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2001年文坛涉嫌剽窃案 □苏万柳 2002年1月9日中华读书报   当代文坛,抄袭与剽窃齐飞,纠纷共官司一色。参与剽窃的有作家、学者、 教授、“博导”;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有记者、自由撰稿人和 其他普通人。他们抄袭的方法、手段、花样都不尽相同,但其目的不外乎名利两 字。   文坛剽客如此泛滥,其中部分原因是:文坛剽客的羞耻感的失去;所有的受 害者势力单薄;媒体协同作案,许多原作者不愿意得罪媒体;许多媒体无意中用 了文坛剽客的稿件之后,不愿意过多追究文坛剽客的责任,怕给自己丢脸;相关 法律不够完善,如《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剽窃抄袭的具体界限,还有 待从法律的角度对剽窃进行界定。   刚刚过去的2001年,至少有九件事情值得一记。    一、季羡林等怒告抄袭者   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季羡林和冰心之女吴青等11名原告诉中国物价出版社 侵犯署名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等11个案件,2001年6月11日在北京市第一中 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令中国物价出版社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向11名原告 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共计22万余元。   2001年4月6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著作权纠纷: 季羡林、冰心女儿等15位著名学者、作家及漓江出版社状告中国物价出版社侵犯 其著作权。据悉,中国物价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的侵权字数达到 163万,占整套书的一半。漓江出版社则称,该书未经许可收录了其享有专有出 版权的一些作品,因此漓江出版社要求获赔20万元。   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吴青作为冰心版权的继承人也参加了诉讼。同时起诉的 还有另外10多名翻译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作家。   90高龄的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据悉,他在诉状中说, 他20多年前翻译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作品《沉重的时 刻》一文,对此他享有译作的著作权,可是在中国物价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 学奖大系》中收录了他的译作,却没有经过任何授权,甚至还将译者的署名删除。 季羡林表示:“赚钱是正常的,应该取之有道。人家辛辛苦苦翻译却遭到剽窃, 不成。而且把作者名字都取消了,实在剽窃得太离谱了。”    二、黄永玉《读书》惊暴学术剽窃案   在2000年第12期的《读书》,发表北京读者宁丕跃的文章——   看到贵刊2000年第八期《守住你心中的居伦城》一文,似曾相识;再找来黄 永玉先生《太阳下的风景》中的《居伦城的黄皮鞋及其他》,一文与之对照,恍 然大悟。抄袭!望贵刊能公开纠正以正视听。   《读书》编辑部对此发表意见:   “经核实,此文确实有多处照搬了黄永玉先生的句子,且立意几近,当属抄 袭之作。在此,我们谴责这种行为,并为我们编辑中的过失向读者致歉。”   2001年第二期《读书》发表了黄永玉的《关于〈守住你心中的居伦城〉的来 信》一文,指出尹文中“有我眼熟的句子和段落,笑得我再也睡不着了”,“那 是我17年前发表在《人民日报》题为《居伦城的黄皮鞋及其他》的文章。”“那 位没有写出名字的‘刚出牢狱释放出来的老人’是我们尊敬的夏衍先生”。“尹 华先生的文笔是不错的,其实完全不必拿我的文章当做他的文章。全文不到三千 字,五分之一的文章却是我的。好玩的是,有一小段引用文,我头一句是:‘这 个“贵妇还乡”的狡猾作者迪伦马特——’,尹华先生改为:‘这个狗娘养的狡 猾的天才作者迪伦马特———’都讲的是谑语,‘狗娘养的’我倒是觉得言重 了。”   能够在《读书》发表文章的,自然是有一定的“学术水准”的,但是,非常 遗憾,这是一篇剽窃之作。    三、“童话大王”郑渊洁:被自己所爱的小读者抄袭   有“童话大王”之称的郑渊洁,委托律师马啸在2001年6月出版的《童话大 王》月刊上发表声明,对抄袭行为进行谴责,自己辛辛苦苦为小读者提供精神食 粮,然而作品又屡被一些小读者抄袭,这让郑渊洁哭笑不得。   郑渊洁是公认的童话奇才,也是发行百万份以上的《童话大王》月刊的撰稿 人。他曾经写过《皮皮鲁外传》、《鲁西西外传》和《荞麦皮外传》等深受小读 者喜爱的作品。   然而,面对抄袭,“童话大王”毫无办法。他费尽心机,想出了一个招数: 把抄袭者写进童话曝光,借童话人物之口谴责这种抄袭行为。   但事实上,几乎在每一期的《童话大王》,都有郑渊洁的律师马啸发表的谴 责盗版的声明,但抄袭行为总是没有得到遏制。   郑渊洁反抄袭的第二招是把抄袭者写进童话,并亲自画漫画配插图对其曝光。   郑渊洁在其童话新作《一主二犬》中这样写到:   你好,我是郑渊洁。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度过这段时光。你可能觉得奇怪和好 玩,童话怎么这样开头?这是因为南京一位叫张某某的抄袭者将我的作品《老鼠 打电话》一字不改地照抄一遍后,署上他的大名,投寄给上海一家刊物,被1998 年5月号的那家刊物刊登出来。为了培养抄袭者的勤劳习惯,我在这部作品前加 上这么一段话。我揣测,就是再懒的抄袭者,也得付出劳动将这段文字删除,否 则寄到随便哪家编辑部,即使特级弱智的编辑也会明察秋毫地将抄袭者“捉拿归 案”……   但所有的措施似乎都没有实效,郑渊洁似乎打算封笔。    四、冯骥才、姜德明、谢其章一起打抱不平   ——王泽的《老夫子》涉嫌抄袭朋弟   2001年5月9日,《中华读书报》发表谢其章的文章《警惕漫坛扒手》,指出 王泽“老夫子”系列漫画抄袭自朋弟作品。此前,姜德明、冯骥才等已在媒体上 公开此事,并为朋弟打抱不平。   据媒体报道,作家冯骥才在他的新出的专著《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指出: “‘老夫子’的漫画形象不是王泽创作的,它是已故漫画家朋弟40年代初的创作 精品。王泽剽窃朋弟的《老夫子》数量大、流传广、时间长,可谓当前国内文坛 最大的一桩剽窃案。”这就是说,王泽剽窃朋弟的作品已经达到40年,并且使他 名利双收。   据报道,1999年,他就在《今晚报》上发表文章《朋弟的“老夫子”与王泽 的“老夫子”》揭露事实真相,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冯骥才从图书馆、旧书 摊以及私人手中,搜集整理出包括已故漫画家朋弟一生中各类艺术作品的精选集, 他还在书中对朋弟和王泽的各个人生阶段的比较分析、对二人的“老夫子”在人 物性格、造型等方面的雷同之处做了有力的论述。冯骥才认为,“把这本书往这 里一摆,无须多说,真假黑白,立刻分明。”。   但事情并没有像冯骥才所说的那么简单。首先王泽否认此事,而朋弟已经去 世多年,他的后人不知在哪里。    五、“反特作家”时锋:反抄袭跑遍全国   时锋——这位当年为了创作跑遍全国的著名反特题材作家,现在为了反抄袭 不得不再把全国各地跑一遍。   近日,正在北京向法院递交起诉书的时锋告诉记者,他马上就要飞赴香港, 追查当地对其作品的抄袭侵权行为。据悉,目前国内有2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涉嫌抄袭了时锋的作品。   时锋,山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1990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保卫毛 主席访苏》、《北京谍影》、《为了领袖的安全》等共计60多万字的作品。由于 这些作品大多以反特为题材,时锋被称为“反特作家”。时锋创作这些作品经过 大量的实地采访。10多年来,他耗资10多万元,先后采访了上至公安部部长下至 普通民警等战斗在公安战线的60多位人物,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行程遍及全 国各地。   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心血竟成了文坛剽客坐享其成的源泉。   时锋给记者列出了一张单子,上面有20多家出版社的名单及其涉嫌抄袭的图 书目录。时锋说,涉嫌抄袭的内容少则万把字,多则数万字。   时锋告诉记者,他目前有诉讼对方侵犯其著作权的官司和纠纷案10多起,尽 管有些案件进展缓慢而艰难,但有几起取得成功。   时锋告诉记者,他在追查文坛剽客的过程中,多次见识了他们的丑恶嘴脸。   湖南某文坛剽客抄袭了时锋5万多字的作品。时锋找到他交涉,对方竟称, 他已经把文字卖给某出版社的人了,要时锋去找那个人。当时锋表示要诉诸法律 时,这个文坛剽客慌了神,竟厚颜无耻地说:“我们什么都可以谈。中美撞机事 件都可以谈判解决,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谈的。”   先前为了创作走遍全国,而现在为了反抄袭同样往全国各地跑,时锋对此颇 为感慨。时锋告诉记者,有的出版社受利益驱动,不顾有关法律规定,在出版程 序上没有把好关。东窗事发后,大多数侵权出版社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能推就 推。    六、文坛剽客栽赃 人大教授蒙冤   2001年初,作者昝爱宗指责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剽窃了 他的文章,记者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喻国明根本没有写过这篇文章,而是一个叫 “陈勇”的人,使用“笔名”“喻国明”剽窃了昝爱宗的文章,发表在《文化月 刊》上。如果“陈勇”剽窃的事实成立的话,那么,他不仅是个文坛剽客,而且 是“高明”的剽客,他不仅侵犯了原作者昝爱宗等人的著作权,也使《文化月刊》 受骗,同时差点使人大教授喻国明蒙上不白之冤。   2001年3月7日晚,北京南北通咨询策划公司的昝爱宗在互联网上贴出《人大 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涉嫌全文剽窃、抄袭他人文章》一文,指出他本人在2001 年1、2期合刊的北京《文化月刊》上读到一篇署名喻国明的文章《狼烟四起的书 业》。这篇全长3900多字的文章,竟然是综合《深圳周刊》2000年9月11日魏雅 华的《书价为什么这么高》和他本人发表在2000年11月3日《文化时报》上的 《生活在体制边缘赚大钱——书商世界探秘》等两篇文章而成。“尤其让我感到 震惊的是,对魏雅华2300字的文章,喻国明几乎只字未改,而对本人的文章,则 整段‘引用’了1600字。也就是说,除标题略有改动外,喻国明自己没有写一个 字!”   喻国明何许人也?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著名传播学者是也。   3月12日,记者采访了喻国明。   喻国明告诉记者:“我认为,我的名字还没有这种商业价值——可以被人冒 用的地步。我曾经给《文化月刊》的主编打电话,对方决定采取补救的措施,查 清这文坛剽客到底是谁。另外,他们没有尽到核实的责任,他们有责任用一个比 较正确的方式做一个比较适当的说明。”   3月12日,《文化月刊》编辑陈桂龙专门给记者发来了说明有关情况:“去 年9月中旬,我在原单位《医周刊》的一位朋友陈勇给了一篇稿子,我即转给 《文化月刊》。当时,他取的笔名叫‘喻国明’。到了9月底,《医周刊》倒闭, 人员各奔东西,此作者与本人不曾联系。并非如‘此文的原作’昝爱宗所说,抄 袭他文章的人是人大舆论研究所的喻国明。此文与人大舆论研究所的喻国明先生 没有任何关系。此稿件发出至今半年,原作者如今已找不到了。而此文的稿费没 有发出,还在单位。”   3月12日,《文化月刊》主编李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月刊》将在 下期的卷首向有关人士道歉。”他表示,要进一步调查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七、“抄袭”之作和原作同时获奖   ——“中国第一记者”张建伟涉嫌剽窃   有中国第一记者之称的张建伟(范长江新闻奖、鲁迅文学奖双奖获得者、享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蝉蜕的翅膀》被刘元举指责抄袭了他的《西 部生命》。记者曲颉在2001年1月初发表《记者、名作家、中国青年报编委张建 伟抄袭剽窃造假》一文,指出:如此雷同或者相似的多达近60处!更令人尴尬的 是这两部作品居然同时获得“中华铁人文学奖”,同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   据悉,刘元举已经于2001年1月9日将张建伟告上法庭。   著名作家刘元举打破了沉默,2000年1月19日上午作客益博华图书网,对剽 窃抄袭行为作了声讨。网友和刘元举的对话很长,口无遮拦的网友也对此事进行 了调侃,一位甚至提出,希望得到一本刘元举和张建伟共同签名的书。但张建伟 一直没有反应,这起官司很长时间没有下文。    八、《当代10大文坛剽客排行榜》遭剽窃   2001年2月16日,新浪网发表转载自《天府早报》的《文坛十大“剽客”新 鲜出炉手段出奇令人大开眼界》(作者戴艳妮)一文,这是改头换面费尽心计剽 窃了另一名记者所写的《当代文坛剽客排行榜》。连揭露剽窃的文章都要抄袭, 这也算是一个新闻了。   戴艳妮称她写的新闻来源是“某网站以点击投票方式排出”,但事实上, 《当代十大文坛剽客排行榜》一文,是记者徐林正多年采访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 手资料而写的文章,——是记者的一家之言。戴艳妮为了达到变相剽窃的目的, 不惜编造新闻来源,为了表示自己有所创意,他还给各位剽客添了个“最什么什 么”的形容词,但仍然无法改变全文的抄袭性质。    九、“北大才子”余杰再次因涉嫌剽窃而遭批评   最近,图书策划人张先生向记者举报:青年作家、“北大才子”余杰的《我 看<水浒>》一文部分内容涉嫌抄袭了著名学者朱大可的《流氓的精神分析》一 文,主要抄袭的内容是论述武松部分。记者马上与朱大可取得联系,朱大可本人 认为,余杰确实涉嫌抄袭了他的《流氓的精神分析》一书的部分内容。朱大可指 出,关于武松部分内容的论述,是他整个独特思想的一个贯彻,并且属于他的基 本的话语方式,广大读者已经熟悉。   最近,不断有人公开指出余杰涉嫌抄袭。   2000年2月17日,重庆作家张育仁指出余杰的文章《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 抄袭了他的《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一文。张育仁表示,余杰此文,引 用了他的文章的实质部分,如写这篇文章的主要依据——有关余秋雨文革中的表 现的“罪状”,除了有关余秋雨写《胡适传》一事引用他人外,其他都来自张育 仁的文章。   2000年10月9日,当当网上书店发表网友转贴的文章——《余杰抄袭铁证如 山》,该贴转自《书屋》2000年第九期李江峰的文章《余杰的疏误》。在这篇文 章中,作者指出:收于余杰《铁屋中的呐喊》中的一篇长文《知、性、游——重 读杨绛》的一些论述,多处和胡河清的《杨绛论》(载于《灵地的缅想》学林出 版社1994年12月版)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让人感到确确实实“袭用”了。   举证之后,便是毫不留情的批评:   2000年6月28日,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盗”亦有道 ——看“文坛剽客”》一文,对余杰提出批评,说“对学术界也是一个莫大的讽 刺”。   接着,已故作者朱海军写出《余杰不配做任何人的朋友》一文,在网上流传, 认为余杰“差不多就已经是主动承认了自己的抄袭行径,因为两篇文章主旨和结 构都太相似了”。   刘绍铭在《万象》第一卷第七期《剥皮的艺术》中对余杰文章引用外国作品 “例不落注”曾进一言,以为“这些引文,自己译的,要交代。人家译的,更要 交代,否则就是‘掠人之美’了”。余杰“例不落注”的问题主要还不在译文方 面,有些笔墨恐怕有袭用之嫌。   李立研在2000年5月的《博览群书》发表《“天才”的“盲点”——由余杰 “学风”到其“立论”》也对余杰引文不注名出处,同时还经常出错的行为提出 了批评。   余杰是怎样对待指控和批评的呢?一是自我辩护,不惜与朋友绝交;二是极 力否认。针对张育仁的指责,余杰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引用岂能 算是抄袭?他(张育仁)作为一个学者这样说,太不负责了!这样做很不妥当! 他那篇文章也引用了我的《说,还是不说》一书中的观点,算不算抄袭呢?”      谢有顺的《‘盗’亦有道——看“文坛剽客”》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余 杰连忙赶写《“真实”的谎言》以自辩。最后在这篇文章里,他宣布与谢有顺 “告别”。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