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中国名校批判之炮制名校 (2001年8月30日《新闻周刊》) 名校制造运动 大多数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上至政要显贵,下到 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中国由上至下 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殊不知贵族不是一代就能产生的,哈 佛、牛津等世界名校无不经过了百年的沉淀。想把中国学校一夜之间建成世界名校 的愿望或许是好的,但这种行为却无异于揠苗助长,不仅愚蠢,而且可笑。 工程造名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由上至下的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名校制造工程— —“211工程”。 “211工程”的含义是建设中国21世纪的100所重点院校,这听起来令人有点血 脉贲张,但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问题就出来了:恐怕就连英国、美国这种高等教育 十分发达的国家也不敢妄称100所重点院校,中国凭什么夸下这个海口? 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各学校努力加入“211工程”的热情,因为进入“211”之列 则意味着会得到国家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更甭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实惠,啥是 实惠?能够添列“名校”之列,镀一层金,造就一个金光灿烂的出身可是流芳百年 的大事。“211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记者正在南方某高校就读,当时留给 记者印象最深的,不是抓教学、整学风,而是日复一日的清洁校园,检查内务,清 理学校内的小商贩——这一举动使大家连买早餐、吃宵夜的选择都少了很多,令学 生们怨声载道。 据在其他名牌大学读书的同学介绍,他们学校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由此可见, “211工程”并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效果,一次走过场式的评选考核之后,学校 还是那个学校。“211”的光环并没有为学校增强任何的竞争力。最为明显的例子 就是记者的母校,她最后如愿以偿的进入了“211”的行列,但在国内大多数的学 校排行榜中,她的排名却一次低过一次。 中国人一向喜欢评选“×大”,似乎一经选定就身价倍增,就像“211工程”这 种由上至下的政府行为,一方一相情愿地制造名校,另一方就在名正言顺的接受着 近似于虚伪的“光环”。遗憾的是,现实却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 合并出名校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潮,似乎一合并 ,校园大了,学生多了,师资强了,学校也就跟着上了档次。 但纵观已经合并的高校,似乎并没有产生这样的效果,就拿合并较早、曾经排 在中国学校前十位的四川大学来说,1995年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 曾号称“全国最大的学校”,却并没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异军突起,反而给人一种 越来越不济的感觉。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到现在,四川联合大学的学生们还是 把自己称为“川大的”、“科大的”,没听谁自称“四川联合大学”的。 类似的例子并不罕见,合并并没能给人以应有的惊喜,但为什么众多高校还这 么乐此不疲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重点大学的教授告诉记者,其实学校合并更 多的也是上面压下来的行政命令,大多数学校本身是不愿意合并的,因为各个学校 肯定会有不同的风格,一旦磨合不好,很容易被拖跨。此外,中国高校中特有的派 系斗争也会更加激烈,两校的权利之争是学校合并以后的又一大弊病。他指出,其 实就算没有上面这些问题,这种所谓合并也不能够提高学校档次,因为合并以后始 终还是那么多资金,那么多师资、那么多学生,实质上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校合并只是一件劳命伤财、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银弹”炸名校 中国高校抱怨最多的恐怕就是资金不足,确实,要想建成世界一流的名校,资 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了资金就能建成一流的名校吗? 近年来,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各级政府也不断向高校投入巨 额资金。但资金的运转却缺乏监控。资金到位以后,很多学校不是去购买教学研究 仪器或是投入教学、科研工作,而是大兴土木搞基建。一幢幢豪华的办公楼拔地而 起,内外豪华装修,还要配上中央空调。但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更需要更新的设 备都仍然是以前的面目。 南京一所著名的学校在拿到国家拨的“211工程”12亿元专款以后,第一件事 是修了一间豪华厕所,第二件事则是修了一间豪华浴室。很明显,国家并不是给钱 建豪华厕所、豪华浴室的,学校中肯定有更多需要资金的地方,重点大学尚且如此 ,其他学校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有形资金只是建设名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更重要的是学术氛围、 大学精神等无形资产的建设。 世界名校不是我们自封的,也不可能合并得出来(或许全国的高校合并成一家 中华大学,应该足够闻名世界),更不是自己吹出来的。世界名校是靠一点点辛勤 的劳作、一点点踏实的积累起来的。 (刘琨亚、李敏) 一流大学不是排出来的 八年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教授一直研究的课题就是:《中国大学评 价》。针对现在形形色色的名校排行榜,武书连直言:“名校与一流大学的概念不 一样。一流大学绝对不是排出来的!也不是说树立就能树立起来的!”他举例,北 京大学曾在某排行榜里排过第三,从理科来看,南京大学在1992年就超过它成为第 一了。但相比而言,南京大学却没有北京大学名气大,这里存在着一定历史的原因 。还有,象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 学,原子弹、氢弹都研制出来了,《亚洲周刊》却根本都没把它入列。 武书连认为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达到两个量化的要求:一是大学必须为 全世界培养人才,即留学生率要大于或等于20%,留学生率代表着学校的教学能力 。象哈佛、京都大学、剑桥平均有20%的学生是外国留学生,牛津是34%。二是在《 自然》和《科学》发表文章的数量要达到前30名。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 》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最高杂志,在它们上面的文章是受到科学界确定的、几乎是 代表着人类的重大进步,例如克隆羊多利的文章就是首先发表在《自然》上。这两 个量化标准必须同时达到才算一流学校。 在国内一流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之间,武书连认为主要差距还是在师资。象哈 佛、耶鲁、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强,他们有很多诺贝尔奖得 主,也常常在世界顶级大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国内的大学在科学前沿的差距太大 了。他估计,至少要50到100年左右才能追上国际一流的大学。至于硬件上,武书 连认为只要集中精力、财力,绝对可以做到,但是也并不简单。他说,有效地消耗 资源也是一项评估一流学校的标准,现在的清华、北大还很难做到这一点。 至于我们的大学所欠缺的,武书连说是认真的科学态度。他说国内的一流学校 可以骄傲,但千万不能自满,要放眼世界,克服浮躁的心情,扎扎实实地做学问。 他一再强调的:做学问的人不可以当官!校长就是要专心做校长的工作,教授就得 专心研究学问。他举例说,哈佛的校长实际就是学校的形象代表、发言人,到处拉 经费、演说、招生、宣传,但是不授课、不辅导学生。相较之下,中国的大学校长 就忙多了,常常要跑赞助,又兼顾科研,还要带几个博士生。至于师资方面,他说 国家的制度、大学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难以做到像哈佛、牛津那样向全世界公开 招聘,只能采取“名师出高徒”的方法。 面对现在国内不少大学通过合并来增加实力的现象,武书连主张自主合并。以 浙江大学为例,建国前它是四大名校之一,建国后被拆散了,只剩下工科。现在浙 大把文、医、农合并回来,学科齐全了,实力就更强了。武书连估计,它明年就可 以排在综合大学的第一位了。武书连说这种合并对国家、对学生、对大学本身来说 都是有益的,他非常赞成;同时他也指出有一些合并并没有多大意义,例如清华大 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上海农学院与上海交大的合并,从学生、从纳税人 的角度来看还行,但对大学实力增加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意义。 (李晓莉)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