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新语丝网站: 此文为98年我投到《科技新闻》杂志的一个稿件,当时我感到科技新闻有许多是 炒作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写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想法,稿件投出后就再也没有消 息,我知道我被"拒"了。《科技新闻》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会刊。现在我将此 文发给贵网站,希望刊登,供大家批评指正。如能刊登,就直接用我的真名即可。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贺天伟 科技新闻应注重科学性   贺 天 伟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科技新闻是新闻机构对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报道,它要求迅速及 时,真实可靠,以事实说话,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科技新闻主要 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表现形式,担负着向大 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的职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活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 的各个方面,科技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对科学家的尊重以及对 科学与技术的追求已经成为全社会各界的共识。作为面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技 术信息的一种传媒表现形式,科技新闻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新知识和新技术 大量涌现,为科技新闻的报道提供着丰富的素材,但是也应看到有些科技新闻还 不能全面地反映科学技术的真实面目,缺少必要的科学性。由于诸多原因,我国 国民的科技素质还比较低,他们对科技新闻所提供的信息还不能做到理性地取舍, 如果科技新闻的科学性不严谨,不仅不能起到传播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作用, 反而会造成一种负面的影响,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造成科技新闻缺少科学性的主要原因   1、新闻工作者自身违背新闻的特点   有些新闻工作者刻意地追求科技新闻的效应,在对科技新闻的报道中善意地 添加一些想象性的描述,违背了以事实说话的新闻特点。科学不是文学,来不得 半点虚假的成分。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大多是从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分 配到新闻机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调查:我国具有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闻工作者中,91.5%的人所学专业为社会、人文学科,其中, 30.6%的人为新闻专业(含广播电视专业),还有4.7%的人为外语专业,56.2% 的人为其他文科专业;毕业于理工农医专业的人占我国新闻工作者总数的8.4%。 由于受自身科学素质的局限,他们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缺少足够的知识,往往 很难对所报道的科技成果有较深刻的认识,对科技新闻的“报道点”掌握不好。 有的描述科技人员奋战几天几夜研究出某某成果,有的则是科技人员从事某项研 究,回到家中以家为实验室继续实验等,并以此来烘托气氛。其实,新闻记者的 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在科技日趋复杂和综合的今天,能够称为科技新闻的研 究成果,不可能是单靠几天几夜的奋斗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精心地选题, 充分地设计,严格地实验和精确地归纳等环节产生的;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积累 是不可能取得成绩的,而现代科技实验也不是在一个家庭里就能够做到的,这些 不切实际的报道也违背了科学的原则。   2、科技工作者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我们有一些科技工作者为了荣誉或利益,没有采取科学的态度,对新闻工作 者夸张地宣传自己的工作,或将正在从事的不成熟的工作作为成绩来宣传,他们 热衷于媒体的宣传,而不是科学界的认可。新闻工作者由于受自身素质的限制, 只能被动地而且有时也是全部地接受被采访者的观点,大量地滥用诸如“国际首 创”、“国际领先”、“突破性进展”等词汇来突出被报道的科技新闻的重要性, 以取得所谓的新闻效果。其实,科学上选用这些词是很慎重的,严格地讲,任何 科技活动只要不是在全部重复别人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并不能以此来 评论一项工作成果,对科技成果的评论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点,而是成果的某一部 分或整体。这几年我国科学界有一些人也放了几颗“卫星”,但到头来怎样呢? 只能落得个贻笑大方。我们有一些领导和管理部门也过于强调媒体的宣传,大有 是科技成绩都要上新闻的味道,并以此来奖励科技人员或立项资助,这也是有些 人热衷于媒体宣传的重要原因。科技成果最重要被接受的对象是科技界,而不是 大众。   3、“专家”不“专”   一些所谓的“专家”对某些成果的评论无疑也会对科技新闻的报道起到了不 良的影响。如曾被媒体闹得沸沸扬扬的“多莉风暴”,当时一夜间几乎各种媒体 都请生物学专家来评论,其中很多“专家”大谈“克隆技术”,其实“克隆技术” 并不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技术,早在六十年代英国科学家就获得了克隆蛙,我国 科学家也于八十年代获得了克隆鱼。“他们”中许多人没有懂得“多莉风暴”带 来的“风暴”是什么,即不谈“多莉”是经过“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的哺乳动物” 这一重大突破的实质。再如鉴定会,现在许多鉴定会的成员中真正从事所鉴定内 容的专家并不是很多,有些甚至根本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已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 度综合的趋势,科技新闻往往多是出现在跨学科或跨专业的领域,专家只是对自 己所从事的领域有权威的发言权,正可谓“学业有专长,术业有专攻”。著名理 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在吉林大学作报告时曾说过:即便是作为院士也只是在自 家的“院子”里是“院士”,到别的“院子”里就不一定是另一个“院子”里的 “院士”。如果专家所评论的不是他们所从事的领域,且对评论领域的文献也不 清楚,那么这些评论是有“水分”的,这样的“专家”召开的所谓鉴定会本身的 科学性就值得怀疑,只有真正的同行专家的意见才是可以信服的。   4、没有形成科学的稿件审查制度   科学的稿件审查制度是科技新闻具有严谨科学性的重要保障,作为编辑和总 编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懂,特别是对科技新闻,即使是一个专业人员也可能在一 些细节上需要斟酌。因此,对科技新闻稿件的审查,那种编辑一审、主任编辑二 审和总编定稿的审稿原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稿件审查制度。   二、加强科技新闻科学性的两点措施   1、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地学习,加强现代科技素养,增强业务素质。在原有 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进修一 些必要的理工科知识,增强对所报道内容的识别能力,做到懂科学,宣传科学,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切忌主观地对科技成果进行描述 和评论,努力提高科技新闻宣传的质量,避免科技新闻出现误导大众或出现伪科 学。   2、建立科学的稿件审查程序,新闻机构可以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产业 界的专家作为有关专题的编辑或作为特约记者,以便处理不同学科的科技新闻或 进行采访,严把质量关,以体现科技新闻的严肃性。特别要提出的是对那些具有 重大意义的科技新闻的报道,更应持慎重的态度,可请一些对所报道领域有一定 造诣的科学家作为审稿人,多听听真正的同行专家的意见是必要的。一个有社会 责任感的专家,也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地参与科技新闻的报 道,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精神。   今日之中国,还存在着许多文明与愚昧、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新闻机构应 该充分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高举科学这面伟大的旗帜,努力提高科技新 闻的报道水平,使科技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科教兴国呐喊、助威,为科技服务,为 经济建设服务,为树立民族的科学精神服务。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