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评】 请杨焕明教授回答:哪一项的基因研究显示人的正常寿命能达到150至200岁?“最令人 信服的证据是哺乳动物的性成熟期与正常寿命的比例关系约为1∶10”,那是几十年前甚 至很可能是一百年前的陈词滥调,跟基因研究有什么关系?有哪一位严肃的生物学研究 者会把这种虚拟的“证据”当成“最令人信服”?“哺乳动物的性成熟期与正常寿命的 比例关系约为1∶10”是怎么测出来的?如果是根据其他哺乳动物测出来的,是不是假定 了其他哺乳动物在自然状态下都达到了正常寿命,而偏偏只有人类不能,需要靠基因技 术才能达到?这样的假定有什么依据? 不同物种的寿命比较,有的试图从进化生物学的K选择和r选择的角度,研究身体体积、 脑容量、后代数目、生育第一胎的相对年龄等因素和寿命的相关性,结论都是人是哺乳 动物中寿命最长者之一。事实上,野外哺乳动物和鸟类面临残酷的生存竞争,极少能够 活到自然寿命,甚至绝大多数在进入衰老之前就已被自然选择淘汰。衰老是人类的特征 之一。目前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都认为认定正常寿命最高为110-120岁(对应 于细胞分裂大约50次将死亡)。希望杨教授以后在做科普讲座之前,先去读点有关进化 生物学、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综述或者教科书,免得误人子弟。 (方舟子) (下文原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1月30日) 小记者“轰炸”基因科学家   本报北京1月29日电(记者张东操)日前,中国科技馆一场“基因与我们”的系列科普讲 座,为北京市民21世纪第一个春节的休闲增添了浓浓的科技色彩。200多位市民冒着凛冽寒 风前来,其中有50名《现代教育报》的中学生小记者。他们表现出的强烈求知欲,令专家深 感欣慰。   首场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主讲,他阐述了基因与人类健 康、生物产业的关系。当杨教授用“人类是个大家庭”的幻灯片结束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的 时候,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附属职高的小记者常姗姗首先站起来提问:   “我听到的一个消息说,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活了120多岁。但刚才您说,人类基因 研究显示人的正常寿命能达到150至200岁,那为什么现在人们活不到这个年龄?”   杨教授指出,人类基因研究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类可以活得更长,最令人信服的证 据是哺乳动物的性成熟期与正常寿命的比例关系约为1∶10。人类的寿命与生活环境和生活 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人类长寿的过程将是与自然和谐、与基因和谐的过程。   紧接着一名小记者问道:为什么我国要不惜代价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   杨教授回答,中国是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基因科技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人类的未来生活。在基因方面中国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今天,我们为明天花钱,明 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他的回答赢得人们热烈的掌声。   在一些市民提出基因食品等问题之后,又一位小记者抛给杨教授一个“烫手”的问题: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看待基因研究的利弊呢?”   杨教授微笑着赞赏这是一个好问题,然后严肃地表示,科学上的每一步前进,同时也给 人类带来新的威胁。基因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潜在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未来甚至可能出 现“生物恐怖主义”。基因科学家应该把求真、求善和求美结合起来,带给人类一个美好的 未来。   在近一个小时的提问中,小记者们个个争先,让杨教授应接不暇。杨教授表示,非常高 兴这些中学生们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因为兴趣正是科学的老师。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