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要学术争论不要大批判》简注 田畔 注者早就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注书天才,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值得注释的文献。近在 网上阅读奇文《要学术争论不要大批判》(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1月28日), 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其思想之深刻,逻辑之严谨,论证之有力,都令人叹为观止。 但原文深意,非但一般读者不易理解,就是作为大学问家的注者,也多有不得要 领之处。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注者当仁不让,认真研读,反复推敲,苦战两夜, 终于完成了以下精彩注释。现奉献给广大网友。 《要学术争论不要大批判》全文及简注: 1. “要学术争论不要大批判”。 (简注:①标题开宗明义:要严格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要借学术争论搞 政治运动,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②即便问题非常严重,也要在内部解决,千 万不能让媒体知道,以免被“炒”的沸沸扬扬,让坏人钻了空子。) 2. “我被王铭铭‘博导剽窃’这个话题所震动,毕竟是北大的博导呀!的确叫 人很失望。” (简注:①如果是“复旦大学博导”、“首师大博导”、“人大博导”等,还差 不多。北大毕竟是北大。全世界有几个北大?中国又有几个北大?②即使批,也 不能批“北大博导”。北大“博导剽窃”,这说得通吗?——“的确叫人很失 望”。) 3.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我查阅了许多报纸。报纸上的报道却使我越看越火。 总是还没说几句就大骂一通,很多不讲事实根据,全篇骂声不断,照这样下去非 把王铭铭教授骂个狗血淋头不可。谁知事情并不仅限于此,网上还有数千条攻击 王铭铭教授的恶语,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中华败类、里通外国全上来了。” (简注:①不知是哪些家报纸这么没有人性,竟敢对人家“北大博导”这么不留 情面——“毕竟是北大的博导呀!”——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是谁,批的又是谁, 就一味地“炒作”,还要“骂个狗血淋头不可”。②至于网上的恶语,那是狂犬 吠日,无损于“北大博导”一根毫毛。王教授,你一定要坚强呀!) 4. “除了那些跟风跑的无知者,许多知名学者、教授的骂词则更为恶毒。他们 是不是想借此机会整倒别人,抬高自己呢?不得而知。 (简注:①连“知名”的“北大博导”为了更“知名”,都要做一把“文抄公”, 何况他人!那些所谓“知名学者、教授”,肯定是“想借机整倒别人”,以便 “抬高自己”,才口出“更为恶毒”的“骂词”。②“无知”的小民呀,你们可 不要上“臭老九”的当,不要跟风起哄!) 5. “最令我费解的是,批判人群中竟然还有王铭铭的学生,难道学生也想整倒 老师取而代之吗?总而言之,现在好像有点墙倒众人推之势。” (简注:①这无疑是中国学界的耻辱。以前只听说王老师的学生发扬传统美德, 为王老师鸣冤,还不知道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批判老师的。②但是,这也没什么 可“费解”的,近年来不少中国人学洋鬼子,不但头发金黄了,鼻子隆高了,而 且六亲不认,孔老夫子的教诲全抛入了爪哇国,尤其这些年青人,根本不知爹娘 为何物,老师就更不在话下了。③按理说,老师教你一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就是抢了银行你也得“为尊者讳”呀!) 6. “想到这里,我已经不能再保持沉默了。尽管我只是一个后学之辈,无任何 资格来评论师长,但面对这样的谩骂,我还是必须站出来讲一讲公道话。” (简注:①我又不是想“取而代之”,而是为了“公道”。谁说我没有资格?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②你们“这样的谩骂”,也就不配做“师长”了—— 当“旅长”可能还行——我当然也就可以“公道”地批你们。) 7. “试设想,如果一个民族整日处于互相批斗、损毁的状态,又何谈发展呢? ‘文化大革命’不是很好的例子吗?难道我们还要在今天犯同样的错误吗?难道 我们还要让悲剧在今天重演吗?” (简注:①请全体国民提高警惕,有人想借机“损毁”我们的民族。②历史的经 验值得注意,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从北大开始的,现在北大 又闹腾上了。为了避免“今天犯同样的错误”,为了避免“悲剧在今天重演”, 我们一定要保护王教授不被“恶毒”的“文革分子”批斗。) 8. “纵然王铭铭教授在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问题上有错,可他毕竟已受到撤销北 大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等 职务的严厉处罚。况且,就连北京大学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都说: ‘要等人类所调查清楚了再说,现在我们不能表态。’王铭铭教授也在同中央电 视台记者交谈时说:‘目前暂时不想谈这个事情,因为它发生的背景比较复杂, 现在还不能给大家解释,将来在一定的时候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因此看来, 是非尚需最后定论。那么,某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跳出来为王铭铭教授准备致歉 词并鼓励读者大肆行动是否太早了,是否太心急了呢?” (简注:①从这确实能看出点“文革”的苗头。北京大学“不能表态”,王教授 本人也“不能给大家解释”,而且“背景比较复杂”,这就是事实不清嘛。②事 实不清,当然就“是非”尚无“定论”,无“定论”就是“莫须有”嘛,怎么就 受到了罢官这样的“严厉处罚”呢!罢官以后谁来主持工作,难道让那个批判恩 师的“灭师欺祖”之徒“取而代之”吗?这不是“文化大革命”又是什么呢?③ “某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肯定是“梁效”“洪广思”一伙的,也许还是漏网之 鱼呢,不然决不会这么“心急”。) 9. “其实通过对王铭铭教授的成长经历的了解,我发现他是一个十分努力,勇 于创新,而且极有作为的青年学者。他的成名绝非那几部著作,而是十几年如一 日努力的结果。我认为不能因为一次“剽窃”,就把王铭铭教授给全盘否定了。 尽管他可能也存在想走捷径的功利心理,可能有剽窃的行为,但毛泽东说过‘犯 了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志’,况且王铭铭教授也已表示十分后悔,并且诚恳地接受 了处罚。这难道还不够吗?那么又是哪些人在拼命把王铭铭教授向绝路上推呢?” (简注:①弄错了,肯定是弄错了。既然“是非”还没有“最后定论”,只是 “可能有剽窃的行为”,为什么又“不能因为一次‘剽窃’”就“全盘否定”, 又“表示十分后悔,并且诚恳地接受了处罚”?作者一会认为没有定论,一会又 认为王教授有“剽窃的行为”?这不可能!前面行文都思路清晰,这里怎么就混 乱了?肯定是弄错了。或《中国青年报》的排版有误,或“搜狐网”、“学术批 评网”转载有误,或作者一时笔误,也未可知。请各方面都查一下,有没有漏排、 错页什么的。赶紧做个更正,以防引起误会。②中国学界凡有不靠“几部著作” 而靠“十几年如一日努力的结果”成名者,都可以“勇于创新”,剽窃一次。其 他行业也可比照执行,比如没有著作而有“十几年如一日努力的结果”的官员, 也可以“勇于创新”,贪污一次,等等。③王教授已“十分后悔”,有人还揪住 小辫子不放,想“拼命”把他“向绝路上推”。到底是“哪些人”这么居心叵测! 简直没有人性!——很可能,不!一定是“文革”分子。) 10. “即使是这个事情的揭露者——27岁的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晓生 也不希望看到这个局面。据《长江日报》报道,王晓生反复强调他的原意只是想 搞学术争论,并没有什么其他背景,而且他也为给王铭铭教授带来的困扰表示歉 意。” (简注:①对这个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晓声要好好查一下,只有27岁,不过 是个学生,能有什么水平;虽说也姓王,但与王教授决不是同一个专业,隔行如 隔山;背后没有高人指点,能读懂人家“北大博导”的专著?肯定有背景,越说 没有“其他背景”,就越值得怀疑——此地无银三万两。②他的文章不在北京而 在上海发表,还和上海那位曾与王教授有“过节”的教授的批评文章一块发。不 令人深思吗?③目前这种结果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吗?如此,他的歉意当然也就 很虚伪了。不值一提!) 11. “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学术争论同对人的批判区分开来,在批驳王铭铭教 授剽窃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他的人格尊严。毕竟王铭铭教授还不到40岁,从 新开始并不是不可能。在此我希望各大媒体高抬贵手,给王铭铭教授一次机会, 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不要再骂了。” (简注:①现在基本可以断定,他们的确是想搞“文化大革命”,所以才把“学 术争论”说成是“剽窃”,以便进行“对人的批判”。这样做不仅是对王教授 “人格尊严”的不尊重,而且也是不给王教授“重新做人的机会”。更是对中国 人民的不负责。②近年来,少年犯增加,犯罪低龄化,不就是“各大媒体”不给 年青人“重新做人的机会”造成的吗?挺好的孩子,都让他们“炒”坏了。救救 孩子!!!) 注者后记:虽然注者水平很高,但由于原文深奥,且时间仓促,难免有所疏漏。 诚请各位批评,以便再版时更正。 说明: 2002年2月1日首发于搜狐网Sohu 首页>> 新闻>>文教>>王铭铭剽窃事件,原文标 题为:《我不是歪批!——〈再看“王铭铭事件”:我们要学术争论不要大批判〉 简注》,搜狐标题为:《批注“王铭铭事件”:要学术争论不要大批判?》 http://news.sohu.com/10/30/news147813010.shtml 中国青年报1月28日文章《要学术争论不要大批判》一文可查: http://www.cyd.com.cn/gb/zqb/2002-01/28/content_381689.htm ◇◇新语丝(www.xys.org)(www.xys3.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