学成果。 “隐性学术腐败”最后还表现在群体性学术腐败和“科学研究的决策的非科学” 上。为了自己单位或自己学科的利益,在项目评审、成果评定等“有中国特色” 的科学决策程序中,拉关系,走后门,在集体的名义下,胡吹乱砍,决不脸红、 心跳。 他们也不必担惊受怕,出事后自有集体负责。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 投入,21世纪学术界的官员们便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钱财。为了显示自己对业务 的内行,往往在项目设立上,有的凭感觉,果敢地"盲目决策",专家委员会往往 也由凭他的需要而组成,选择那些有利益需求的专家,或“洁身自好,不管闲事” 的“好人”学者。于是乎,专家委员会形同虚设,其作用只是证明官员们的英明 和“内行”。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必是惊人的“隐性学术腐 败”。 综上简述,“隐性学术腐败”的危害极大。针对“隐性学术腐败”进行打假,刻 不容缓整治学术腐败,弘扬科技界的正气是事关中国科技振兴的大事。大胆地披 露事实,并认真客观地明辨是非,才能使缺失的科学精神早日复归,才能使中国 科学事业有一个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