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谈谈《康熙王朝》的常识错误 张望   电视剧《康熙王朝》已经播出完毕,且不论其情节安排或人物塑造成功与否, 单就剧中出现的历史和语文常识性错误之多,可能已经堪称同类剧作之最了。全 剧看完,就像吃饭时不断吃出沙子一样难受。   一是历史常识性错误。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之前,祭告祖宗,临末却大声朗 读出“钦此”,事实上,“钦此”是纯书面用语,而且是皇帝对下发出书面指示 即“圣旨”结束时专用的。编剧在这种场面让康熙读出这两个字来,真使人哭笑 不得。看来,编剧对这一点根本不懂,因为剧中康熙不止一次高声宣布过“钦 此”。小说原著中并无此类错误,编剧大概是从一些戏剧电影中看了一点热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也套过来,闹出如此笑话,实在是大不应该。   类似的错误还有。康熙要太子着明黄(剧中字幕写“明皇”,也是极大的错 误)服饰后,大阿哥见太子时说:“参见太子陛下”。“陛下”是皇帝专用的称 呼,任何人,即便是太子,也决不敢用,也不可能有人会这样称呼。对太子只能 称“殿下”。编剧竟让大阿哥称“陛下”,虽然一字之差,却是僭越之罪,岂不 是要害死他们两个?   二是语文常识的错误。这类的错误可说俯拾即是,每集中都有多处。有许多 明显的错误,一般人都可以识别的,相信不是编剧知识不够,而可能是字幕人员 的知识不够和工作马虎所致;但还有一些错误则只能说是编、导、演三方之错。 比如:有一集中,魏东亭说:“哪一天皇上兴动”,这个“兴”应读第四声,剧 中演员却读成第一声,虽仅是声调之差,却表明演员和导演均未理解这句话的意 思。又如,明珠审索额图时说他诛杀都察院五“御吏”,实际应为“御史”,但 字幕写的和演员读的都是前一个。   有些错误,纯属编导演因一知半解而把成语用错了的。“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是形容形势险峻而必须十分小心,但剧中却多次把这句成语改成“如履寒 冰”,这一改,原意尽失,剧中人这样讲时就使人感到不知所云。   编导自己思维不清,使得剧中人讲话也是逻辑错误。康熙讲到朝廷内两派斗 争时说“他们双方是即有争也有斗”,从逻辑上说,康熙的本意应是说双方既有 斗争也有联合,但现在的表述却是同义反复。   剧中康熙曾与人大讲“痛则通,不痛则不通”,这是完全颠倒的!古代医学 一直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编导让康熙如此公然颠倒,是故意讲反话,还 是有什么深意?余生也晚,从剧中实在是看不出。   还可以随便举出一些错误:某集字幕中有“免遭误议”,“误”应为“物”。 有“皇上的隆恩厚旨”,“厚旨”应为“厚意”。有把 “敕令”读成“束令” 的。康熙在指斥大阿哥时说胤褆“悖逆”,读的却是“勃逆”的音。等等。   最后,还要说到剧中的主题歌,用词不当,语法及逻辑错误,前言不接后语。 是朦胧?是抽象?是黑色幽默?都不是。只是一些枯涩难懂的词语堆积。像这样 风格(如果还可以算作一种风格的话)的主题歌,近来在一些历史剧里时有所见, 真不知是何道理?   一部常识上错漏百出的电视剧,艺术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成年人姑且不论, 千千万万的中学生、小学生们看了这样的作品,会受到怎样的引导呢?只会使他 们尚未巩固的知识被错误地强化,会使他们将错就错;当然,也可能会使他们对 错误不以为然——电视上不也是如此吗?   《康熙王朝》本来有一个好的小说作基础,改编者应该是很省力的,但他们 自己才疏学浅,却又不虚心向学,反而望文生义,画蛇添足,把对的改错了,把 不该加的加上了,搞出了许多笑话。我奉劝敢于改编历史剧的人们,还是多学一 点语文和历史的知识再动手;万一已经动手了,千万请语文和历史的专家(是正 牌的而不是号称的)认真审看几遍,使拿出来的东西是正品而不是毛坯,则观众 幸甚,孩子们也幸甚。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