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评】 科学文化问题靠教育解决,但是除了宇宙学其他科学全都成了 “无聊科学”? 中华读书报上的这篇文章大概想说科学新闻的质量良莠不齐,然 而不知怎么就拐到了“正经科学”和无聊科学上面去了,作者显 然认为只有物理学、宇宙学才是“正经科学”,其他的比如生物 医学、心理学全都是“无聊科学”。不知道作者是否真的明白什 么是无聊,什么是正经。作者随手从sina上面摘了几条新闻就来 论证正经和无聊,查了一下,那六篇中《人类视觉距离感机制研 究获新发现》是根据Nature报道的,《科学发现音乐和数学天才 可能是基因错排的结果》是Nature Medicine的,只有1篇没有出 处。写得如何是一回事(sina自己的报道向来很差劲),无聊不 无聊可不是你就能说了算的。当作者拾人牙慧大谈“正经科学”的 基本粒子、暗物质和类星体的时候,他自己是否真的明白他堆砌 的这些名词意味着什么? (实话实说) 看来我也成了无聊科学传播者。 《人类视觉距离感机制研究获新发现》是我根据NATURE炮制的, 如果写得不好,那我活该被骂。不过要说它无聊,却不能苟同。 (毕竟我有一半以上的新闻是靠着NATURE写的,不能自砸饭碗)。 不知赵强先生认为什么是无聊科学、正经科学?粒子物理和宇 宙学的尖端问题是很正经没错,但其它领域——至少是被赵强 先生点名的那几篇文章代表的领域——也不至于就成了无聊科 学吧?照赵强先生的标准,只有用巨大加速器数夸克(这样很 酷倒是真的)之类的活儿才是正经科学。刷试管么?无聊!挖 骨头么?无聊!欣赏藤壶么?无聊!想法子让一条不幸的狗流 口水么?简直是无聊到极点!可惜这世上搞着无聊科学还要拿 炸药奖流芳百世的人未免太多,没天理啊。 无可否认,现在中文传媒中关于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科技新闻 比例较高,这一是因为有关领域迅速发展及人们越来越注重健 康,也因为相关新闻比较“好写”——其实也不好写,我看到 肽、酶、离子通道之类的词就头大,只不过有关技术细节可以 设法回避。物理学、宇宙学等的新闻中的硬骨头比较难回避, 一般记者听研究者本人上一堂课也未必能抓到要领,自己读论 文就更困难,这方面的文章自然就写得少,造成科学新闻的学 科结构不均衡。这是记者水平不够,但“一群科学素养极为低 下的民众”对心理学和医学问题感兴趣怎么就成了“从传媒上 胡乱地积攒些吹牛的资本”?不过赵强先生可不可以回答我, 什么叫CP不守恒?6种轻子和6种夸克分别叫什么名字?目前学 术界对暗物质的本质有哪几种主要假设?人们根据什么判定类 星体拥有巨大能量?回答的时候不要检索无聊的新闻,也最好 不要问无聊的人。 硬要贴无聊科学的标签,也不是不可以,假如赵先生把标签贴 到“立此存照”中的某些新闻上面,说不定还要被我景仰一番, 可惜。顺便说一声,中国倒是不缺研究有聊科学的某一类高人, 像什么推翻相对论哪,量子力学是骗局那,多得很哩。 (碧声) 可怜的赵强。 应该说他的基本论点是有意义的, 可惜赵先生自己科学素养太差, 他举的例子, 基本上还是属于"有聊科学"的范围. 例子举好了, 这篇文章的论点还是可以成立了. 可怜可怜. (008) 科学文化问题靠教育解决 赵强 《中华读书报》2001.11.21.   科学和文化一样,是两个外延极大的泛概念,迄今为止尚没 有明确的定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出现大家都认可的解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科学”的说明是“以范畴、定 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 系。”这正如它对“文化”的定义一样,“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 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又大又空,却没什么逻辑错误。 过去通常将文化和科学并列起来,文化混迹于风花雪月中,而科 学则出没在实验室里,都是大众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不过随着 大众传播的普及,文化和科学都走下了各自的殿堂,成为信息社 会“知识爆炸”中的万千碎片。   最近,中国科协组织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 果表明: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比 1996年的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何谓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 认为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 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5年来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从数字上看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 长,充分体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含义。在这样的大形 势下,公众对传媒在科学方面的辨别和判定能力实在小得可怜。 而调查结果却显示:82.8%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科学技术信息 的,52.1%的公众通过报刊;通过人际交谈的为20.2%;通过广 播的为10.9%;通过图书的为5.2%;通过互联网的为1.6%。这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群科学素养极为低下的民众对大众传媒 所提供的信息良莠不分地照单全收,我们却还得对它们顶礼膜拜, 因为它们至少起到了拔苗助长的作用。   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我们随便看一看最近报刊上关于科学 的标题就知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大众传媒传播的有许多 是“无聊文化下的无聊科学”:专家20年研究首次提供直接证据 ——喝茶可以防癌;科学家实验表明美女对男性大脑的刺激与生 俱来;人类视觉距离感机制研究获新发现;美发现基因缺陷可能 导致习惯性流产;富士通改进基因制药分子轨道计算程序;科学 发现音乐和数学天才可能是基因错排的结果……   而正经科学呢?李政道教授最近一次演讲中提到21世纪物理 学的四大问题:为什么三大作用的理论都是对称的,但实验结果 却是不对称的?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夸克)不能单独存在并 且看不见?宇宙中90%以上的暗物质到底为何物?拥有巨大能量 的类星体是从哪里来的?说实话,普通老百姓对此是敬而远之的。 因为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也许就需要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 泡上一年,哪有从传媒上胡乱地积攒些吹牛的资本那么惬意。这 也许正是无聊科学盛行的原因。   早在1989年美国科促会(AAAS)就拟订了“2061计划”,对 物理和信息科学以及工程学、生物与保健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 数学、技术等5个独立的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科学技术教育的改 革目标,并建议使未来的公民通过学校教育对“科学、数学和技 术的事业”获得广泛而完全的了解。命名为《为了全体美国人的 科学》的报告中还强调:“在下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内,人类的生 存环境将发生重大改变。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是这种变化的中心 ——它将引发这种变化、造就这种变化并对之作出反应。因此, 这些科学技术将对在未来世界中生活的今天的儿童至关重要。”   对科学传播而言,正规的学校教育可信度应该最高,图书其 次,而大众传媒强调娱乐性,往往会牺牲可信度。所以,依赖传 媒解决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无疑是饮鸩止渴,真正解决问 题的地方还是在学校,还是得靠教育,大众传媒不应该,也没有 可能来承担这个沉重的历史责任。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是迎合受 众,当受众整体素质提高以后,也许“无聊文化下的无聊科学” 现象会减少很多,因为它不再会像如今这样有市场。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