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新语丝编辑你好:   鉴于米辰峰六月二十六日在贵站发表的《学术首骗──12亿元大清史课题负 责人成崇德调查报告》一文有诸多歪曲事实之处,本人现有文章一篇回应。望贵 站予以刊登。耑此 谨颂   编安   中国人民大学 成崇德   2009/7/18   对米辰峰所谓“调查报告”一文的回应   米辰峰在“新语丝”发表了对我进行诽谤的所谓“调查报告”一文,其目的 如米辰峰本人多次所言是为了报七年的“血海深仇”。这个所谓的“血海深仇” 就是米辰峰因为在学院里殴打女教师和多次考核没通过而受到处理,从副教授低 聘到讲师。该处理决定是由人文学院和学校有关部门研究,依据相关法律、校纪 校规和程序合法作出。我当时为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历史系主任。米辰峰把组织 上的处理决定转变成对我个人的恩怨,近年来一直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对我进行 人身攻击,直到今天在各种媒体上对我进行大肆诽谤,对此我保留进一步采取法 律手段的权利。   对于这种以所谓的学术举报为名,挟私报复为实的做法,相信读者能够明察。 其所谓“调查报告”中对我的攻击主要集中于本人的博士学位和学位论文,这些 攻击严重歪曲事实。   一、本人博士学位的取得   1995年本人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李文海教授门 下攻读博士学位。在就读期间,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博士生培养的规定,修完所 有学分,独立完成论文,答辩合格通过,于1998年被授予博士学位。   1995年本人在报考博士研究生时候,时任清史研究所所长,在整个招生考试 录取过程中严格遵循回避原则。当年博士生入学考试的所有组织工作都由副所长 黄爱平教授主持,本人并未与闻其事。   以上事实有档案、证人可以查证、复核。   二、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创新点   (一)博士论文与《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   本人选择《17—19世纪中叶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作为博士论文,是与导师李 文海老师商量后确定的,当时戴逸老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项目,我承担了“边疆民族卷”。论文的提纲,主要章节,重要观点,都是在戴 逸、李文海老师指导下完成的。   1998年,在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专家们又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我根据专家 的修改意见,进行了半年多的修改,正式纳入《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九卷本 中,于1999年6月由辽海出版社出版。   (二)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7—19世纪中叶中国边疆问题研究》这篇博士论文提交于1998年,是当时 国内外第一篇系统研究清前期疆域形成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中国疆域经历了几 千年历史发展形成,整体格局奠定于清朝。由于清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有效的主 权管辖,对各民族实施了多种多样的管理制度,比较明确的划定了中国疆域范围, 最终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此篇论文的论述重心是:   1、概括清朝入关后面临的边疆多元格局。   2、归纳清朝的边疆政策:清朝的功绩在于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边 疆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以独特的、丰富的、有效的边疆政策取代了历代对边疆 民族松散的羁縻政策,突破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政策的思路,使中国边疆地区 由分散走向一统。   3、充分肯定边疆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论文认为,边疆各部承 认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不论以何种方式,不论时间的早晚,边疆的统一是清代前 期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4、重点分析准噶尔政权的形成及其对清朝边疆统一的贡献。准噶尔政权建 立起来后,陆续进行对四卫拉特蒙古部族的统一,完成对西北边疆等地的局部统 一,最终才由清朝将其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范围之内。   5、论文根据17世纪上半叶边疆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共同特点,分别对“小统 一”与“大统一”的关系、清朝统一边疆的四种模式、清代舆图与清朝疆域的关 系、清朝对中亚藩部的政策等各方面进行阐述,是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的重要推进。   三、关于米辰峰对本人博士论文质疑的回应   米辰峰质疑我博士论文存在的问题,总共13项。很多质疑是重复的,按照其 质疑问题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诬指我的论文涉及剽窃与抄袭。   1、 “他的专著第5-6章大约10多万字,其中论述美国边疆发展史的正文及 其外文注释,大多数剽窃自北京大学历史系何顺果教授的《美国边疆史》等相关 的许多美国史译著。“   米文此段文字的根据建立在“他在第203页的注释○1仅仅这一条里简单地写 过一次:“参见何顺果:《美国边疆史》”。   真正的事实是:   首先,《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5-6章为111页,总字数676字/页×111 字=75036字,实际约7万字。其中关联美国史的内容,总共不过13页,字数8800 左右。何来“涉及美国史的数万文字”?   其次,这8800字中概括自何顺果书者不过600字(见第23-29页),并有注释 标明。而且内容是经过消化后概括的,并非原文照引。   2、“连续成段抄袭他人3110字到自己的注释”   (1)、“这3110字是分为4个批次在博士论文完成照抄及其转移的。第一次 是把刘远图发表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的文章“关于早期中俄东 段边界的几个问题”正文的1478字原原本本地照抄在第54-55页的连续5条注释里, 心安理得;再把原著引用古籍的那些注释一一照搬过来,不写“转引自”,妄图 欺骗读者这些理论都是他自己直接从古籍研究出来的心得。“   本人在此郑重声明:第一、我论文注释中原来引述的是吕一燃发表在《中国 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4期 “关于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的几个问题” 一文,此 文并非由刘远图所写,恰恰是反驳刘远图的。米辰峰张冠李戴。   第二、论文中第54页-55页注释(即所谓正文的1478字)文字,主要涉及了 《尼布楚条约》的五种文本;东段边界界河及其起点问题;乌第河未定界及其范 围以及围绕《尼布楚条约》和东段边界存在的其它争议问题。多种文本差异问题, 许多论著都提到过,刘远图所论最详。我论文中的综合叙述,主要参考了刘远图 的《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并于论文内明确注明刘书三次,规范地说明是第 13页,第115-163页;注明吕一燃论文一次。米文的指责没有事实根据。   第三、这三页中所引古籍注释总共两条,分别出自《清圣祖实录》卷127和 《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一编,上册,150页。刘书中根本没出现这 两条材料,米辰峰所指“再把原著引用古籍的那些注释一一照搬过来”真不知从 何而来。我的文章对他人成果的引用并无不当,根本不存在抄袭1478字的问题。   (2)、“第二次是在第24-25页为解释“卫拉特法典”的注释○5○6连续照 抄892字“。   “卫拉特法典”,是中外蒙古史著作中常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仅仅是客观 陈述和介绍。我的文章注明参考了李佩娟译的俄文转译本、道润梯步的蒙文本及 《汗腾格里》上发表的托忒文本。   (3)、“第三次是在第69-70页的注释○3完整地照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报告》1992年3-4期,15-16页,“房建昌《中尼边界初探》考证鄂博地名”346 字“。”第四次是在第70页的注释○1完整地照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 1992年1-2期房建昌的《中锡边界研究》有关地名考证394字。“   我的论文涉及房建昌成果的引用完全符合学术规范。   第一,并非“原文照抄”,我的论文择其要点转述,省略了约1/2内容。   第二,明确注明:“房建昌《中尼边界初探》考证鄂博地名如下:……”, 明确标明出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3-4期,第15-16页;房建昌《中 锡边界研究》(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2年1-2期)。试问有这样的抄 袭吗?   3、“博士论文13幅插图皆为剽窃”。   “问题在于,不仅在这个“地图目录”里成崇德没有提到这13幅地图的作者 及其来源,在附录地图每一页上下左右的空白地方也同样没有提到。”   本人承认,所指论文附图确实没有作者自己的说明文字,从严格的学术规范 的意义上,确有不足。但并非都没有“标明作者及其来源。”第6—12幅图除第 12幅“广舆图”外,图上都有原来的说明文字,尽管不是转录者的说明,但可使 读者明白其来历。第12幅“广舆图”及第1—5幅图,虽然附录部分未作交代,但 在正文第72—76页,不仅对图本身,甚至绘制过程都有详尽的说明,并与附图相 互照应,认真读过正文的人自然一目了然。断不会产生所谓“读者不仅会误以为 这图面上的汉语都是博士论文作者成崇德翻译的,甚至也会误以为这5幅新地图 都是他自己绘制的”的“误会”!   而且,第72-73页注释中四次提到地图源于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 中国》中译本,没有注明译者怎么可能导致“完全抹杀译者姓名,贪天之功据为 己有”的结果呢?   4、“成崇德的博士论文选材过于浅近狭窄……。成崇德不仅不看明清古籍 档案,连清末民初的书他也不看。一头扎进新书堆里,盲目照抄1970年代以后缺 陷较多的新书。”   “就像基层宣传科的干部写宣传稿那样,他大搞最新汉语图书综述。把 1976-1993年出版的5本新书,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余绳武]主编的 《沙俄侵华史》(1976)、北京师范大学清史研究小组[戴逸]撰写的《一六八九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977)、《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1981)、 《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1982)、特别是刘远图的《早期中 俄东段边界研究》(1993)等,厚颜无耻地改头换面轮番照抄。”   “刘远图的书充斥著过多的反帝反修的文革遗风。”   就中俄早期东段边界研究而言,上列著作都是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必读著作。 特别是刘远图的书是最新的、最系统的成果,尽管学术界在个别问题上持有不同 意见,却无人能够替代。米辰峰以“中俄边界研究”概念偷换“中俄早期东段边 界研究”概念,开列出“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这4种:何秋涛纂《朔方备乘》2册, 兰州古籍书店, 1990年影印;曹廷杰撰《东北边防辑要》二卷4册,沈阳,辽沈 书社,1985年影印;钱恂著《中俄界约斠注》284页,台北,广文书局, 1963年 影印;施绍常《中俄国际约注》322页,台北,广文书局, 1963年影印等等。” 殊不知刘远图的研究就是在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我的文章完全没必要 再去重复劳动。   (二) 空白、重复问题。    米辰峰指出的论文中有多处空白和文字重复之处,确属事实,属于行文不严 谨问题。并非如米辰峰推测的是抄袭痕迹。当时电脑操作技术不精,造成了文字、 段落脱落,又未作认真校对。但有的重复部分是有必要性的。   如,“第75页注释○2是“C.K.HOWARD—BURY,THE MOUNT EVEREST EXPEDITION GEOC.JOURN. VOL.59 FEB. l892 P.81 见林超:《珠穆朗玛的发现 与名称》,载《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版)4期,1958年。”这条111字符的注释不 仅错误百出,中英文混合录文都有许多不规范,而且紧接著在注释○3完全重复 粘贴了一次。“   此处的注释皆来自同一资料,因正文叙述之间有其他内容,不便合为一个注 释,故分别注出,并非随意重复。指责并无道理。   再如“在第9-10页他也已经说过“学术界对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评价存在一 些分歧。一种倾向对其对评价过高,似乎认为清代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统 治者认为,社会人口流动越少,社会越安宁,内地人民流向边疆地区难保无虞。” 两病句一共749字的这一段在第110页完整地重复粘贴了一遍。一次性重复粘贴 749字是伪博士论文内容完全重复最严重的一例。“   此处确有749字的重复。但这一段前面是导言中的,后面是正文的,功能不 同。前者作为后者的提炼和概括,重复也是必要的。   空白处如:“第69页正文倒数第2行说:“对于上述中尼边界设立各鄂博的 位置,中尼边界史研究者曾分别作过考证”。究竟什么位置?什么考证?前面留 著9行字的空位,没有正面表述。大概是原计划要在这里补充一段“房建昌《中 尼边界初探》考证鄂博地名”,后来觉得这样把346字完整地照抄在正文里太显 眼,怕别人揪“抄袭”辫子,就把这一段“房建昌《中尼边界初探》考证鄂博地 名”改在同一页下面的注释○3,然后忘记了删除这里9行字的空位。“   这是无根据的臆测。本页确有一段空白,但属操作电脑不慎造成的段落脱落 下移。因为上下文脉紧密,结构严谨,难以插入任何内容。评论者不懂内容,只 看纸面,妄加猜测。注释3也已经清楚概述了研究者房建昌阐述的鄂博位置及具 体考证。   还有注释问题,如:“在他的博士论文及其出版专著第一章,都多次引用了 这本书:[美]吉尔伯特·罗兹曼(Rozman,G.)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 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而他提到这本书的所有注 释,没有一条是完整正确的。“   该条注释不够规范,但首次出现详注,再次出现则用简注,则是史学论文惯 例。   (三) 错字、标点问题。   因校对不够细致,我论文中的确存在错字、标点不正确等问题。外文拼写错 漏的情况也有发生。有些是文字衍文或倒误,文字没有能够完全做到简洁精到。 但从文章整体内容看,显然都是附带问题。   而米文中所指的有些用词问题,则不是错误。例如:   “第8页说“东北有夫余、高句骊、勿吉;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柔然、 高车;西域有众城邦和乌孙”。显然,乌孙也是一个古代城邦。把集合概念“城 邦”和一个具体的城邦名字并列之错,如同把人类和一个具体的人名并列一样荒 谬。”   此处城邦指的是西域绿洲民族定居之国,乌孙则是游牧民国家,当然不能列 入城邦之国。   “再如第91页的题目“第四章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施政”,也 一样措辞重复逻辑不通。”   对此指责,本人可以边疆语文为例说明:满文的管辖是“kadalambi”,施 政是“dasambi”,用法不同。所谓“施政”是综合治理,管辖则可有多种方式, 两词含义相近,但有程度上的不同。米辰峰简单斥为“措辞重复逻辑不通,可见 其人对于语文的知识并不深厚。   “沿边内地民人前往种植,成家室而长子孙,其利甚溥[应为薄]”。   史料原文如此,语见《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壬子条。清朝皇帝常 用此语。《清实录》中至少出现了6次。除这里外,分见《清世宗实录》卷61, 《清高宗实录》卷18,133,257,《清穆宗实录》卷180.。语义学上说,“溥” 意为“广大、宽厚”,与评者的妄猜恰恰相反。   “第102页“对煽构 [应为煽动] 祸乱者置以重典”。   煽构一词为文献中常见。如《清实录》使用“煽构”一词例证:   《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四,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己巳:“(越南)世子阮 光缵、年甫十五。设有煽构窥伺之事。甚有关系。朕因此一事。颇为廑念。”   《清高宗实录》,卷三一五,乾隆十三年五月壬子:“安南素称恭顺。且地 处极边之外。若因此等小节。遽兴问罪之师。将来衅隙一开。必至遇事生端。煽 构无已。”   《清德宗实录》,卷五十一,光绪三年五月辛巳:“谕内阁。刘长佑、潘鼎 新奏、回匪纠众抢劫。现经歼除。请将出力各员奖励一折。寻甸回匪李老八王发 有等。胆敢煽构死党百余人。于本年二月间。突至昆明县属之老玉屯地方。纵火 焚掠。”   “我觉得这篇博士论文在试图扼要介绍参与绘制清朝地图的这些耶稣会士的 生平业绩时,避重就轻,言不及义。例如他在第73页说“傅作霖经由北路前往伊 犁,沿途进行测绘;高慎思经由南路,打算从西边绕到伊犁。他们约定在结束此 项工作后到肃州碰头,将双方所绘草图合成一幅地图以便献给皇上。”在第78页 又说“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神甫去测量和勘定长城的位置。他们于1708年初 由北京出发,抵山海关后,便沿长城西行,直至陕西的最北端肃州附近,他们从 该地又南下西宁,然后才返回北京。”完全没有概括他们在地理测绘方面的成就 特点,就像愚夫愚妇拉里拉杂聊家常,犹如海客谈瀛痴人说梦。“   这种指责尤其无理。本人对历史事实的剪裁、叙事文风,按自己的需要处理, 纯属个人偏好,米辰峰岂能强加己意!   (四)有关专名注解的几个问题   1、关于鄂博一词。   “例如在他的博士论文第57页他说“中俄两国政府于雍正五年九月(1727年 10月)互派官员勘分恰克图向东至额尔古纳河的国界,设立鄂博63处”。这里是 他第一次提到这个专业蒙语译音名词“鄂博”的地方。什么是“鄂博”?有多少 中国人懂得为什么不加注解?读过外文版的蒙古史著作吗?会用西文字母拼写吗? 连最常见最简单的蒙文概念“鄂博”都不知道怎么拼写,算什么精通斯拉夫蒙文 的专家!他是偏僻乡镇的半文盲干部还是哪家企业的二道贩子?“   对于研究或熟悉北方边疆民族史的读者而言,鄂博的意义属于常识。这本书 是博士论文,是面对专业人员的成果,因此对于常见、简单的蒙文语汇,没有必 要一一注明。   2、作木朗及洛敏汤   “第57页他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尼边界划界大致完成,所定鄂 博在今日中尼边界的有十二处,其它当时属中锡边界的有四处,作木朗及洛敏汤 有六处”。什么叫“木朗及洛敏汤”?究竟他照抄的这两个词前辈们翻译自什么 语言?懂吗?”   米辰峰自己断章取义,把“作木朗”一词割裂为动词“作”和名词“木朗”。 原文正确。出自藏文译名。   3、关于准噶尔和噶尔丹   “不仅一次也没有为“噶尔丹”加注外文,甚至在中文里也没有完整写出过 噶尔丹的封号全称。   他完全不知道西方蒙古史、中亚史学界怎样称呼这个人物及其部落的术语。   “准噶尔(ZHUNG GA ER为托忒文左翼、左手的意思,汉文音译写作准噶尔)” 这句话的外文大有问题。   成崇德却反复照抄大约1970年代以来国内普遍流行的一种不一定正确的说法, 是“第六子”。究竟是第四子还是第六子?虽然我不是行家,也不迷信这些外国 网页,但既然他们众口一辞,可见“第四子”这种说法在西方早有影响,事出有 因。   成崇德把dben sa sprul sku错误地全文小写了。   《蒙古族通史》第四卷1993年第一版时成崇德就把dben sa sprul sku错误 地全文小写了,2003年出修订版如法炮制,1998年的博士论文又第三次旧病复发。 “   本人在论文里将准噶尔(ZHUNG GA ER)用汉语注音确实不妥当。dben sa sprul sku全文小写也不合规范。除此之外,其他指责都不成立。我论文中对噶 尔丹和准噶尔如何说明,属于作者的行文需要和知识判断。文中没写=不知道, 这逻辑也太简单了。噶尔丹是“第六子”说法,是中文、蒙文史料的一致记载。 英人巴德利、法人伯希和和俄人帕拉斯都赞同此说。米辰峰所谓两家西文网站的 说法又有多少权威性?   《蒙古族通史》第四卷1993年第一版dben sa sprul sku不是小写,而是首 字母大写的正确拼写(见该书第89页)。这一部分也非本人执笔(见该书《后 记》)。修订版不是2003年,而是2002年版,同样没有错误。   (五) 学术观点的指摘和质疑   米文对我学术观点的质疑大体有以下几处:   1、“中国历史疆域是否经过变动和分裂?前后自相矛盾”   第9页说:“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 两个历史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 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的统一到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统 一。”第33页也说:“从秦始皇统一以后的2200年,中国统一的时间,大约占 70%,分裂的时间约30% 。” 这两段话显然是大体正确的。但是,他的以下三 段话却根本推翻了以上的正确结论,前后自相矛盾。例如他在第6页胡说:“至 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从未经受过外来势力提出的根本性的挑战,从没有出 现因为外来力量入侵而中断的现象”;在第7页进一步胡说“从夏、商、周到秦、 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相沿基本不变,并未发 生政治史上的断裂现象。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持续的稳定性。”在第 122页又把这种荒谬推向极致:“中美边疆形成的另一个显著不同点是:美国的 边疆是“移动边疆”,相对而言,中国边疆是“固定边疆”。”显然,这些前后 矛盾的说法都是从互相抵牾的多种参考书照抄拼接而来的。我并不认为成崇德在 彼此拼接以后没有作过任何统稿工作。很可能他在定稿前最后草草地浏览、修改 过一遍。只是因为知识贫乏,不能发现其中的矛盾,更没有能力去消化这些矛盾, 抹平这些分歧。   本人博士论文该段文字所指的“外来势力”非指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而 是中华民族以外的外来民族。此处的政治史断裂也是指非外来民族统治而言,非 指改朝换代。原文指明“固定边疆”是“相对而言”, 是指秦汉以来王朝持续 经营的大体稳定的边疆地带最后成为固定的边疆。   米辰峰缺乏对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基础的理论和知识,简单地把历史上汉族 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等同于中外文明、中西民族关系,所谓本人论文“前 后矛盾”的指责并不成立。   2、“秦汉魏孰前孰后孰大孰小?颠倒前后混淆大小。”   第8页说“秦汉统一时期的边疆先后为不同的政权所统治,使这一时期疆域 形势呈现复杂纷纭局面,但是在政治上他们没有打破汉魏以来的政治传统,他们 基本上都是活动于原秦汉统一时的疆域之内。”显然,他肯定误以为魏在前,秦 汉在后,北魏乃至东魏西魏的疆域比两汉的疆域还大呢,要不他怎么会说后来的 “秦汉”没有打破先前“汉魏以来的政治传统”这种梦话呢?成崇德如此概念糊 涂逻辑混乱颠倒前后混淆大小的出格表述,说明他的中国通史常识是多么薄弱。 再者说,“秦汉统一时期的边疆……基本上都是活动于原秦汉统一时的疆域之内” 岂不是同义反复的一句废话?   米辰峰断章取义,割裂原文,误读、曲解本人的意思。米辰峰引用的秦汉统 一时期的边疆先后为不同的政权所统治……一段之前,本人论文原文尚有:“三 国两晋南北朝,曾多次发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存,割据对抗的局面,如十六国 至北朝,中国北方处于混乱状况,各小国政权几乎都不稳定,北方民族占了优势, 其间除西晋真正统一的二十余年外,其余时间均处于割据。”一段话,显然三国 两晋南北朝是这一段话的前提和定语,与汉魏以来的政治传统一语在时间关系上 时一致的,不存在任何矛盾。米辰峰在曲解的基础上借题发挥,究竟是谁“中国 通史常识多么薄弱”?   我的论文的确存在有错别字、标点不正确,外文拼写错误等情形,字句、段 落脱落、重复的问题也有存在。就引证而言,个别注释也有不尽规范之处。但是 我的论文并不存在米辰峰所指的整段或连续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问题。   米辰峰对本人博士论文质疑的段落,或者论文本身即有标示,或者是源自本 人文章,或者出版时有所征引。考虑文章所有的引证文献,以上质疑无法挑战论 文整体上的规范性和学术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成崇德   2009/07/18 (XYS20090720)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