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李希光抬轿将68年前的学说吹成新见解 李清明 大名鼎鼎的李希光记者一下又变成了著名学府的教授,不过李先生 的新闻观确实让人不敢恭维,不久前香港的一位同行狠狠批评了李一顿, 其实内地学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只是考虑李的影响和其学府的巍峨未敢 造次。那么李先生的科技报道又如何呢?其实与他所鄙视的北青报、北 京晨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相仿,半斤八两,要说责任,如今年轻记者 科技报道质量如此低劣,李老前辈也有丝丝干系,至少没带好头。 当年身为新华社记者的李希光也为科技官员或者科学家抬过轿。 1988年9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版刊登过李希光的报道《在 世界科技讨论会上西湖太湖成因有新说》。大致内容为:“据新华社北 京九月二日电(记者李希光)国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何永年教授日前在 北京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就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西湖和太湖的成因提出新 见解。 “何永年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世界科学技术讨论会上说,位于杭州 的西湖在成因上属于澙 湖。” 那次学术讨论会的水平如何,现已不清楚,为何只报道了何永年这 一新学说呢?澙 湖成因是新学说吗?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早在1920年竺可桢先生就在科学社年会上宣读 过论文“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刊登于1921年《科学》杂志第6卷第4 期上。竺可桢的论文第一句就指出:“西湖生成的原因,据记者去岁( 1919)夏间的观察,加以东西书籍的参考,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 一个澙 湖。”据陈吉余1975年钻孔资料证实西湖是一个澙 湖。(见竺可 桢文集,第18-20页。)可以肯定地说,在1988年之前,关于西湖的澙 湖成因已经是地学界的常识。澙 (xi4)湖,英文为lagoon,中文过去经 常写作泻湖,指通过平行海岸的沙坝(bar)和沙嘴(spit)的加高和伸长, 在连接起来筑成的滨海带障壁的内侧形成的一个与外海半隔绝的区域。海 水由沙坝的某些缺口与澙 湖交流,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澙 湖可形成不同 的沉积物组合。澙 湖视气候条件差异,淡水与海水补给情况不同可分出 淡化澙 湖和咸化澙 湖。我国南方下三叠统地层有澙 湖沉积。(据李叔达 主编,《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983年,第225-226页。) 李希光的报道刊登出来后,许多地质学家觉得非常可笑。明明是1920 年就有明确结论的地质研究,如何在1988年又成了“新见解”,而且刊 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版上。不知是何永年副所长差劲还是大记 者李希光差劲。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新出的《竺可桢文录》(樊洪业、段异兵编) 也收录了竺可桢1921年《科学》上的文章,见第278-281页。但去掉了当 年的一幅插图和9篇参考文献。读者可容易地找来看看,以免受李希光记者 和《人民日报》的误导。值得稍稍注意的是,竺可桢当年的文章的第一句 竟然显得十分罗嗦,或者说有语病,因为“西湖生成的原因”毫无意义地 重复了一遍。而在1999年新版“文录”中,第一句变成了“据记者去岁夏 间的观察,加以东西书籍的参考,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 也许是樊先生修改的。另,按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泻湖”应当改为 “澙 湖”。 网上传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正在收集科学传播失误的案例,以供 后学参考,这是一个好思路。我想这应当是恰当的一个例子。如需进一步 的材料,我可以扫描相关文献送上。 (2001.11.04)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