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除了剽窃 不可能再叫别的 张天蔚 (《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21日)   著名人类学学者王铭铭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涉嫌剽窃,且抄袭篇幅达10万字 之多,实在是令人惊讶。而同样令人惊讶的是,从上述事实被公开披露到现在的 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尤其是人类学界中,有不少人出面为王铭铭叫屈、辩护, 仿佛公众和媒体对此事的关注都是无知和浮躁的喧嚣,学界对王的批评则藏着天 大阴谋,而惟有王铭铭和严肃的学者们才蒙受着不白之冤。一件在常人看来非常 明确的事件,被形容得错综复杂又是非难辨。   王铭铭的辩护者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学术著作,尤其是社会科学类 的学术著作,相互的启发、借鉴是正常现象,“剽窃”行为难以界定,因此王铭 铭的做法是否剽窃尚待讨论;二、即使王铭铭确有剽窃行为,也应该作为“学术 问题”而在学术界内部进行讨论、解决,而不应该公布于众而引得公众和媒体介 入;三、考虑到王铭铭在人类学界的贡献和地位,即使犯错,也不应该“一棍子 打死”,北大的处分过严,是迫于舆论压力的软弱表现;四、媒体对此事的报道 是恶意的“炒作”,而且浮躁的媒体和对王铭铭有恶意企图的学界不良分子有相 互勾结和利用之嫌。   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奇怪,但学界中人以这样的理由为王铭铭辩护, 却让人有些不解。首先,社科著作的剽窃问题可能确实万分复杂而难以界定,但 在一本30多万字的著作中有10万字出自他人而又不予注明,则复杂的事情就变得 简单了——除了剽窃,不可能再叫别的。其次,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 必然是“学术问题”,而是比学术“低”得多的基础问题,学术剽窃就是这样的 问题。对这样非学术的问题,不能仅在学术界内部解决。像人类学这么高深的学 术,公众可能不懂,但对剽窃这样的简单问题,公众一听就懂。而且《想象的异 邦》是公开出版、出售的书籍,不是学界内部传阅的私人读物。这样的著作中出 现剽窃问题,是对公众(尽管可能是一小部分)利益的侵害。对此公众有权知道, 作者必须向读者有所交待。再次,王铭铭确实不该被一棍子打死。但错误就是错 误,错误应该得到相应的处理,况且学术剽窃绝非小到可以轻易原谅的错误。而 且更重要的是,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再大的错误都可能得到原谅,但其前提 是犯错的人必须对自己的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必须向因他的错误而 受到伤害的人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就此事而言,王铭铭应该公开向学界和公众 承认错误,诚恳道歉。   到目前为止,王铭铭尚未就剽窃一事做任何表态。但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 在该事件上,王铭铭似乎有颇多难以直言的曲折。学界中也有人以为王铭铭没有 必要剽窃因而其中必有其他的原因。如果事件确有其他原因因而可以洗清王铭铭 的责任,则不但是他个人的幸事,也是中国学界的幸事,因为所谓学术腐败,已 经成了中国学界洗不脱的恶名,如果有一件事可以证伪,大家都能得到些安慰。   至于有人认为此次事件的背后,有学界派系之争的阴谋,因而指责媒体被人 利用,则是有些小看了媒体,至少是小看了认真的媒体。媒体维护的是公众的权 利,批评的是对公众的欺骗。至于学界内部的派系争端、勾心斗角,才真正是 “学术问题”,最好在学界内部解决,媒体没兴趣关心。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