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产品是否为“纳米”由谁确定? 本报记者 周靖 《大众科技报》2002年2月4日 【方舟子按:报纸要过三天才出版,稿件却已经在“北大博雅”的网站上出现了。稿件中有 不少错字、病句,显然属于初稿,不改以存其真。】 《南方周末》1月24日登出“博雅纳米油扑朔迷离”的一篇报道,生产纳米燃油添加剂的北京 北大博雅科贸有限公司对此反响强烈,随即组织召开了由30多家媒体参加的新闻发布会【方 舟子按:有点“珍奥核酸”举行“听证会”的派头】。近日又有几家媒体从不同的角度跟进 报道了此事,一时间,对NANO牌燃油添加剂褒贬不一的声音四起,它同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水变油”的荒诞还在耳边,这个利用液相纳米组装技术的NANO牌燃油添加剂能够使 油水相融是否真的实现了呢?它的技术本身又和“水变油”有什么不同呢? 报道文章措词激烈,博雅公司义愤填膺 1月30日,博雅公司在北大正大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由30多家媒体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南方 周末》的驻京记者也在被邀请之列。发布会上NANO牌燃油添加剂的技术发明人李正孝博士就 纳米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燃油添加剂的技术原理进行了陈述,并针对《南方周末》报道中的 质疑做出正面说明。 《南方周末》在报道中说,燃油添加剂的“检测数据被调包”,在排污检测数据中降低氮氧 化合物13.8%的数据是一个“弥天大谎”,而且称其为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庄人俊所言。李正 孝教授对此非常愤怒,答复记者时态度强硬:“检测数据掉包没有可能性。”【方舟子按: 李正孝本人又不是负责检测数据的官员,有何资格下此断言?当年的“水变油”也是玩的掉 包计,不知其发明人王洪成是否也曾经“答复记者时态度强硬:‘检测数据掉包没有可能 性。’”?】并提供了检测报告的复印件,明确表示记者可到国家环境保护局机动车排污监 控中心查调原始档案。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为评议会副主任委员。参加北大博雅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评议会,并 在评议证书上签字的中石化院高级工程师徐燕声在《南方周末》的报导中称:签字是“迫于 情面”。有记者就此事问李正孝有何看法,李正孝说:“王丰根本没有采访过我,却在报道 中说我向他提供了资料;我怀疑王丰是否采访过徐老师,也不相信徐老师会说过那样的话, 因为那样说太严重了,把徐老师推到了一个要讨论是否犯有伪证罪的刑事问题上了。”并建 议记者追踪采访徐燕声高级工程师。【方舟子按:没错,李正孝有什么资格替徐燕声澄清? 如一位网友指出的,“伪证罪”是指在法庭上做伪证违反司法公正。李正孝以“伪证罪”威 胁徐燕声,是在开“纳米”法庭?】 报道中提到中石化在未经博雅公司委托的情况下,私自送样检测了燃油添加剂,结论是“基 本不降污,基本不节能。”对此博雅公司的回答是:中石化不是权威的检测部门,也从未听 说他们通过正规的渠道拿过我们的任何合格产品进行检测,我们也从未委托过他们对我们的 产品进行检测【方舟子按:如果是通过“正规的渠道拿过我们的任何合格产品进行检测”, 岂不又被掉包?从市场上拿销售的产品做检测,乃是公认的合理方法。如果工商管理部门抽 查市场产品发现某项产品不合格,厂家敢不敢也以“从未听说他们通过正规的渠道拿过我们 的任何合格产品进行检测,我们也从未委托过他们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检测”为由为自己辩护?】。 他们是否真的去检测了,检测的是否是我们的产品也无从得知。并且,《南方周末》的记者 认为:公认的权威性燃油添加剂检测部门仅有两家:一是交通部公路研究所,检测节能水平; 二是国家汽车质量监督局检测中心,检测降污水平。许多记者就此提问:权威的燃油添加剂 检测机构到底有几家,都是谁? 真假纳米到底有没有监测机构和检测标准?今天该怎样看待纳米? 笔者就此进行调查,据科技部高新司2001年《中国的纳米材料产品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截 至2001年5月底,全国共有323家含有纳米技术项目的企业,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 共有57家,社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人民币。可见,纳米技术产业化的趋势不容置疑【方舟子 按:挂个“纳米”招牌骗人,就叫“纳米技术化的趋势不容置疑”?这位记者的逻辑实在够 呛】。去年以来市场上的纳米产品不胜枚举。纳米冰箱、纳米空调、纳米洗衣机、纳米领带、 纳米太阳镜等不断涌现。以纳米冰箱为例,国内已有几家企业开始生产,平均价格比普通冰 箱高出1/3至1/5的价格。据商场销售人员讲:消费者热心关注纳米电器,但真正的购买的还 比较少。纳米看起来意味着高科技,但纳米到底是什么,消费者还是一头雾水。纳米话题一 时沸沸扬扬,科技界专家声音不一,媒体打假的声音不断,但企业界新产品却频频上市。现 在的纳米产品中到底包含了多少纳米技术,怎样命名纳米产品?。 越是高科技产品,专业性就越强,公众就越无法辨别真伪,真假产品就越会打着同一个招牌 推向市场。面对大众的盲从,媒体的炒作,专家的质疑,企业的声音的确太弱了。虽然他们 中却有科学家在喋喋不休地向公众讲授和普及纳米知识,但消费者仍无所适从。 问题是,如果消费者购买了假纳米的产品,比如购买了比原产品高出1/3的价格购买了标称有 什么神奇功能的纳米产品而没有感觉到功效,1/3的经济损失谁负责?假如博雅公司的燃油添 加剂是假货,那么已生产销售了那么多的产品,如果真的“基本不节油,基本不降污”,消 费者的损失谁负责?反过来,如果产品的确是货真价实,而由于竞争对手的诬蔑和媒体的失 实报道及专家的不恰当评论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损失,又该由谁负责? 纳米技术使构成纳米产品的材料在纳米的尺度上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功能。但纳米 本身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只能通过专用设备看到它,在使用实践感觉到纳米的功效,市 场上有多少产品是可以先试用后销售的呢?在含有纳米技术的产品进入市场之前由谁来进行 检测,认定并批准上市? 据国家经贸委能源综合利用局节能处牛波处长介绍说:现在不再使用“公认的权威检测机构 ”这个概念,场和用户的反应是对产品最具有权威的检测,这正是政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 展转变职能的原因所在【方舟子按:按照这种逻辑,国家也不该对药品进行鉴定,让市场和 用户进行自我检测算了。“纳米水”涉及的不仅是骗钱的问题,还有个环保的问题。如果让 伪劣“环保产品”不经检测就上市让市场、用户自己鉴别,中国的环境岌岌可危】。北大博 雅的NANO牌燃油添加剂能使燃油充分燃烧,减少排污,从他们介绍的情况看属于环保产品, 国家也很关注,去年吴邦国副总理做过批示【方舟子按:李正孝原来已经骗过高层领导人了, 难怪如此嚣张。】,我们也专门组织提取了他们的汇报,希望他们在使用中注意积累数据和 用户反映,条件成熟时可以全面推广。国家环保总局于2000年8月起就停止进行环保产品鉴 定工作,也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环保产品技术鉴定,相应的工作转到各级环保产业协会进行 “环境保护技术产品评议会”,“对于产品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市场认同,否则再权威的鉴 定也没有用。”笔者从采访中了解到,NANO牌燃油添加剂已于2001年7月3日经过北京市科学 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会并获得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2001年7月4日,中国环境保 护产业协会又组织了评议会,评议意见认为该产品“有明显节油效果”、“各项污染物的净 化率分别达到碳氢化合物14.3%;一氧化碳7.8%;氮氧化合物13.8%”,认定了该产品的环保 效果。那么《南方周末》置疑的对象就不应该是北大博雅,而应该是北京市科委和中国环保 产业协会,是他们出据的鉴定书、评议书有假。【方舟子按:按此逻辑,我们质疑的对象是 不是不应该是“水变油”骗子王洪成,而应该是为他作证的哈工大党委书记、校长?骗子的 同谋和受骗者当然也有责任,但主要责任还在骗子身上。】 编后:《南方周末》的报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媒体纷纷上阵,一时间,关于纳 米的话题再掀热潮。这篇报道也激怒了身为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教授李正孝博士,深感人格 尊严受到污辱,北大博雅也因此损失惨重,企业面临生死存亡。李正孝在新闻发布会上郑重 声明,要诉诸法律讨回公道。【方舟子按:“诉诸法律”往往是骗子的最后伎俩,可悲的是 在中国,骗子却很有可能打赢官司。当年“邱氏鼠药案”不就是如此吗?】这场论战刚揭开 序幕,本报将追踪此事的进展,并继续对评议燃油添加剂的专家及使用该产品的用户进行采 访,连续报道。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