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再谈刘大钧教授的剽窃方法   河洛水   笔者在《易界悲歌——揭露一起罕见的剽窃事件》(刊《新语丝》10月5日) 中说到刘大钧《“卦气”溯源》一文强调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象数含蕴着义 理,义理脱胎于象数”是一个上千年的许多象数易学家一直坚持、为一般易学爱 好者所熟知的陈词滥调,而非什么“意义非常重大”的高妙见解,其文第一部分 “西汉‘卦气’考”、第二部分“《子夏易传》和《易传》中的‘卦气’说”与 第三部分“更早的后天八卦与‘卦气’说资料”相比是无关紧要的(虽然前两部 分合计达9000多字,而后者仅1200字),更与什么“意义非常重大”无关。这两 个问题与刘大钧的剽窃方法及其所设想的“退路”有关,由于涉及到较多的专业 知识以及篇幅所限,我们在那篇文章中没有就此作出更具体的说明,这里就弥补 一下这个缺陷。   为什么说“西汉‘卦气’考”、“《子夏易传》和《易传》中的‘卦气’说” 与“更早的后天八卦与‘卦气’说资料”相比是无关紧要的呢?   其一,早于刘大钧十年前,连劭名已将“卦气”说从孟喜上溯到孟喜之前以 及春秋战国时代。连劭名1990年发表于《考古》第9期的《长沙楚帛书与卦气说》 根据《汉书·儒林传》、《汉书·魏相传》、《汉书·宣元六王传》、《汉书· 艺文志》、《汉书·京房传》以及长沙子弹库所出战国楚帛书十二月名并引尚秉 和论《逸周书·时训》将卦气说溯源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刘大钧《“卦气”溯 源》一文中前面两部分“西汉‘卦气’考”、“《子夏易传》和《易传》中的 ‘卦气’说”在卦气的年代追溯上没有新的突破(其“西汉‘卦气’考”一部分 所引基本文献大都与连劭名相同)。   其二,刘大钧特别指出《易传》中有两条资料是当时卦气说存在的确证:一 是《大象》中释复卦的一段话“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 不省方”,二是《说卦传》关于后天八卦方位“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 致役乎坤,说言乎兑(刘大钧引文掉‘说言乎兑’一句——河洛水注),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一章。刘 大钧说复卦“至日闭关”和《说卦传》“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是《易传》 作者运用卦气说的确证。关于复卦,谢祥荣先生说:“自历象而言,本卦有冬至 一阳复生之象。因周正建子,以十一月冬至之月为岁首,晷影达最长而始返,故 有复象。先儒皆以本卦与剥卦共成消息之卦,以象年周十二月也”(谢祥荣著 《周易见龙》869页,巴蜀书社2000年10月第1版)。南怀瑾、徐芹庭先生释复卦 《大象》“至日”为:“指冬至之日。冬至在十一月,本卦是十一月的卦,故知 是冬至”(南怀瑾、徐芹庭译《白话易经》158页,岳麓书社1988年2月第1版)。 唐明邦先生释复卦《大象》为:“卦象五阴在上,一阳居下,呈一阳来复之象, 卦名‘复’。古称‘冬至一阳生’,以‘至日’(冬至之日)表‘复’卦。先王 观复卦之象,知阳气方生,有待静养。故当锁闭关卡,禁止商旅通行。君王(后) 亦安居静养,不再省察四方”(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184页,中华书局1995 年8月第1版)。可见复卦当冬至十一月、与卦气说有关并不是刘大钧的发现,而 是老生常谈、古来如此。虽然十二辟卦(又名“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或 简称“月卦”、“候卦”)据文献所言出于孟喜,但自孟喜之后,古人大都以十 二辟卦注《易》,如与孟喜同时代的京房,东汉的马融、郑玄、荀爽,三国时的 虞翻以及后来的汉易学者,莫不如此。诚如近世大家尚秉和所说:“后汉人注 《易》,往往用月卦而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矣” (《周易尚氏学》)。当然,我们今天已能知晓其中的原因,因为卦气说并非孟 喜、京房的发明创造,而是在先秦时代以至商代即已产生。连劭名先生1990年发 表于《考古》第9期的《长沙楚帛书与卦气说》及1988年发表于《文物》第11期 的《商代的四方风名与八卦》已经阐明此点,孟、京关于卦气说的基本思想不过 是沿袭旧说。关于《说卦传》后天八卦方位与卦气相关,也是老生常谈和常识性 问题,我们在今天有关《周易》的普及性、大众性读物中很容易看到相关解说。 如:王德有先生在《周易知识通览》中说:“《说卦》在阐发《易经》时表现出 三个特点……其二是有将八卦以震、巽、离、坤、兑、乾、坎、艮排列,以八卦 配八方,以八卦配八个节气的意向。但文中没有完整地表述出来,只以举例的方 式给了示意”(《周易知识通览》216页,齐鲁书社1993年12月第1版)。唐明邦 先生主编《周易评注》对《说卦传》“帝出乎震”一章逐句解释为:“帝出乎震: 万物的生机出于震(指春分时)。齐乎巽:万物生长整齐于巽(立夏)。相见乎 离:充分显现于离(夏至)。致役乎坤:获得资助于坤(立秋)。说言   乎兑:成熟欣喜于兑(秋分)。战乎乾:交配结合于乾(立冬)。劳乎坎: 勤劳倦怠于坎(冬至)。成言乎艮:大功告成并重新萌动于艮(立春)。震代表 东方,于时为春分……”(《周易评注》251—252页,中华书局1995年8月第1 版)。董光壁先生说:“《易传·说卦》提出八卦与四方和季节相配的思想……” (董光壁著《易学与科技》125页,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郭俊义、刘 英先生编著《〈易经〉应用大观》总结《说卦传》“帝出乎震”一章说:“这里 说明的是:万物自春天开始活动,生长至秋天成熟,到冬季而告终。这指的是从 文王八卦所引用的天体八节之符号。二至乃寒暑之极,二分为阴阳之和,四立生 长收藏之始。八节指的就是八极,是以后天八个卦象表示之。每卦三爻,三乘八 即为一年二十四节气”(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207页)。余不再述。   其三,卦气说的实质问题是八卦与季节、历法相关,即用八卦表示季节及一 年四季的气候变换。八卦起源在学界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认为与卜筮有关,一 是认为与远古天文历法有关。八卦起源天文历法说意味着八卦一产生,卦气说也 就产生了,八卦的历史有多久,卦气说的历史也就有多久,因为八卦本来就是表 示季节、历法的符号。由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八卦在彝族中也是历法), 天文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1986年发表《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自然科学史 研究》第5卷,第2期),认为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河图洛书均起源于古代天文 历法特别是十月太阳历。他认为早期的太极即是一年的通称,阴阳即一年中的冬 夏两个半年及十月历一季中的公、母两个月,五行即十月历的五季,四象八卦即 四时八节,河图洛书数阵中的十个数即十月历的十个月。他对先天八卦的结构作 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它们与方位和季节都是一一对应:“在由三条阴阳卦画组成 的先天八卦中,下面一条属于两仪,中间一条属于四象,上面一条属于八卦。因 此,从八卦的卦画中即可看出季节的变化。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少阴为秋,太 阴为冬。震为少阳中的阴卦,它必然是阳卦中最为寒冷的月份;离为少阳中的阳 卦,应比震暖和一些;兑为太阳中的阴卦,应比离更暖一些;乾为太阳中的阳卦, 阳气最盛,也是阳卦中最热的月份;巽为少阴中的阳卦,应是阴卦中最热的月份; 坎为少阴中的阴卦,应比巽凉一些:艮为太阴中的阳卦,比坎更暖一些;坤为太 阴中的阴卦,应是阴卦中最为寒冷的月份。震在东北,为初春;离在正东,为仲 春;兑在东南,为初夏;乾在正南,为盛夏;巽在西南,为初秋;坎在正西,为 仲秋;艮在西北,为初冬;坤在正北,为寒冬。根据这个理论,陈久金、张敬国 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出土的玉版上的刻纹,认为 它们与八卦和洛书有关,而八卦和洛书均与原始人的历法有关(陈久金、张敬国 《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文物》1989年第4期)。邹学熹先生也早在1986 年初出版的易著中详尽地分析了先天八卦图与年月日时周期的关系,为探索八卦 符号的起源和来源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他同时对《说卦传》后天八卦“帝出乎震” 一章从季节和方位的角度作了详细的解说:从《说卦传》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万物自春天开始活动、生长,至冬天而成终、成始,每周天而三百六十日有奇, 八卦用事各主四十五日,这些顺时针运转的后天八卦图象,是从天象的四正四隅 观测出来的。震正东方,时当二月,节令春分,此时春气旺而万物出土,故曰万 物皆出乎震……”(邹学熹著《易学十讲》29页,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1月 版)。邹先生的书中还有一大篇记录蔡福裔谈八卦起源于远古天文历法、易数与 历数之关系的文字。田合禄、田峰先生更进一步论证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即太阳历, 后天八卦系八月火历图(“火历”即以大火星为农业生产的指示星而编制的原始 历法)——田合禄、田峰著《中国古代历法解谜——周易真原》3——17页,山 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卦气说、八卦与历法历数的关系问题(包括其年代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易传》甚至更早的《易经》)实在是一些陈词滥调、常识 问题。   其四,即使并不认为八卦起源于古天文历法的学者,也不认为《易传》甚至 更早的《易经》中不存在卦气说,相反,他们也常常从卦气说、从天文历法的角 度去看待和解释《周易》。比如,董光璧先生说:“《易传·系辞》论筮法有 ‘五岁再闰’和‘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策,当期 之日’的说法。陈遵妫认为,‘五岁再闰’句指五年设置两个闰月,三百六十策 表示一年的日数,六十四卦代替星座。他说这并不表明当时不知道一年的日数是 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和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而是概略的说法。如果断定 《系辞》为战国后期的作品,那么《系辞》的作者不会不知道,因此我们应该换 个角度来探讨它。《系辞》作者在这里提出的是一种便于干支记日法的编历系统。 这个系统是每年历日三百六十天,每月历日三十天,每五年置闰月一次。《系辞》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企图把历法纳入六十四卦系统,用六十四卦的符号系 统表示历法”(董光璧著《易学与科技》125——126页)。陈来先生在朱伯昆先 生主编的大众读物《周易知识通览》中更是说:“战国时代的道家与阴阳家都以 阴阳二气的一消一长说明天时现象的变化,进而说明万物变化的过程,认为阳主 生,阴主杀,阴阳有消长,万物有荣悴,《易传》作者吸收了这些思想,提出: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卦·彖辞》),‘君子尚 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卦·彖辞》)……”(228)。又如,《易经》临卦 卦辞曰:“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唐明邦先生主编《周易评注》释 “至于八月,有凶”为:“到了八月,会有凶险。因仲秋之月,‘杀气浸盛,阳 气日衰’(《礼记·月令》)”(50页)。南怀瑾先生释“至于八月有凶”为: “根据汉代象数易学学家的观念,以本卦属于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份的十二辟卦之 中,象征冬季十二月二阳升腾于四阴之下的现象。但本卦的卦辞,却以‘至于八 月有凶’而言,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十二辟卦中代表八月的观卦,恰与临卦互 反相综,变成二阳息退于四阴之上的现象。根据阴阳互相消息而形成胜负的道理, 所以便说‘八月有凶’”(南怀瑾、徐芹庭著《白话易经》131页)。唐、南二 人均是以卦气说释《易经》临卦卦辞,而欧阳红先生则直接点明:“如果《易· 临》‘至于八月有凶’出自消息卦,那么《易经》之前已有卦图,又增一佐证” (欧阳红著《易图新辩》129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余不再述。   其五,古有“三易”之说:一说伏羲连山易、神农归藏易、黄帝乾坤易;一 说神农连山易、黄帝归藏易、周代周易;一说夏朝连山易、商朝归藏易、周代周 易。北宋史官毛渐在民间发现的《古三坟》(即《山坟》、《气坟》、《形坟》) 即为伏羲连山易、神农归藏易、黄帝乾坤易。以前有学者认为《古三坟》是伪书, 也有人论证不是伪书。《左传》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 《八索》、《九丘》。”楚左史倚相及《左传》作者左丘明皆春秋时人,可见至 晚在春秋时代确有《三坟》之书。结合近年学者研究及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 简《归藏》的出土,可知《古三坟》非毛渐所伪造。已故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 教授王兴业先生曾撰《〈三坟易〉卦序初探》(《周易研究》1989年第1期)、 《再论〈三坟易〉不伪说》(刘大钧主编《大易集述》,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第 1版)并著《〈三坟易〉探微》(青岛出版社1999年8月版)深入考证、研究《古 三坟》不是伪书。王兴业先生认为“《归藏》为历法之易”(《再论〈三坟易〉 不伪说》),而卦气说主要产生于神农《归藏》易,其时正式建立了八月历的卦 气说,并估计夏朝时,卦气说由经卦发展到别卦,与十二月历结合,形成十二辟 卦(《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封三)。田合禄先生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山坟” 二字作了考证,他引《说文》、《乾坤凿度》、《春秋元命苞》、《春秋说题辞》、 《汉语大字典》、《广韵》等文献资料,说“山有周遍宣布阳气之义,故曰‘宣 气散,生万物’。‘生万物’者,太阳也。所以《连山易》突出‘山’字的目的 是在于突出‘宣气’的作用,实际是突出‘气’的作用。说明伏羲六十四卦反映 了最早的‘卦气’理论。据此可知,《连山易》讲的八山,不是指某地的八座山, 或八种山形,讲的是八种节气。崇山可称作天气,伏山可称作泽气,列山可称作 火气,兼山可称作木气,潜山可称作风气,连山可称作水气,藏山可称作山气, 叠山可称作地气。而这一‘气’字,正是《归藏易》继承的主题。‘山’字既得 确解,那么《山坟》的‘坟’字是什么意思呢?坟为墳的简体。《广韵·释诂一》: ‘墳,分也。’王念孙疏证:‘墳、分,声相近。’《楚辞·天问》:‘地方九 则,何以墳之?’王逸注:‘墳,分也。’如此说来,‘山坟’二字的含义就是 气的划分了,或谓阴阳二气的变化划分。总之,说明《山坟·连山易》的涵义是 在讲‘气’运行变化情况。又‘墳’,从土,賁声。《说文解字》:‘土,地之 吐生万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汉语大字典》:‘賁,华美; 光彩貌。’则‘墳’有万物华美之义。那么‘山坟’之字,就是讲气和物候了, 这正是远古历法的内容特点”,而《气坟·归藏易》八经卦的卦名天气、地气、 木气、风气、火气、水气、山气、金气及其卦象归、藏、生、动、长、育、止、 杀则是更明确地讲“气”的流行及其与万物生长、盛衰的关系,《乾坤易》则是 《归藏易》的发展(田合禄、田峰著《中国古代历法解谜》471——483页)。孔 子有言:“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 是观之”(《礼记·礼运》)。郑玄注:“夏四时之书,存者有《小正》;殷阴 阳之书,存者有《归藏》。”说明孔子和郑玄都知道《归藏》是与《夏小正》同 类的书,与历法、物候有关(这或许也可以说明在儒家义理之学的主导下,古人 为什么仍然多以卦气说释《易》)。结合王家台秦简《归藏》及连劭名对商代甲 骨文四方风名与八卦关系的研究(《文物》1988年第11期),至少《归藏》在商 代的存在并且其与天文历法有关是没有疑问的。王兴业、田合禄、连劭名等人的 研究与刘大钧的“西汉‘卦气’考”、“《子夏易传》和《易传》中的‘卦气’ 说”相比,谁更重要、谁有突破、谁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其六,《易经》之外还有很多资料都可证实先秦时代存在卦气说。如:尚秉 和论《逸周书·时训》云:“时训为《逸周书》之专篇,书云周公所作。其气候 皆以卦象为准。故卦气图与时训不能相离,其所准易象,与易经所关最钜。如于 屯曰雁北乡,以屯上互艮为雁,于巽曰鸿雁来,亦以巽为鸿雁,而渐之鸿象得解 (《周易尚氏学·说例》)。《易纬·乾凿度》引孔子语:“”易始于太极,太 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 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 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 坤养之于西南,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剥之于西北方,位在十 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 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 类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 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这段引言含后天八卦配十二月和八卦配八节 (即“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两种卦历。以前学者认为纬书是西汉今文经学派 神秘主义思潮发展的产物,是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秘主义解释,《易纬·乾凿度》 这段话当然不可信。今天看来,这段话即使不是孔子所言,至少它也说明《易纬》 的作者是知道先秦时代及《说卦传》后天八卦卦气说的,其情形大约正如孟、京 之辈一样。又如:《尸子》说:“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这是明 言八卦表示八个时节。《星经》云:“太乙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 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太乙即太一,指北极星(北斗星);所谓太 乙行八卦之宫或太乙行九宫,指北斗七星绕北天极(或天极星)旋转一周这种天 象(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年);“每四乃还于中央”即是指每运行半年或四个月即 回到中宫休息一段时间(古代历法所规定的冬、夏或春、秋两个过年日所在), 如果每次休息一个月,则与十月太阳历有关,如果每次只休息2---3天,则与八 月历有关。所以乙行八卦之宫或太乙行九宫也是讲的八卦配十月或八节,也是卦 气说的反映或卦气存在的依据。《尸子》和《星经》都是战国时的作品。清代马 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载,十二辟卦最早见于《归藏》:“子复、丑临、寅泰、 卯大壮、辰  、巳乾、午  、未遁、申否、酉观、戍剥、亥坤。”根据现在 对《归藏》易的发现和认识,这可能是真实的。即使《子夏易传》中的卦气说, 如刘大钧本人所言,也为古代学者朱震、张惠言、惠栋、孔颖达以及《孔子家语》 的作者所认识和运用(刘大钧《“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这恰恰可以说明古人对卦气说非常了解和熟悉。   综上所述,卦气说在孟喜之前、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易传》中的存在和运 用问题,可以说两千多年来时时处处有人论及,说它是易学中的常识问题、陈词 滥调并不为过。自春秋战国、秦汉以下迄今,除了孟喜、京房和刘大钧之外,孔 子不知道吗?尸子不知道吗?马融不知道吗?郑玄不知道吗?荀爽不知道吗?虞 翻不知道吗?……尚秉和不知道吗?蔡福裔不知道吗?南怀瑾不知道吗?唐明邦 不知道吗?董光璧不知道吗?陈久金不知道吗?邹学熹不知道吗?田合禄不知道 吗?王兴业不知道吗?连劭名不知道吗……这些人不去写文章论证孟喜之前以及 《易传》中有卦气思想这样“意义非常重大”的见解是不是太傻冒了?这里再次 用得着尚秉和说过的那句话:“人人皆知,不必揭出”而已。于此我们也可以明 白连劭名为什么作《商代的四方风名与八卦》和《长沙楚帛书与卦气说》而不去 作刘大钧那种论证《易传》中有卦气说的文章,为什么在《商代的四方风名与八 卦》和《长少楚帛书与卦气说》中对孟喜之前西汉以及《易传》中的卦气说问题 简略介绍、轻轻带过而不象刘大钧那样浓墨重彩、大肆铺排,盖因商代甲骨文四 方风名和楚帛书十二月名才是新的角度、新的材料、新的证据,而《易传》卦气 问题乃是“昨日黄花”、千古陈词,“人人皆知”的易学常识问题。那么,刘大 钧《“卦气”溯源》一文“意义非常重大”的地方在哪里呢?是“西汉’卦气’ 考”和“《子夏易传》与《易传》中的‘卦气’说”那9000多字呢?还是那“摘 自”十二年前连劭名研究成果的“更早的后天八卦资料与‘卦气’说资料”那 1200字?   刘大钧《“卦气”溯源》一文的“结语”部分专论《易传》或易学的“象数 义理合一模式,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其论文摘要又对此加以强 调,给人的印象是:易学之“象数义理合一模式,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 象数”是《“卦气”溯源》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那么这个“象数义理合一模式, 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是否是刘大钧“意义非常重大”的发现和创 见呢?   我们知道,易学研究自汉代以来,逐渐形成象数、义理两大派别,但二者并 非根本上的对立,不过立足点、着重点不同罢了,一个强调“象外无词”,一个 强调“得意忘象”。历史上不少著名易学家特别是一些象数易学家如南宋的朱震、 明朝的来知德、方以智父子等均是强调象数义理合一的。朱震置身于程颐理学派, 但他又非常重视象数,因此他的学术理路便是将程颐《易传》与象数融合,一炉 共治。来知德主张“有象即有数,有数即有理”、理不能离象而存在(《周易集 注》):方氏易学以象数之学为易学之正统,主张象、数、理、气合一(《周易 时论合编》)。至近代,尚秉和则以象数为据通释春秋至西汉时期古籍如《左 传》、《国语》、《易林》中的筮例和占辞,指出研究《周易》、解释《周易》 必须从卦象出发,不能空谈义理,于省吾也是主张研究《易经》必须以卦象为本, 然后再谈得上义理。朱伯昆先生主编《周易知识通览》说:“《易传》是借助于 《易经》、由象数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结合而成的古代思想体系,其基本范畴是 象、数、辞、义(占),又以象、数范畴为基础”(256页)。南怀瑾先生的普 及读物《易经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中专门有“理、象、数” 一节,虽然他将“理”放在“象、数”之前,但其所言“理”则是根于“象、数” 的;南先生1988年在大陆初版即达10万册之巨的《白话易经》叙言中说:“《易 经》学术思想的根源,如果离开象数,只是偏重儒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未免 是很大的损失。古人所谓‘象外无词’,也便是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完整 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 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维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也是证 明。所以说“象数义理合一”、“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这些东西 是许多象数易学家一贯坚持并为一般的易学爱好者所知悉的常识性问题。   我们现在以两派而论的象数派始于西汉的孟喜、京房,义理派始于魏晋时期 的王弼、韩康伯(其源可上溯至西汉的费直),但是在西汉以前,先秦时候的易 学恰恰是象数义理合一的,而没有象数、义理两大派之分。《易传》有充分的资 料和证据说明当时的儒家是以“象数义理合一”、“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 于象数”的方式和学术理路阐释《易经》和易理的,如乾卦《象辞》“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普施也。终日乾乾,反复 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系辞上传》“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 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阳 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 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 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其柔危,其刚胜邪”等等。所以所谓“象数义理合一模式,象数含蕴着义理,义 理脱胎于象数”这种“易学乃至易学哲学的独特学术理路与特殊阐述方式”实在 是一个至少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也是易学中的常识问题。刘大钧先生至少 在1997年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上就已经英明地指出:“在《周易》古 经原有学说框架的基础上,《易传》最终建立起了《周易》的独特理论模式,即 象数、义理(易理)合一模式。在此模式中,象数为根基、义理(易理)为归 宿……此一理论模式为历代易学家奉为圭臬,成为易学的基本理论模式。历代易 学家,即是本着象数、义理(易理)合一的理路,来解读、阐发《周易》经传, 以建构自己的易学体系,并以此而促成易学的不断发展的。无论是象数学派还是 义理学派,皆未背离这一解读、阐发《周易》经传的理路,他只是在此理路的规 范下,或侧重于象数,或偏向于义理而已”(《大易集述》)。   既然《“卦气”溯源》第一、二部分(“西汉‘卦气’考”和“《子夏易传》 与《易传》中的‘卦气’说”)和第四部分“结语”以及作者在摘要中所特别强 调的东西都是易学中上千年、两千年的陈词滥调以及常识问题,是中国文化中上 千年的传统以及学者所普遍知悉的东西,那么《“卦气”溯源》“意义非常重大” 的地方又在何处呢?难道是那“摘自”连劭名《商代的四方风名与八卦》的仅 1200字的第三部分(“更早的后天八卦与‘卦气’说资料”)吗?难道不是的吗?   我们有没有冤枉刘大钧、误解大钧先生的本意,比如他并没有认为他这篇文 章、这个研究是“意义非常重大”的,而只是说“卦气”说对理解中国文化及其 中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象数含蕴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意义非常重大” 呢?我们认为没有,因为:其一,从内容到主题都是大路货甚至常识性问题,不 仅不可能上《中国社会科学》并很快产生影响,而且相信刘大钧也不会把这种文 章拿到《中国社会科学》那里去;其二,《“卦气”溯源》作为2000年易学基地 “重大课题相关科研成果”之首上报教育部即是明证;其三,《“卦气”溯源》 开宗明义:“‘卦气’说是象数易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说,深入探讨此一学说, 可加深对易学、易学哲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精妙底蕴及慧见的理解,意义非常重 大,此本文之所由作也”;其四,《“卦气”溯源》在“结语”的最末一句说 “……由此观之,两汉先秦的易学,乃至两汉先秦的哲学,都需要在如上认知的 基础上重新反思、重新审视乃至重新总结”也是证明。当然,大钧先生是否认为 《“卦气”溯源》“意义非常重大”与剽窃是否成立无关,而只是与帮助我们认 识、理解其剽窃方法有关。   大钧先生对“文人相轻”似乎深恶痛绝。他在《“卦气”溯源》中说:“孟 喜可能因其才学过人而声望又高,因此遭到权贵同学的嫉妒,遂借用权力给了他 个‘改师法’的罪名,并因此而不得为博士,依据中国文人之间相轻相残的传统 恶习而思之,这也是毫不足怪的。”他在为《易经图谱解说》所作序文中也 说:……至于这些《易图》是何时因何故被逐出解《易》之书的,恐怕要从研究 文人相轻史入手,估计是一派得势而另一派失势的结果”,并感叹《易经图谱解 说》的付梓,使他“倍感欣慰”(《〈易经图谱解说〉序》,《周易研究》1992 年第4期)。看来大钧先生是主张或提倡“文人相重”的,所以他非常看重连劭 名对商代甲骨文四方风名的研究,不知他发现连劭名《商代的四方风名与八卦》 发表了十多年后居然在易学界尚未引起重视、极少有人知晓甚至可能根本就无人 知晓时是否如获至宝“倍感欣喜”?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