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大记者、名作家、《中国青年报》编委张建伟抄袭剽窃造假 曲颉 大记者、名作家(范长江新闻奖、鲁迅文学奖双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青 年专家)、《中国青年报》的编委张建伟用10天时间写出的长篇报告文学《蝉蜕的翅 膀》(以下简称“翅膀”),是一部专写当代青年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中国青年 五、四奖章获得者、青海油田的高级工程师秦文贵的书。此书在当代青年中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甚至可以当作教材,然而,不幸的是我却从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实—— 在看到“翅膀”之前,我读过《西部生命》(以下简称“生命”)。这部书是东北作家 刘元举用生命写就的散文集。这是一部当代作家描写西部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我不认识 张建伟、也不认识秦文贵,可我认识刘元举。我读“翅膀”,我感到秦文贵的那种激情 的诗化的近乎偏执的西部情思与作家刘元举十分相似;我读“翅膀”,我感到张建伟的 那种豪放的激越的质感的意象化的文笔与作家刘元举颇为相近。难道天下真有这种惊人 的相近相似?我将“翅膀”与“生命”进行反复比较,从中发现了惊人的问题——抄 袭!剽窃!造假! 刘元举在1996年出版的(春风文艺出版社)、用7年时间创作的“生命”第48页写道: “黄沙把单调的大戈壁搞得活泛开来。它们过分热情地扑向过分冷漠的荒丘,不管人家 愿意不愿意,就去亲吻,就去拥抱,热烈疯狂,缱绻缠绵……” 第46页:“西部的沙子细小,绵软,有着水的柔性。在荒漠中到处流淌,那上边的纹路 也像水的波纹。捧在手里会从指缝间渗漏。沙子还可以当水用。当年,第一批进入柴达 木腹地的勘探队员为了节省水,就用沙子洗衣服洗鞋垫,毛巾干硬得像挫刀,经沙子一 洗,一揉,就会柔软似棉。但是,沙子毕竟不是水。 “沙子还可以当被盖,用以遮挡风寒。五十年代有一位地质工作者在柴达木搞追层测 量,迷失方向,与接迎的人失去联系。白天沙漠滚烫,蒸烤得光着脊梁还往出冒油,一 到夜晚,整个荒漠都在发抖。他要不是钻进沙子里边过夜恐怕就得冻坏。但是,沙子毕 竟不如被子舒服。 “沙子还有一种医疗作用。在西部有好几处沙疗疗养院。利用曝热的沙子治疗风湿、关 节炎、胃病以及许多老年性疾病。许多患者到这里治好了疾病,但也有没治好的。没治 好的意识到,沙子毕竟不能取代医疗器械。” 张建伟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用10天时间制作的“翅膀”的第14页写 道:“秦文贵发现,就这么一卷,黄沙便把单调的大戈壁搞得活泛开来。它们久久地飘 扬着,过分热情地扑向过分冷漠的荒丘,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就去亲吻,就去拥抱, 热烈疯狂,缱绻缠绵……” 第15页:“秦文贵弯下腰,捧起一把黄沙……现在他想起来了,是的,他们讲过:咱们 这花土沟的黄沙与内地不同,它们细小,绵软,有着水的柔性。在荒漠中到处流淌,而 且,那沙丘的纹路儿也像水的波纹。你捧在手里它们会从你的指缝间渗漏。 “沙子像水。这比喻秦文贵还是第一次听说。可能这里太缺水了,所以人们便梦想沙子 就是水。 “不!讲话的人说,这里的沙子真的可以当水用哩。当年——50年代第一批进入柴达木 腹地的勘探队员为了节省水,就用沙子洗衣服洗鞋垫,毛巾干硬得像挫刀,经沙子一 洗,一揉,就会柔软似棉。 “沙子还可以当被盖,用以遮挡风寒。五十年代有一位地质工作者在柴达木搞追层测 量,迷失方向,与接迎的人失去联系。白天沙漠滚烫,蒸烤得脊梁还往出冒油,一到夜 晚,整个荒漠都在发抖。他要不是钻进沙子里边过夜恐怕就得冻坏。 “沙子还有一种医疗作用。50年代,人们就利用曝热的沙子治疗风湿、关节炎、胃病以 及许多老年性疾病。许多患者到这里治好了病。” 刘元举在“生命”52页写道:“它的形象是一种风的外化,它的纹路(“路”应为“ 络”)儿从来都不曾是它自己的,在水下是属于水的,离开水,就属于风了。”53页: “这么伟岸的沙山全都是细如牛毛的黄沙堆成。沙子的属性原本就是松散的,是没有凝 聚力的,比如我们常说的一盘散沙。在我生活的东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所有的沙子 都是松散的。因为松散而任人宰割,因为松散而过于低贱,因为松散而形不成气候,更 形不成风景。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沙子却具有着伟大的魅力。” 张建伟在“翅膀”16页写道:“这沙丘的形象正是一种风的外化,它的纹路(“路”应 为“络”)儿从来就不曾是它自己的,在有水的地方,它属于水,而在没有水的地方, 它属于风。” 16页:“秦文贵极目远望,伟岸的沙山在很远的地方矗立着。想到它们 全都是由细如牛毛的黄沙堆成,饶他是一个学过石油勘探的大学毕业生,也感到不可思 议。沙子的属性原本是松散的,它们没有凝聚力——一盘散沙嘛!因为松散沙子而任人 宰割,因为松散沙子而过于低贱,因为松散沙子形不成气候,更形不成风景。但是,在 这里,在大戈壁的瀚海中,秦文贵看到的沙子却具有着伟大的魅力。” 刘元举在“生命”29页写道:“柴达木的骆驼是柴达木人最亲切的伴侣。它们一队队行 进在茫茫大漠中。那一座座驼峰,排列在一起像大沙漠中生动的波浪起伏向前。勘探队 员们靠它们驮水驮粮,如果不是它们的奉献,将会有多少人在进入这片荒芜的盆地时无 法生还。人们称它们是沙漠之舟。它们比人类有着更多更大的耐性。可是,有那么一只 骆驼因为饥渴一下倒在了滚烫的沙漠中。驼工拼命拖拉,它像一座坍塌的沙丘,立不起 来了。驼工知道它是渴的,跟队长请求给它一点水喝。可是,仅有两桶水,那是全队人 好几天的水量,每个人嘴上都干裂得淌血却没有一个人舍得去喝桶里的水。只有倒下的 人才有资格喝。可是,倒下的是骆驼,不是人,所以,它没有权力喝。驼工再哀求也没 有用。当那位驼工含着热泪与瘫倒的伴侣进行生死告别时,那头巨大的骡驼本已无法抬 起的头上扬了一下,又沉重地搭拉下来,枯涩的两眼闪着沙漠般的迷惘。年轻的驼工突 然动了感情,长跪不起。他与这匹骡驼已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队伍要走了,不能因 为一匹骆驼而影响行程。于是,有人过来拖他,拖出了一道沙迹。那头已经淹淹一息的 络驼就在这时,突然缓缓地往起站了。它摇摇晃晃,浑身打颤,就像一座没有联接点的 散了架的木头房子,歪歪扭扭地挺了起来。所有的人一下子惊呆了,眼睁睁盯着它一步 一打晃地追赶着队伍。它没走出几步,就像一座板房哗啦一下子散在了地上,那被压着 的沙层浮泛起一串沙尘。驼工哭了,勘探队的人也哭了,就连队长也眼圈红了。那头骆 驼被掩埋了。这是三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只要一提起那骆驼,人们总说那是一 头通人性的骆驼。” 张建伟在“翅膀”116页写道:“骆驼是与勘探队员们相依为命的伙伴。它们一队队行 进在茫茫大漠中。那一座座驼峰排列在漠海中,就像海洋里在惊涛中起伏的航船。勘探 队员们靠它们驮水驮粮,如果不是它们的奉献,将会有多少人在进入这片荒芜的盆地时 无法生还。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们比人类有着更多更大的耐性。可是,有那么一头 骆驼因为饥渴倒在沙漠中。驼工拼命拖拉,它像一座坍塌的沙丘,立不起来了。驼工知 道它是渴的,跟队长请求给它点水喝。可是,仅有两桶水,那是全队人好几天的水量, 每个人嘴上都干裂得淌血却没有一个舍得去喝桶里的水。只有倒下的人才有资格喝。可 是,倒下的是骆驼,不是人,所以,它没有权力喝。驼工再哀求也没有用。当那位驼工 含着热泪与瘫倒的伴侣进行生死告别时,那头巨大的骆驼本已无法抬起的头上扬了一 下,又沉重地耷拉下来,枯涩的两眼闪着沙漠般的迷惘。年轻的驼工突然动了感情,长 跪不起。他与这匹骡驼已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队伍要走了,不能因为一匹骆驼而影 响行程。于是,有人过来拖他,拖出了一道沙迹。就在这时,那头已经淹淹一息的络 驼,突然缓缓地往起站了。它摇摇晃晃,浑身打颤,就像一座没有联接点的散了架的木 头房子,歪歪扭扭地挺了起来。所有的人一下子惊呆了,眼睁睁盯着它一步一打晃地追 赶着队伍。它没走出几步,就像一座板房哗啦一下子散在了地上,那被压着的沙层浮泛 起一串沙尘。驼工哭了,勘探队的人也哭了,就连队长也眼圈红了。那头骆驼被掩埋 了。 “如今,只要一提起那骆驼,人们总说那是一头通人性的骆驼。 “这是3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 刘元举在“生命”第27页写道:“那一次孤行,给了我许多宝贵的生命体验,我储蓄 着,珍藏着,培植着,生怕流失得太快。毕竟……” 张建伟在“翅膀”第127页写道:“秦文贵庆幸自己在出国前有过这样一次墓地祭奠。 它给了他许多宝贵的生命体验,他储蓄着,珍藏着,培植着,生怕流失得太快。毕 竟……” 如此,等等……多达近60处! 这是一件令人简直不能容忍的事情。 如果是一个小学生,为了交作业,抄了一位他所敬爱的作家的文章;如果是一个缺钱花 的人,为了骗点稿费去抄袭;如果是一个文学小青年,急于出名,去剽窃;这些也都没 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像张建伟这样的大记者、名作家在用报告文学这样的形 式去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人物秦文贵时,也用了这样的方式方法,令人惊诧! 按理说,这类事情是不应该发生在像张建伟、秦文贵这种人物身上的。也许是团中央、 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号召广大青年开展像秦文贵同志学习的活动太神圣了,张建伟急于 交出一副合格的答卷,“用10天左右的采访,10天左右的写作,去写这本书,连同三篇 长通讯,”他“显得过于仓促”了(10天时间写出一部17万字的书,平均一天写1万7千 字,即便全抄那也是打字高手);也许是“更由于”中宣部宣教局的某处长、团中央的 某部长的“不断鼓励”,“逐渐增强着”他“写好本书的信心”;也许是由于青海石油 管理局为他们“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宣传资料组和采访陪同组”,“给了他最大的鼓 励和支持”;也许是“秦文贵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我提出的一个个琐碎的问题,并同我一 起对某一个偶尔冒出的想法,进行‘思想撞击’。否则,这本书不可能出现比新闻报道 丰富得多的细节,和比新闻报道充实的多的理性”(引号内的文字为张建伟的“翅膀” 后记所述);也许是刘元举的《西部生命》的影响太广泛了,太深入人心了。但是, “翅膀”毫无疑问地抄袭了、剽窃了、造假了。我被弄糊涂了——是秦文贵糊弄了张建 伟呢?还是张建伟捉弄了秦文贵?还是刘元举的“神性散文”太有影响力和感召力了? 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而报告文学的写作也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而像张 建伟这样鼎鼎大名的记者作家去写秦文贵这样的典型人物,更应该真实可信才对。我想 他不会不知道吧?而“翅膀”却恰恰相反。张建伟声名显赫,可惜我没拜读过他的更多 作品。仅凭这一个“翅膀”便觉得他极其聪明。也许因此而反被聪明误了。 他把刘元举的“生命”使用得恰到好处。全方位地抄——抄他的哲思;抄他的具象化的 描写;抄他的细节;抄他的故事情节;抄他的极具特色的西部感悟,并且堂而皇之地把 刘元举的独特的近乎偏执的文人感受移植到了秦文贵身上。可谓抄得好,把最精华的部 分抽出来兑上水;抄得好,连错别字都抄上了;抄得好,抄得严丝合缝水光溜滑。 张建伟对自己的这些作法显然留了后手。他遮遮掩掩,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方式, 不但把在10天之内生产的这本书的“功绩”分配给了张三李四,还对“引用”“参考” 别人的“文献”作了声明。声明偷了别人东西的小偷,难道就不算贼了吗?张建伟在 “翅膀”后记中说:“一切宣传都会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是实实在在的环境中生活着的 实实在在的人”。一切宣传真的都会成为过去吗?后一句话倒没错,留下了张建伟、秦 文贵这样的实实在在的人,还有实实在在的“翅膀”的著作权、版权还有实实在在的获 奖证书,还有实实在在的稿费。更不能令人容忍的是这两部作品居然同时获得“中华铁 人文学奖”,同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抄袭剽窃的作品居然与原作同时获奖,七年 的心血与10天的泡制达到同样的荣誉,这简直是笑话!这有多么不公平!我真不知道张 建伟捧着获奖证书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更不知道秦文贵对此作何感慨。秦文贵是 柴达木的英雄,他亦是我心中崇敬的人物。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做出了那么感人的事迹, 真的令我敬佩。我是多么不希望他也被卷入这场并不光彩的抄袭剽窃事件当中呵!然 而,我从张建伟的后记上不能不对秦文贵提出疑问,并为之深表遗憾。 西部要开发,不但要有经济还要有精神。还要有真实的生命。“翅膀”毕竟不是“生 命”,“翅膀”是浮躁;“翅膀”是造假;浮躁就是腐化,造假就是腐败。我为张建伟 这种身份的人物居然作出了如此卑劣的行为而深恶痛绝。至少他辜负或轻慢了团中央领 导对他的信任,他亵渎了在全国范围内对秦文贵开展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他也同时亵渎 了柴达木那片神圣的土地。还怎么让人相信一个记者、大记者、名作家?还怎么让人相 信英雄模范人物?还怎么让人相信范长江新闻奖和鲁迅文学奖? 看来是要打官司了。 联系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262号甲火炬大厦2312室 电话:024 22790025 22791507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