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越描越黑的辩护 陶世龙 《五柳村》网站   1月23日出版的中华读书报(01-23 10:00)发表了该报记者张志雄写的《“王 铭铭事件”发生微妙变化》,副题是“有学者认为,对个人的责难已大大超过了 学术批评范围”(以下简称"张文")   这里首先得明确一个问题,王铭铭为什么受到批评?同一期中华读书报, 有篇不长的文章《剽窃美国人类学家近10万字 北大一教授被严肃处理》,讲的 很清楚:“署名为王铭铭著的《想象的异邦》(1998年出版)和1987年出版的美 国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中译本)之间,“除了个别字的修改或者 语气和改变外,《想象的异邦》第二编几乎全部与《当代人类学》第四部分、第 五部分、第六部分相同,甚至连结构段落顺序也没有改变,只是原书中的一些小 标题被删去了。”应该说明的是,至今我还未看到这两本书,但王晓生是核对过 的,而且据媒体报道,发表王晓生文章的社会科学报,还曾找人再作核对,确实 如王晓生所揭露才发出的。而至今也未见到任何为王晓生辩护的人敢说没有此事。 白纸黑字摆在那里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王的行为属于剽窃抄袭,是小学生也能辨 别的是非。但到了这些“学者”,主要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们那里,小学生有的 常识,他们没有了;还搬出许多理由,其目的不过是想说明王不是在抄袭。归纳 起来有下面这些:   1、“不能用非学术标准评判学术”。   “最近有学者指出,持批评态度者少有人类学学者,媒体上活跃的人物大有 ‘外行评内行’之嫌”,不懂人类学的人也就没资格评判了。   2、人类学特殊.“著名人类学家张海洋奋臂高呼:‘究竟人类学是怎么样一 个特殊的学科?!’北京某高校青年人类学者提出了两点:“首先,人类学被引 入中国不过百年的时间,其间又经历了近30年的停滞,现在正如费孝通老先生说 的那样,是在‘补课’。”“其次,人类学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如何处理与 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说来说去,他们不过是想说王铭铭干的不是剽窃,但白纸黑字又摆在那里, 他们只好这样拐弯抹角地玩弄文字游戏,说:“目前对王铭铭的责难已经大大超 出了正常的学术批评范围”。以求悄悄地把王铭铭的问题定位在学术讨论的范围 之内。   然而这抄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不是什么学术问题;现在的批评, 主要也不是针对王的学术,而是他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道德要求。   这些人类学者攻击媒体是“恶意炒作”,甚至说有人是“泄私愤”,抵制人 类学界以外的人干预,就不能不使人怀疑,是不是你们在和王铭铭同病相怜呢? 按照你们的说法,王教授是你们中间的佼佼者。“但开风气不为师”,是开抄袭 之风吗?   须知近代的自然科学都是从西方引进,人类学并不特殊,引进是堂堂正正的 把西方的著作翻译过来,尊重别人的贡献,从不鼠窃狗偷。现在你们如此对王铭 铭百般维护,评功摆好,不能不使人怀疑。   我所熟悉的地质学界,从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开始,就是自己 做出来的才是自己的成果,丁文江曾有言:“窃观今日士大夫,类喜割裂抄袭以 成书,剽窃一时之声誉,余疾其欺世而盗名也,居常以此自戒。”(丁文江, 1919,《地质汇报,中文序言,第一号)。他说到做到,如翁文灏所回忆:“在 君先生对于科学文字看得非常重要,他必要将各种问题研究得彻底明白毫无疑义 方肯下笔,而且又特别讲究绘图的精密,地形地质都一丝不能苟且,如此慎重当 然出版不易很多了。”(翁文灏,1935,追悼丁在君先生,地理学报,四卷二期) 看看丁文江,再看看今天某些急于“包装”成为“明星”的学者,人们在惊叹他 们的高产之余,也不免多了几分疑问。   值此虚浮的学风行时之际,有些人要为王教授叫屈,也好理解,而他这次出 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抄的是已翻译成中文的外国著作。要是此书没译成中文, 发现就难了,中国懂英文的人不见得去找原书来看;而外国人看中文就更困难和 稀少了,被人抄了也不知道,剽窃者也就能长期欺世盗名。由此想到,比王铭铭 还拙劣的抄袭者可能还大有人在,值得有人去查一查。   因此这次大家对王教授的批评,意义实不仅在对王教授个人,我看绝大多批 评者,都与王教授无个人恩怨,实出于还寄希望于我们的母校。对王教授个人而 言,经此次风波,面壁思过,正好收其放心,刻苦钻研,以其才华,大器仍可晚 成,而那些为之辩护不休者,实在是在帮倒忙,只能越描越黑。   陶世龙 2002/01/24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