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权威高校世界史教材中的抄袭现象——评《世界史(近代史编)》有关部分 江匿远 (一) 我国在六十年代曾编写了一套高规格的世界史教材,即北京大学周一良 教授和已故武汉大学吴于廑教授主编的《世界通史》,这是一套由新中 国的世界史专家学者以苏联多卷本《世界通史》为圭皋而集体编写的多 卷本高校世界史教材,流传很广,影响很大。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来 临以及史学成果的推陈出新,此套教材无疑已滞后于时代发展和高校教 学的要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原国家教委决定重新编撰一套新世界史教材,这就 是由吴于廑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前校长齐世荣教授主编的六卷本《世界 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被确定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书。 吴、齐均是我国世界史学界有很高声望的学者和权威。由他们两位担纲 主编,自然为此套教材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两位先生不孚众望,很 是网罗了一大批世界史学界的耆儒新锐,方家智者,可以说作者们大都 是可圈可点的人物。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和编撰,此套教材的《近代史 编》、《现代史编》、《古代史编》陆续问世,由此形成了六卷本的 《世界史》新通史教材。此套教材出版后,颇受学界推崇,好评如潮, 声誉日隆,《世界历史》、《历史教学》等发表评论,认为该书“高屋 建瓴,视野宏阔”,“胜义纷陈,新见迭出”,“经纬交织,分合有 致”,是一套代表目前我国世界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高水平的教 材。也正是由于此,此套教材不但很快被全国许多高校作为部颁教材广 泛使用,而且还先后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等荣 誉。在史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作为一套大学教材,《世界史》可以说是 荣誉之极、权威之至了。 然而,就是在如此高规格和受人如此好评的大学教材中,却令人难以置 信地存在着抄袭行为。比如,《近代史编》下卷“英国工业革命”一节 中的“工业革命的背景”即是如此(此套教材的其他部分是否也有类似 涉嫌抄袭的现象,还望有志之士检举)。该部分抄袭的是美国学者斯塔 夫里阿诺斯的名著《全球通史》,而涉嫌抄袭的则是本卷的第二主编、 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之誉的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原中国英国史研 究会会长王xx教授。 王教授曾自著、主编数种欧洲史、英国史和世界近代史著作,并被评论 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考证周详,言必有征”,“见解独到, 观点新颖”,还先后荣获过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和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治学有方、深得众望的大家,他所撰写的“工业革 命的背景”不仅大部分观点和论据都来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 史》,而且许多文字也基本雷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革命的背景” 主要来自两本书,一本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另一本则是 法国著名经济史家保尔·芒图的有经济史“经典”之称的《十八世纪产 业革命》,但来自后者的一小部分则是概括归纳、化为己有的,因此不 但不能被视为抄袭,而且还要赞许良深的。) (二) 下面为王教授撰写的部分和《全球通史》相应部分的对照。为了方便, 王教授的简称为王文,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简称为斯文(体例为先王 文,后斯文): 王文: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而不发生在100年前或 1000年前?这个问题可以在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殖民掠 夺所造成的经济后果中找到答案。 斯文:为什么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000年时发 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海外大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 到。 王文:西欧的海外扩张为欧洲的工业品,特别是纺织品,枪支,金属用 品,船舶及船舶用具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市场。 斯文:它(商业革命)为欧洲的工业,尤其是为制造纺织品,火器,金 属器具,船舶以及包括制材、绳索、帆、锚、滑轮和航海仪器在内的船 舶附件的工业提供了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 王文:英国的伯明翰之所以成为大的工业中心,就是由于它为海外殖民 地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工业用品: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 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 斯文:英国伟大的工业中心伯明翰之所以闻名遐迩,就因为它为殖民地 提供了种种产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 和巴西,适用于贫穷的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 王文:为了满足海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欧洲的工业家必须改善他们 的生产技术。英国米德兰的制钉工业就是一个例子。 斯文:为了满足这些新市场的需要,工业必须改善其组织和技术。英格 兰中部地区的钉子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文:为了应付殖民地对于钉子的日益扩大的需求,它发展了轧钢机和 切割机,从而增加了钉子的产量。 斯文:它为了适应殖民地对钉子的不断增长的需要,研制出机械化的、 提高了产量的轧制机和纵切机。 王文:西欧的海外掠夺,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为工业革命提 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斯文: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就得筹措资金,商业革命也 提供了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 王文:英国布里斯托的商人之所以腰缠万贯,就是因为他们从事大规模 的奴隶贸易。当地一位观察家写道:“该城市的每一块砖都凝聚了奴隶 的鲜血。” 斯文:实际上,布里斯托因为是奴隶贸易和蔗糖贸易的中心,才在18世 纪的前75年中成为英国的二等城市,当地有位善于分析者写道:“这城 市中没有一块砖不是用奴隶的血凝成的。” 王文:地理大发现后260余年的西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也培养了发财 的狂热及唯利是图的精神。人们为了发财而不惜采取各式各样的卑鄙 的、暴力的手段。 斯文:正是这一商业革命引起了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生机勃勃的,扩张型 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求利润的欲望成了起推动作用的动 机……,人们通过各种复杂的,往往是间接的方法,将大笔大笔积累起 来的资本用于谋取利润。 王文:在中世纪,一个人赚钱过上非分的舒适生活,曾被认为是罪过。 斯文:以往在中世纪期间,一个人若试图去赚取比保持在他生来就有的 生活地位中舒适地生活所必需的更多的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 王文:过去参加行会的商人满足于固定的价格及固定的利润,而后起的 股份公司所追求的是尽可能高的利润。 斯文:在商业上,有着固定价格和固定利润的商业公会被试图为其股东 获得可能的最高利益的合股公司所取代。 王文:那么,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世界 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而这些是其他国 家所不具备的。 斯文: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这是个极重要的历史事实……如果排 除那些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引起工业革命的国家,这问题也许可简单 化。 王文:意大利曾一度执欧洲经济之牛耳,但是在地理大发现后,它就落 在后面了,因为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西班牙在16世纪曾在经 济上占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上卷第四章四节已作分析),让位 给西北欧国家。荷兰在17世纪享受过黄金时代,但是它缺乏为机器生产 所必需的原料,劳动力资源及水利。而中欧及东欧诸国,由于没有在地 理大发现后走向海外殖民扩张,所以就不具备为工业革命所必备的技术 条件、海外市场及资本。 斯文:意大利曾在经济上居首位,但是随着地理大发现,随着主要的商 船航线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它落后了。西班牙16世纪时在经济上占优 势,但是,由于前面提到的种种原因,它后来败给了西北部国家。荷兰 在17世纪时享有黄金时代,但是,它缺乏机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劳动 力资源和水力。中欧和东欧各国没受到商业革命的什么影响,因而未发 展起工业化所必需的专门技术、贸易市场和资本储备。 王文:在贸易方面,本来两国在1760年前后几乎是并驾齐驱的,甚至法 国稍微走在前头。但是法国的人口为英国的3倍,而且在1763年法国又 被英国逐出加拿大及印度,所以对外贸易一下子就落到英国后面了。此 外,在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舰队之封锁海上,又使法国对 外贸易下降到1788年的一半,直到1825年以后才得以恢复。 斯文:在商业方面,1763年这两个国家大致不相上下,或者,如果有区 别的话,法国稍微领先些。但是,法国拥有三倍于英国的人口。法国还 因1763年时被逐出加拿大和印度而在对外贸易中央利。此外,法国大革 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舰队的封锁使法国的贸易值下降到1788年的一 半左右,(说明,此处的“法国大革命”,《全球通史》中译本译为 “独立战争”。有误,应译为“法国大革命”。)这一降低直到1825年 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王文:英国很早以来就在煤炭生产上居于领先的地位。由于森林储备已 经所剩无己,英国很久以来就利用煤炭作冶铁的燃料。在1789年以前, 英国每年生产大约1000万吨煤炭,而法国产量只有70万吨。 斯文:它(英国)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领先。由于英国 的保存林正被耗尽,它很早就开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来冶炼铁。到 1789年法国革命时,英国每年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 吨煤。 王文:英国在冶铁工业方面走在了前头。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只为法国 的 1/3 ,到1840年则超越了法国,为法国产量的3倍以上。 斯文:它(英国)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领先。……1780 年,英国的铁产量是法国的三分之一,到1840年,却是法国的三倍多。 王文:英国的工业产品,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最适应广大群众的 需要,所以市场销路甚广。相反地,法国注重奢侈品的生产,市场上的 销路极为有限。 斯文:英国正在向生产被大规模消费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稳定的商品方 面推进,而法国则更专门地生产其需求量有限且不稳定的奢侈品。 王文:英国也有为工业革命所必需的更多的流通资金。英国从贸易中赚 到的利润,比其他国家更多。英国宫廷花销及军事费用都比法国少,以 至英国的税很轻。因此民间的资金也更充裕。而且,英国的银行业发展 更早,更有效率,它可以为个人和公司的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说 明:不知这里“公司的企业”为何物?) 斯文: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金。……英国的宫 廷支出和军费较法国的低,因此英国征税较少……此外,银行业在英国 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会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 王文:英国最大的优势,而且也是其他国家所缺少的,便是存在大量的 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圈地运动。圈地运动 开始于15世纪末,发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达到顶点。 斯文: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 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圈地于16世纪 开始,继续了三个世纪,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达到最高潮。 王文:威斯康特·康恩申德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 从10蒲式耳提高到24蒲式耳。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结 果在1710年到1795年间,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提高到148磅,菜 牛从370磅增加到800磅,初生羔羊从18磅增加到50磅。 斯文:汤森子爵曾因致力于用芜菁进行轮作而被称为“芜菁汤森”,他 在自己的土地上使小麦每英亩的产量从10蒲式耳增至24蒲式耳。1710到 1795年间,罗伯特·贝克韦尔的科学培育法有可能使小牛的平均重量从 50磅增到148磅,使菜牛的平均重要从370磅增至800磅,使绵羊的平均 重量从28磅增至80磅,使羔羊的平均重量从18磅增至50磅。 王文:英国在人才方面的伏势,也是其他国家不能望其项背的。富于企 业才能的人荟萃在英国。……1685年法国国王取消“南特敕令”,迫使 许多有创业精神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人才离开逃到英国来。这些加尔文派 教徒一般地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而且有一种负责精神。因此在他们 中间涌现出许多发明家及企业家。特别是加尔文教徒的勤俭精神使得他 们能够把积累起来的财富作为资本投到企业中去,而不肯浪费在奢侈的 生活中。 斯文: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 英国。……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在非国教徒中间产生很大一 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而不是 为奢侈的生活挥霍掉。……随着1685年南特敕令的撤销,法国失去了相 当多的经营企业的人才,尤其是在纺织工业中,他们都流入了英国。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革命的背景”共有20段文字,而涉嫌抄袭的竟有 12段;“工业革命的背景”共3520字,而涉嫌抄袭的竟有2220个字,高 达63%。这对于一套如此高规格的教材来说,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三) 正像许多抄袭者所犯的通病一样,王教授也把一些地方抄错了。而由于 抄袭的是外文著作,所以就不纯粹是一个掩饰的问题了,这可能还涉及 到作者的外语水平和学术涵养问题。 让我们看看王教授哪些地方抄错了(译错了): 1、是“米德兰”?还是“苏格兰中部地区”? 《全球通史》有一段英文为:“A good example is afforded by the nail industry of the English Midlands”(中译文见上文)。王教 授把“English Midlands”译为“英国米德兰”,但查遍英国地图(中 文版),也没有找到米德兰这个地名。这里有个加“S”不加”S”的问 题,但《全球通史》是加了”S” 的,故应译为“苏格兰中部地区”, 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确指,如“北京”、“上海”,而是一个泛指,如 “河南中部”、“湖北南部”等。而不加S的“Midland”,也就是“米 德兰”,有没有呢?有,但可惜远在美国的加州。也就是说王教授的这 一误译,不但给英国新增加了一块国土,而且还直让英国人想起“日不 落帝国”的昔日辉煌。 2、是“水利”?还是“水力”? 《全球通史》有一段英文为:“Holland had enjoyed her Golden Age in the seventeeth century, but she lacked the raw materials ,labor resources and water power necessary for machine production”。王教授把“water power”译(抄)为:“水利”,而 “water power”的英语释义为:“power from moving water which can be used for electricity and /or to work machines”,显然应 译为“水力”。而“水利”的汉语释义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利用水 力资源和防止水害”,也就是说不是指自然水力,而是指通过某种形式 来利用自然水力,其英文译文也不是“water power”,而是“water conservancy”。故虽一字之差,谬误大矣。 3、是“威斯康特·康恩申德”?还是“汤森子爵”? 《全球通史》有一段英文为:“Viscount Townshend, Known as Turnip Townshend because of his devotion to turnips for crop rotation purposes”(中译文见上文)。王教授把“Viscount Townshend”译(抄)为“威斯康特·康恩申德”。根据英美国家“名在 前,姓在后”的原则,照王教授的译法,这个英国农业改革家应该是名 叫威斯康特,姓为康恩申德。但王教授无疑在此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因 为“Viscount”的英文释义为:“a British nobleman next in rank below on Eral”,是指“次于伯爵的英国贵族”,故应译为“子 爵”。这就意味着王教授把此人的爵位变成了此人的名字。这就好比问 一位名叫王教授的博导,“先生叫什么名字呀?”,教授回答说:“我 叫博导”。而“Viscount Townshend”,我国一般译为“汤森子爵”或 “汤森勋爵”。考虑到国外人名可以有不同译法的问题,即使按王教授 把“Townshend”译为“康恩申德”,也应译为“康恩申德子爵”,而 不是译为“威斯康特·康恩申德”的。 4、是“初生牛犊、初生羔羊”?还是“小牛、小羊”? 《全球通史》有一段英文为:“To increase the average weight of calves from 50 to 148 pounds, of beeves from 310 to 800, of sheep from 28 to 800, and of lambs from 18 to 50.”(中译文见上 文)。王教授把“calves”译(抄)为“初生牛犊”,“lambs”译( 抄)为“初生羔羊”。根据重量换算,1英磅 ≈ 0.9市斤,那么148英 磅≈133.2市斤,50磅≈45市斤。这就意味着英国当时的牛犊刚产下 来,平均体重就有133.2市斤,英国当时的羊羔刚产下来,平均体重就 有45市斤。这不是生物繁殖史上的奇迹吗?其实,“calves”的单数 “calf”的英文释义是“the young of the cow ”,也就是“小 牛”;“lambs”的单数“lamb”英文释义是“a young sheep”,也就 是“小羊”。而王教授增加的两个字,真可谓“画蛇添足”。 对于翻译问题,一般说来,误译、错译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但像这样 的基本性的常识问题,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出错的。想想看,对于一个 素有声望的英国史的方家来说,如果不知道“苏格兰中部地区”、也不 知道“子爵”为何物,这不是一个很难堪的事情吗? 最后要补充指出的是,在《世界史(近代史编)》1992年7月由高等教 育出版社出版之前,《全球通史》下卷的中译本就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在同年1月出版了。而《全球通史》也是许多高校历史系学生的 重要参考书之一。有意思的是,王教授抄袭的部分正好在《世界史(近 代史编)》下卷的第一章第一节,这就意味着对于那些刚入世界近代史 学术殿堂不久的学子来说,在他们学习这本书的第一课时,学的就是抄 袭之作,这对于那些将来要以学术为业的学字来说,会产生怎样的不良 影响呢!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