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不知这位李博士的算术是否是小学水平。一厘米除以60万倍应该是16纳米而非6 纳米。而且电镜不是光镜,如果真是冻结的水,在电镜下应是黑色。而且一般没 有谁直接观察冰样品,多是制作复型来观测,这种情况下样品才是白色。真不知 道李博士是真不知道还是信口开河。至于测量液体颗粒大小的方法就太多了,不 知李博士为什么只用了一种不太可靠的。 (sicheng) 李正孝发现了“大油田”? 节油10%至20%是一项惊人的发明,无异于发现了一个大油田,李正孝认为 他的“纳米水”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不少专家却对此持有异议 李虎军      最近,北大博雅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李正孝博士和他的“纳米水”不断在各类 媒体上亮相。据李博士介绍,他研制出了“纳米水”,并把它率先开发成一种燃 油添加剂,这种产品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还可以节油1 0%至20%。然而,一些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却对这种被李博士称为 “世界最前沿”、“世界上率先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纳米技术产品”提出了疑问。 李正孝———此纳米水决非彼纳米水   根据4月3日《光明日报》的报道,这种“一吨能卖一百万元”的添加剂已 形成年产5000吨的规模,可以处理4000万吨燃油,相当于中国整个燃油 消耗量的1/3,博雅公司还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初步达成直接在燃油中添加 的意向。   4月8日,在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中,李博士谈起了他眼中的 纳米世界。一位网友指出,纳米材料首席科学家张立德曾经说,中国的纳米基础 研究实力已经在总体上跻身世界前列,其中的超级纤维和碳纳米管技术甚至走到 了世界最前沿,这位网友问李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李回答说,他基本同意,但遗 憾的是,张立德没有把他的“纳米水”包括进去。   李正孝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1993年回 到中国科学院,1997年进入北大技术物理系。据报道,“纳米水”是他在1 996年研制出来的。1999年,北大技术物理系本科生龚岩携10人团队参 加“全国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得第一名,参赛项目正是“纳米燃油添加 剂的创业推展计划",这项技术随之引来各方关注。2000年4月,北大方正 投资3000万,成立北大博雅公司,李正孝以技术占有30%的股份。   在博雅公司记者看到,“纳米水”是一种棕色液体,它的商品名叫NANO 牌纳米燃油添加剂。NANO是英文单词“纳米”的前缀,也有纳米的意思。李 正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这种产品已销售出几十吨,并且销售量每周增长 40%。   关于减少尾气污染物排放,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2000年1 1月13日出具了一份检测报告,检测结果表明:添加NANO牌燃油添加剂后, 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降低14·3%、7·8%和13 ·8%。该中心的韩应健研究员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心检测的多种燃油添加剂中, 博雅公司送去的样品效果最好。   关于节省燃油,李正孝说,10%至20%的数据是他们从实验室台架以及 几百辆车中得到的,“实际上,我们公布的这个数字很保守。”    和许多研究人员不一样的是,李正孝没有就“纳米水”发表任何论文,也没 有申请专利。他解释说,不发表论文,是因为不愿意透露核心技术秘密;不申请 专利,是因为从申请到知道结果需要长达4年半的时间。“另外,申请专利是为 了保护技术,如果能够大规模生产,占领市场,同样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可口可 乐就没有申请专利。”   “‘水变油'和不久前广州一家公司搞的‘纳米水'都是骗局,而我是做科 学研究的,我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负责的。”李正孝满怀信 心地说。   当记者问及同行对“纳米水”的评价时,李正孝说,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 同行也是似是而非的同行”,一些搞纳米技术的专家并不了解他的技术。但 他强调,不少专家在听了他的介绍以后给予了认同,例如今年3月9日,在某投 资公司组织召开的一次研讨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对他的这种技术作出了“肯定评 价” 。 持异议者———节油多少不能由你说了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专家对李正孝的“纳米水”提出了不同看法。而在 3月9日那个研讨论证会上,一些专家也当面给李正孝提出了委婉的意见,后来 当李正孝不在场,专家们自由发表看法时,不少人对“纳米水”并没有作出“肯 定评价”,而是持有“保留意见”。   一些专家对“纳米水”能产生10%至20%的节油率表示怀疑。“果真如 此的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那可了不得,相当于发现了一个大 油田!”   专家指出,要达到这样的节油率,是非常非常困难的,“纳米水”到底能节 油多少,需要由国家权威部门来检测和认定。   对此,李正孝表示,国内没有检测节油的权威机构,没有理性的节能台架。 他所说的理性,是指可以得到理性的、准确的数据。   而清华大学汽车系马凡华博士却告诉记者,国内有检测节油的权威机构,例 如中国汽车技术中心和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   记者随后了解到,交通部汽车运输行业能源利用监测中心设在交通科学研究 院。该中心高级工程师谢素华告诉记者,作为检测节油的权威机构,中心依据的 是国家标准《汽车节油技术评定方法》(GB/T14951—94),得到的 数据是可靠的。   这种“纳米水”究竟是不是纳米技术产品,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值得商榷。李 正孝向记者出示了一张照片,说是把燃油添加剂在低温下冻结成固体后拍到的透 射电镜照片,照片上一个个白色的圆形颗粒就是冻结的纳米水,它们的直径差不 多为1个厘米,而电镜的放大倍数是60万倍,也就是说,“纳米水的尺度为6 个纳米”。而北大物理系的阎守胜教授则认为,除了透射电镜照片以外,李正孝 需要提供更多的证据。   专家们告诉本报记者,李正孝的燃油添加剂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必须指出 的是,他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做。中科院化学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说,如 果李正孝“纳米水”的实验数据和原理分析站得住脚,那的确是一项非常好的成 果,但是应由中立的机构来进行严格验证,例如,性能检测时由中立机构取样送 检,而不是自行送样。   值得一提的是,李正孝曾多次强调,从状态上来讲,他的“纳米水”既不是 固态,也不是液态或者气态,而是纳米态————物质的第四态。而本报记者询 问了几位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学者,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有“纳米态”这种 说法。 张立德———我们干吗要炒作纳米概念?   首席科学家张立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愿意就李正孝在“世纪大讲堂 ”的讲话发表看法,而是针对目前关于纳米技术的种种报道提出了建议:媒体不 要猎奇,而应当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纳米技术发展的主旋律。   他说:“纳米技术是下一代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我们再也不能平静,有一 定热度也是好的。一场机遇正在到来,我们再也不能错过。应当鼓励科技工作者 赶快把技术进入市场,因为进入市场的速度决定了竞争的实力。纳米技术不是实 验室里的花瓶,不进入市场,就不能创造财富。   “纳米技术必然在各个领域渗透交叉,包括传统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 等等。层次不一样,内涵也就不一样。有的就在脚下,有的如电子结构纳米器件 可能超前10年到15年。不能因为有些技术是超前的,就说纳米技术离我们还 很遥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纳米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假的东西,会出现概念的炒作,但 不用太担心,假的就真不了,市场会自然而然把它们淘汰出局的。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国外发展很快,我们有一天停滞不前就是 落后。国外的宣传说纳米技术是十几、二十年以后的事,而真正进入市场的,他 们并不宣传。实际上,不少美国产品已经用上了纳米技术,例如某品牌(注:阿 波罗)的固体润滑剂,某知名(注:宝洁)公司的洗涤剂,但他们不事声张,并 没有叫作纳米润滑剂、纳米洗涤剂,只是说成产品升级。宣传纳米技术是对的, 但我们干吗要炒作纳米概念呢?” (南方周末2001.5.10.)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