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驳斥成崇德无耻伪造《大清史》理应获得诺贝尔奖的神话   ——米辰峰扼要回应《中国青年报》7月15日的《成崇德回应举报事件》   作者:米辰峰   博客:http://space.sina.com.cn/1630752504, E-mail: mikemi0422@hotmail.com   人民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人文楼317办公室)9-23点电话: 010-62516494   《中国青年报》7月15日发表了记者王波的文章,冗长的题目是《“如果诺 贝尔奖设历史学奖,那非清史工程莫属”——成崇德回应举报事件》,这是案发 以来成崇德通过媒体所作的第二次公开“回应”,第二次反扑。然而,这第二次 “回应”仍然让所有关注本案的读者大失所望,因为他不但没有就举报者言之凿 凿的大量事实给出任何一条具体的解答和反驳,却抛出了一大堆空洞虚妄的空话、 不着边际的废话和毫无根据的谎话来搪塞读者,愚弄舆论。因此,他的第二次 “回应”只能进一步证明,这位自封博士伪教授不仅恼羞成怒,而且确实理屈词 穷了。除了勉强狂言“诉诸法律”等讹诈手段以外,只有在惊恐状态下哆哆嗦嗦、 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任凭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别无其它伎俩可施。   近来我事特忙,暂时无暇逐一批驳。只能首先批驳第二次回应最后一段的弥 天大谎:“尽管正遭到同事的质疑,但眼下也有让成崇德‘一想起来就觉得安慰’ 的事情。一个多月以前,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前来考察交流时对他感叹:‘如 果诺贝尔奖设历史学奖,那非清史工程莫属。’”   我有8条理由断定这段所谓“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的话一定是误解+讹传 ≈造谣,必须大动干戈,予以彻底揭穿。   1,诺贝尔文学奖原本包括历史著作奖,无需另设   看来伪博士成崇德完全不知道这个并不十分冷僻的知识,即诺贝尔奖的授奖 著作分类范围不仅在创设之初就包括历史,而且至今已经至少有三次(或曰2.5 次)颁发给了职业历史学家和业余历史学家乃至与传统历史学有某种关系的其他 历史作家。目前根本不存在为历史学另设奖项的必要和可能;而《大清史》课题 更没有任何一点获得提名的可能性。   2,诺贝尔奖曾三次颁给历史作家的特殊经历概述   第一次颁给历史作家是在实施颁奖的第二年,1902年。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 奖颁给了著名德国历史学家狄奥多·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给 他的颁奖评语是:“因其不朽大作《罗马史》的非凡影响,特此奖励当今世界撰 写历史著作最伟大的文豪。”(the greatest living master of the art of historical wri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s monumental work, A history of Rome)。因此,蒙森不仅是因为历史著作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也 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特别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职 业历史学家。   第二次颁给历史作家是在1953年。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英国首相丘 吉尔(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给他的颁奖评语是:“因其在历史和 传记描写方面以及在捍卫人类崇高价值的雄辩口才上表现的综合杰出成就,特此 奖励”(for his mastery of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description as well as for brilliant oratory in defending exalted human values)。了 解丘吉尔的都知道,这个“综合杰出成就”的主体显然是300多万字的六卷本系 列历史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3)以及其他早年发表的大量 人物传记、评论。   以文采和口才见长的非职业历史学家丘吉尔也能以历史著作为基础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他和蒙森这两个典型获奖案例明显地告诉世人,标志诺贝尔文学奖项 分类的英文词literature是个广义概念,历来是兼容文史哲的。新章程规定该奖 “不仅是诗歌、小说、剧本等纯文学奖,而且包括形式和风格兼具文学价值的其 它文字作品”。换句话说,凡是最近显示出杰出文学意义的任何文史哲在世作家, 都可以被推荐,都在评选范围;冠冕堂皇的原则上讲,从来没有著作语言限制。   第三次颁给历史作家是在1993年,但不是文学奖而是经济学奖。这一年的诺 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人Robert W.Fogel和Douglass C. North,因为他俩在 计量历史学(cliometrics)做出了开创性的奠基贡献。有的人,例如英国历史 学家Thomas Wiedemann教授,之所以把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牵强附会地看 作是诺奖青睐史学的第三次,是因为cliometrics的词根clio在希腊语是“职司 历史的女神”,这种计量历史学也是现代历史学的分支或者交叉学科。但是,他 俩毕竟是数理模型经济学家,既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和作家,他们的书也不 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史著作,因此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1993年诺奖涉及史学的 因素最多仅够0.5次,并不够一次。   3,《大清史》课题绝不可能获得诺奖提名的根本原因   陋见所及,至少是近150年来,欧美各国设立的各种文教奖励,无不充满了 欧洲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以来崇尚彼此独立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 (individualism and egalitarianism)精神。诺贝尔奖也不例外。截至2008年 底,六种奖项的809个获奖者之中只有“诺贝尔和平奖”曾经授予20个团体。其 他物理、化学、文学、医学和经济学五种奖项,都要求明确的知识产权或创造发 明责任人,仅授予个人作者,从不授予任何团体及其领导人总纂、主编等。就 “诺贝尔文学奖”而言,虽有最多三名候选人可以被联袂提名和分享一项奖的人 数限制,但是他们必须是以个人身份被分别提名。不仅如此,任何团体,既没有 资格被提名,也没有资格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者资格仅仅局限于四种个人: 其一,瑞典文学院Swedish Academy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其 二,各国大学的文学和语言学教授;其三,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四,各国作 家协会主席。明乎此,《大清史》课题组作为团体是否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的候选提名就一目了然了。   4,《大清史》课题绝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绝症   再说,《大清史》课题组的编纂体制继承的是王朝时代《永乐大典》、《四 库全书》、特别是《明史》和《清史稿》那种官修史书的编纂组织体制,说白了, 就是当代“清史馆”。它的起步任务是为前任馆长赵尔巽和总纂缪荃孙、柯劭忞 等人的遗作查漏补缺做维修,其次才是革故鼎新,或曰另起炉灶。因为我们没有 看到《大清史》的成品面世,现在还不能判断究竟新修的清史新到了什么程度。 但是,既然新清史是旧清史的继承发展,那就难免要继承一些“清史馆”时代遗 留的知识产权方面的责、权、利分配不明乃至不公的传统弊端。例如其中的某些 分卷著作,很可能指手划脚的领导在封面署了名,而埋头苦干的作者却在封面没 署名;或者多干活儿的署名在后,少干活儿的署名在前。而怎样进行论功行赏或 者是否能够名垂青史的依据几乎全在封面署名。不信,查一查成总管的全部著作 署名记录,是不是就应验了这种署名不公?已经有人举报,成总管早在主持大清 史工程以前就利用职权,巧取豪夺,在自己没有参与写作的本所青年教师的论文 上署名。成总管用这样的匪盗作风来主持当代官修史书,怎能免于“豆腐渣工程” 之虞?怎能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基本评奖原则?凭什么 得奖?   5,《大清史》决不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历史丛书   自从民族国家纷纷脱颖而出,当代世界格局基本形成的近百年来,各国,特 别是西方列强,编纂大规模的系列历史丛书层出不穷。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多少 大国强国,就有多少套卷册满架的民族史、地区史、王朝史丛书早已问世。没有 来得及编纂的仅仅是那些小国、穷国和弱国。更有甚者,例如剑桥出版社,不仅 为整个西方世界编纂了详细记载西方通史的《剑桥三史》,还为某些外族编纂了 卷册满架的大型历史丛书,例如《剑桥中国史》系列。   仅就大名鼎鼎的《剑桥三史》包括的《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史》和 《剑桥近现代史》而言,其规模、水平乃至老资格,都明显高于《清史稿》及其 新版《大清史》。而早已誉满全球妇孺皆知的《剑桥三史》系列丛书尚且无缘申 报“诺贝尔文学奖”,你成总管凭什么就断言“如果诺贝尔奖设历史学奖,那非 清史工程莫属”?依我看,就凭西方史书大多使用欧洲语言撰写这一条语言优势 来说,即使提名排队,前3名也绝不会出现《大清史》,何来“非你莫属”之说, 依据何在?   6,强烈质疑俄罗斯科学院会有成总管那样的愚昧院士   虽说俄罗斯经历了苏联时代74年的穷折腾,比较同时代其他欧美列强的综合 国力稍显颓势,甚至现在的某些方面还比不上我国,但是就我所知,其文教科学 水平则必须另当别论。至少就西方历史和当代国际通识而言,俄罗斯知识界的一 般水平理应远在我国之上,尤其是科学院院士的水平理应也在我国院士之上。截 至2008年底,俄国和苏联已有5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全球获得这种奖项名 列前茅的国家之一。而我国至今尚无一人获奖。这也应该是我们对比认识当代俄 罗斯国际水平的依据之一。   即使有某位院士偶然不知道“任何团体不能入选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细微规 定,考虑到俄国与德国和英国的距离之近,彼此消息的灵通程度,作为俄国的历 史学家、文科院士,既然他那么关注“诺贝尔文学奖”,他怎么可能完全不知道 近在咫尺大名鼎鼎的蒙森和丘吉尔先后获奖的事情呢?那理应是欧洲文化界家喻 户晓不绝如缕的谈资啊。   难道在苏俄时代也实行过“教育学大寨”,这位院士也像成崇德那样,是靠 免试混入高等院校以后,又靠贿赂混入科学院成为院士的吗?请记者们到俄国驻 华使馆暗中打听一下,看看是否确有其人其事?然而,即使我还没来得及打听过, 我就要在此为那位匿名院士抱打不平,强烈质疑俄罗斯科学院会有成总管那样的 愚昧院士,因为那种可能性实在不足万分之一。就像其他海外奇谈一样,许多类 似的涉外新闻都是从最初翻译的有限误解,到“感觉对己有利”的旁听者接着有 意偏颇讹传,再经多次传讹后就放大为舆论界的彻底造谣。这也就是我在上文所 说的海外奇谈的一般形成公式:“误解+讹传≈造谣”。   7,成崇德不打自招的又一份半文盲“自封博士”毕业证   近20多年来,我在北京接触过许多俄国来华的汉学家,知道他们大多习惯使 用汉俄双语名片,大多数人的汉语讲得不错;如果是从事中国文史哲研究的俄国 院士,其汉语水平理应更高。如此重要的国际新闻,成崇德为什么不提这位俄国 院士的姓名?   我在6月26日《新语丝》发表的《学术首骗——12亿元大清史课题负责人成 崇德调查报告》曾经为此指出过:章节编号1.4的标题曾指出成崇德“蒙语浮浅 不通不懂任何其他外语却屡屡诈骗”,虽然自诩为精通斯拉夫蒙语的专家,实际 上连俄文字母也认知不全,更不知道OFFICE软件字库里是否有俄文字母、位置何 在、怎样使用。“如果手头没有便捷的汉语图书作照抄来源,他至今不能独自使 用俄文或西文字母加注任何一个蒙语专业词汇,例如“普尔来(Х. Пэрлэ э)”这种中西合璧流行很久的著录格式”。   结合这条半伪造的国际新闻,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即使他曾经收到过俄国 院士的俄汉双语名片,他绝对没有正确释读名片上说明院士学科学衔那全部俄文 的能力,尽管那俄文旁边就有汉语提要辅佐;如果没有汉语提要,仅仅听本人或 翻译用汉语简介过身份,那他就只能像一般的农村文盲那样,既不能理解也不能 记忆其他,仅仅能记住今天来的是个俄国大人物,是个院士而已。   实际上人民大学师生的平均外语水平并不低,害群之马唯此一位。自从冯俊 教授主持我校外事工作以后,近10年来我校外事处公报的外国人名都直接使用外 文;还有许多精通外语的我校教授,例如杨慧林、雷立柏、沈卫荣等,也在论著 涉及外国专有名词时直接使用外文。一贯善于趋炎附势的成博士难道不想追随时 髦如法炮制吗?不是不知道,而是他没能力,办不到啊!因此我不得不说,在第 二次回应里新出现的种种学术问题,是成崇德不打自招公开递交的又一份半文盲 “自封博士”毕业证   我在7月9日《新语丝》发表的《就成崇德是否自封博士的问题7月8日葛剑雄 与米辰峰的对话》为此类问题寻根溯源已经解释过:“从他撰写的博士论文已经 发现的太多严重问题,除了抄袭、剽窃以外,还有那么许多因为学术能力不济所 造成的学术不端和不合规范的问题。而这些学术能力问题恰好可以说明,如果他 1994年参加过博士生入学的正常考试,他不仅英语考试肯定不及格,其他专业课 也应该一样不及格。我们现在回头来论述这件往事时,应该主要看事后的效果, 看论文,从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去推测成崇德当初为什么舍近求远跨专业报考校长, 究竟他是否通过了一系列科目的合法真实的考试。不应该在那些一时不容易查清 的细节‘原因 ’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要之,看事实,看事后效果,不必空谈那 么多悬而未决的‘如果’。”   无独有偶。据记者们反映,近来为米辰峰-成崇德诉讼案接受过采访并发表 过类似评论的学界名人也不少。但他们大多以“不愿透露姓名”为前提,因此见 诸报端的那些所谓名人评论究竟是哪些名人说的,就只能推测。然而,因为美国 和港台据说已有成千上万的网站转贴了“成崇德调查报告”,前哈佛大学的著名 教授余英时老先生也看过了,并简略地谈了他自己的看法,那句话就间接传到我 耳朵里来了。   据一位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余英时老先生看了我举报成崇德严重学术诈骗的 文章以后,由于我“太多情绪化语言”的负面影响,给老人家最初的感觉是难以 接受和半信半疑的。因此他又让人找来成崇德的博士论文亲自验看。看完以后, 他对我们揭发的那些抄袭和剽窃现象并不感兴趣,也没对此发表任何评论;仅仅 对成崇德博士论文中没有被指控为抄袭和剽窃的那些章节所反映的腐败学术水平 说了一句深感震惊并意味深长的话:“啊呀,主持那么大文化工程的实际负责人 就这种学术水平,太让人意外了。出格到简直不可思议的地步!”   8,替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陛下为此草拟一封紧急电邮   按照瑞典制度,国王不仅是诺贝尔奖的颁奖人,也是主持文学奖评审工作的 瑞典文学院Swedish Academy十八名终身院士的最终审批者。马悦然教授(1924-) 是院士中唯一汉学家。2009年诺贝尔奖提名例会前夕偶遇来自中国唐突传言,瑞 典国王理应倚重马教授等汉学家紧急咨询。而目前在世的欧洲老汉学家们早年大 多曾在台湾学汉语,影响所及,身处当今汉语热之中的北欧国王,其汉语行文也 难免带点康梁遗韵、港台风格:   To: Prof. Goran Malmqvist (马悦然教授)   From: King Carl XVI Gustaf of Sweden (当今瑞典国王陛下)   Cc: Dr. Fredrik F?llman, Stockholm University (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 系青年教师杨富雷)   奉天承运,诺奖兴隆。传承有绪,学富五车。奖掖才俊,提携困窘。发明创 造,择优弘扬。声震寰宇,泽被万邦。琛贽咸陈,赫赫眀眀。云氏龙官,龟图凤 纪。日含五色,乌呈三趾。今年祥瑞,纷至沓来,实乃贝尔纳多特王朝创业近二 百年来所未有、诺贝尔奖开奖一百多年来所仅见也,朕心岂不为此欢欣?   岂料天有不测风云。顷接北京奏报,传言俄国院士通过中国博士在京向朕捎 信提议,似乎清史工程理应纳入吾国今年诺奖之列,或另辟专门,以资接纳。言 外之意,现行体制尚有缺失,涵盖欠周。不知卿等是否也有耳闻?若此,朕心甚 惑:诺奖章程,世界周知,例会在即;无论修正,抑或改革,在在不宜拖延。然 俄国院士,类同吾国院士,实乃合法提议提名者也。缘何本人不报,托人捎信, 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说半句留半句?此其一惑也;俄国与吾国近在咫尺,交往 密切频繁远非中瑞关系可比,缘何在家不报,但等远达远东?此乃二惑也;堂堂 俄国院士,言及正大光明之事缘何鬼鬼祟祟不留姓名,此乃三惑也;我辈西洋大 学士言及友好邻邦广为闻达之事,却诸多言不及义。乌呼,堂堂俄国院士却如此 孤陋寡闻,何焉?此乃四惑也。   朕知马爱卿精通古今汉语,深谙中国朝野秘闻,桃李遍及欧美,美誉远播华 夏。无奈年事已高,不宜远涉重洋。正巧风闻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青年汉学家 杨富雷在人民大学人熟事熟,特命杨博士火速前往北京,查明成博士所谓俄院士 对我目前诺奖体制似乎缺失之奇特批评或善良建议是否属实,从实从速报来,不 得有误。   众所周知,诺奖例会召开在即。虽然传言至朕多有讹谬,朕又思忖再三,唯 恐中介有诈,歪曲二公。万一清史工程确实宏伟,史无前例,理该得奖,仅仅因 我旧制瓶颈束缚而不能获得提名,至今鄙弃郊野荒没草莱,委实可惜;倘尔俄国 院士中国博士建言亦善,二公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荐远东新锐,广辟诺奖宏图, 滋润全球文明,利在当代,功业千秋,诺奖何乐而不为焉?本王不啻洗耳恭听, 必将委托悦然马教授慎重推荐今年例会,破例审议彼案,钦此。   米辰峰 2009-7-19 (XYS20090722)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