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呈请按条例规定撤销黄晓军等200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说明   中华医学会钟南山会长及常务委员会各位委员:   呈请人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行家,我们每人都负责任地 向中华医学会揭发黄晓军(方舟子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奖 项中的下述严重问题。在已评为中华医学会2008年度一等奖项目的推荐书(黄晓 军自撰并签字)及所列黄晓军负责的论文中有严重伪造数据,剽窃、侵夺他人学 术成果以及许多重大欺骗之处,证据如下。呈请按《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附件1予以惩处,撤销其奖项,以正学术界的歪风,维护中华医学会之信誉。   目 录   一、大量伪造数据 2   1、伪造样本量(n) 2   2、伪造实验方法中数据 4   3、抄袭其他研究数据 5   4、大量伪造实验结果 6   5、伪造数据的其他方式 8   二、剽窃,侵夺 11   1. 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 11   2. 侵夺第一作者姓名 13   三、严重欺骗行为 14   1、假冒创新,实为骗局 14   2、“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是弥天大谎 15   3、不是论文谎称论文的骗局 16   4、杜撰结论 17   四、研究水平低劣 18   参考文献: 19   呈请人 21   一、大量伪造数据   申请人黄晓军将同一研究以中、英文的方式重复发表论文,中文版的第一作 者常是他的研究生,而英文版的第一作者多改为黄晓军。普遍是在研究生的工作 以中文发表后再将同样的研究随意伪造扩大样本量,以黄晓军为第一作者在英文 杂志上发表。推荐书第15-18页所附黄晓军的31篇“论文”(按所列顺序号简称 论文1,论文2……,以此类推)中,论文17与论文1,论文18与论文5,论文24与 论文6,论文26、27与论文7即是同一研究的各自中、英文版本。在上述31篇“论 文”中,有超过20处数据造假,含造假数据的论文共14篇(占总实验室研究论文 16篇的87.5%)!黄晓军大量伪造数据,包括伪造样本量、篡改数据、杜撰数据、 抄袭他人数据等,其伪造程度令人吃惊,现将其严重问题举例如下。   1、伪造样本量(n)   众所周知,样本量(n)是实验的关键之一,n愈大,统计区别越明显。在样 本量不同时,得到的研究数据的中位数和标准差一定不同,数据越精确,相同数 据的可能性就越小,而黄晓军为通讯作者的31篇“论文”中有多处样本量不同, 但均数及标准差(包括小数点后2位)却完全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是黄晓军 伪造实验数据的结果,具体举例如下。   例1. 在推荐书中表11,供体小鼠数目(n)=5,而在论文21中n=12, Leukemia Research 2009;33:123–128中n=11,3处均不同,但却得到相同的均 值和标准差(4位数,包括小数点后2位),显然是伪造,而且经查证,赵杰的博 士论文中n=5(见图1)。   图1. 论文21、Leuk Res 2009;33:123–128、推荐书P9表11及赵杰博士论文 中供体小鼠的 数目(n) 各不相同,论文21中n=12,Leuk Res 2009;33:123 –128中n=11,而在推荐书表11及赵杰博士论文中n=5,但却得到相同的均值和标 准差(4位数,包括小数点后2位)。   例2. 论文27,26,7中有两组数据均值及标准差(5位数,包括小数点后2位) 完全相同,但在论文27中n=21,在论文26及论文7(论文26及27的英文版)中 n=30,且论文的发表顺序是论文27在前,其次是论文26,最后是论文7,说明在 得到最初结果后(论文27)黄晓军伪造较大的样本量再次发表(论文26及论文7) (见图2)。   图2. 论文号27,论文号26,论文号7中有两组数据均值及标准差(5位数, 包括小数点后2位)完全相同(红色),但在论文号27中n=21,在论文号26中及 论文号7中n=30(绿色)。   例3. 在论文17和论文1中,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的均值及标准差(3位数,包 括小数点后2位)完全相同,论文17中n=12,论文1中n=15,且论文发表顺序也是 小样本在先,大样本在后(见附件图3)。   例4. 论文17表3中两组数据与论文24中均值及标准差(3位数,包括小数点 后2位)完全相同,前者 n=12,后者n=15(绿色)(见附件图4)。   2、伪造实验方法中数据   论文26,27,7中都研究了淋巴细胞增殖功能,3篇文章中得到的一组数据均 值及标准差(5位数,包括小数点后2位)完全相同,但论文号27中的细胞数是1 ×105,加入MTT的量是10μl (5mg/ml);论文号26中的细胞数是2×106,加入的 MTT量是10μl (5mg/ml);论文号7中细胞数亦是1×105,加入MTT的量是100μl (5mg/ml)。不同细胞数加入不同量的试剂MTT却得出完全相同的数据,这显然是 造假(见图3)。   图3. 论文号26,27,7得到的一组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数据均值及标准差(5 位数,包括小数点后2位)完全相同(红色),但论文号27中的细胞数是1×105, 论文号26中的细胞数是2×106,论文号7中细胞数亦是1×105(绿色),论文号 27加入MTT的量是10μl (5mg/ml),论文号26加入的MTT量是10μl (5mg/ml),论 文号7加入MTT的量是100μl (5mg/ml)(蓝色)。   3、抄袭其他研究数据   在论文15中,研究对象是2004年7-12月的干细胞移植供者,在论文18中,研 究对象是从2003年4-10月的干细胞移植供者,显然是两个不同的研究,但在两篇 论文中G-CSF动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的均值及标准差(3位数,包括小数 点后2位)却完全相同。两个貌似不同的研究,供者数量均是15的情况下却得到 完全相同的均值和标准差(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可能性几乎为0,显然 是论文15抄袭论文18的数据(见图4)。   图4. 论文号15研究对象是2004年7-12月的干细胞移植供者,论文号18中研 究对象是从2003年4-10月的干细胞移植供者,显然是两个不同的研究,但在两篇 论文中G-CSF动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的均值及标准差(3位数,包括小数 点后2位)却完全相同(红色)。   4、大量伪造实验结果   关于细胞因子G-CSF与IL-11联合应用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保留移植 物抗白血病效应(GVL)效应的系列论文,包括论文21、论文22及Xiao-Jun Huang?, et al, Leukemia Research 2009;33:123–128(此论文虽不在列出的 31篇论文之列,但是得出“G-CSF与IL-11联合应用减轻GVHD保留GVL效应”结论 的唯一论文),3篇文章与赵杰的博士论文是同一个研究(数据及图表均来源于 博士论文,实验方法、大部分实验结果及结论与博士论文相同),但多处比较关 键的数据与博士论文数据不符,是黄晓军随意伪造的,举例如下(见图5)。   例1. 在赵杰博士论文第32页结果(二)1、B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是15.11± 4.96天,而在论文22中却是14±4天。   例2. 在博士论文中第35页 6、E,B,C,D组MLR值分别是0.14±0.05,0.70 ±0.12,0.44±0.20,0.39±0.15,而在论文22中分别是0.22±0.08,0.87± 0.14,0.54±0.21,0.49±0.18。   例3. 在博士论文中C1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是14.66±5.53,而在Leukemia Research 2009;33:123–128中却是12.66±5.53。   例4. 在赵杰的博士论文中,每组小鼠数量是11只,C,D,E,F组小鼠的30 天无病生存率分别是0,18.2%,26.7%,48.6%,但在黄晓军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Leukemia Research 2009;33:123–128中,C,D,E,F组小鼠30天无白血病生存 率分别是0%,40%,20%,70%。(每组小鼠11只,相当于30天存活小鼠数目是D组 4.4只,E组 2.2只,F组 7.7只,得出非整数倍的小鼠数显然是编造实验数据的 结果)。   图5. 赵杰博士论文与发表的相关系列论文(论文号21,论文号22和 Xiao-Jun Huang?, et al, Leuk Res 2009;33:123–128)多处数据不符。1. 博 士论文第32页结果(二)1、B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是15.11±4.96天,而在论文号 22中却是14±4天。2.博士论文中第35页 6、E,B,C,D组MLR值分别是0.14± 0.05,0.70±0.12,0.44±0.20,0.39±0.15,而在论文号22中分别是0.22± 0.08,0.87±0.14,0.54±0.21,0.49±0.18。3.博士论文第37页表5中C1组小 鼠的中位生存期是14.66±5.53,而在Leuk Res 2009;33:123–128 table 2中 却是12.66±5.53。4.博士论文第37页第一段C,D,E,F组小鼠的30天无病生存 率分别是0,18.2%,26.7%,48.6%,但在Leuk Res 2009;33:123–128中,C,D, E,F组小鼠30天无白血病生存率分别是C组0%,D组40%,E组20%,F组70%。   5、伪造数据的其他方式   (1)相同的数据相比得出不同的比值   例1:论文1 Table 1中 G-CSF动员前后(NG-BM, G-BM)各细胞群的绝对值 均数与标准差(精确小数点后2位)与论文18 Table 5中完全相同,但是两者中 单核细胞与T细胞的比值却不同(见图6)。   图6. 论文号1 Table 1 NG-BM, G-BM中各细胞群的绝对数均数与标准差(精 确小数点后2位)与论文号18 Table 5中完全相同(红色),但在论文号1中,单 核细胞与T细胞的比值是0.48±0.22,但在论文号18中两者比值是0.27±0.12 (绿色)。   例2. 论文1和论文6也类似,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完全相同,但在两 篇文章中两者的比值却不同(见附件图9)。   (2)违反二次发表规定篡改数据后再次发表   在《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中规定,二次发表必须符合的条件 “(4).二次版本忠实地反应首次版本的数据和论点”,在黄晓军的同一研究的 中、英文版论文中,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均相同,且研究结果大部分相同,但中 文版发表后个别数据被篡改后以英文版发表。   例1.论文24和论文6(同一研究的英文版)DC1/DC2比例不同,中文发表在 前,英文发表在后,在英文版中相应数据数值大者更大,小者更小,说明英文版 作者黄晓军有意篡改数据,将大者加大,小者减小,以扩大差距。(见图7)。   图7. 论文号24和论文号6是同一研究的中、英文版本论文,在论文号24中, DC1/DC2分别是动员前为1.94±1.38,动员后为0.95±0.87,而在论文号6中却是 动员前为2.27±2.21,动员后为0.85±0.93。   例2.论文17和论文1(同一研究的英文版)中也出现和例1相同的情况,也 是中文发表在前,英文发表在后,在英文版中相应数据数值大者更大,小者更小, 说明英文版作者黄晓军有意篡改数据,将大者加大,小者减小,以扩大差距(见 附件图11)。   例3. 论文17和论文1是同一研究的中、英文版本。相对应的论文17表1与论 文1表1中两列数值不同,而一列数值相同,说明英文版作者黄晓军违反二次发表 规定篡改数据后再次发表(见附件图12)。   (3)杜撰数据   例1. 在论文Leukemia Research 2009; 33: 123–128(其中的图和结果被 推荐书引用),结果1显示各组小鼠在移植后10天、30天供受鼠嵌合率,其中C组 小鼠分别是94.31±4.77%,94.31±4.77%,而在表2中列出的30天存活小鼠数目, 其中C组小鼠是30天存活率是0,在所有小鼠都死了的情况下,作者仍能得出嵌合 率的数值,显然是不可能的,是伪造数据(见图8)。   图8. 论文Xiao-Jun Huang et al,Leukemia Research 2009; 33:123结果1 显示移植后30天C组小鼠供受鼠嵌合率是94.31±4.77%,而在表2中列出C组小鼠是 30天存活率是0,在所有小鼠都死了的情况下,作者仍能得出嵌合率的数值,显 然是杜撰。   例2. 在Leukemia Research 2009;33:123–128中每组小鼠数是11只,移植 后发生GVHD的百分比是D组60%(相当于6.6只),F组30%(相当于3.3只),再次 得出非整数的小鼠数量显然不合常理,而且经核实,赵杰博士论文中无GVHD发生 率的数据,是黄晓军为了发表论文随便编造的(见附件图14)。   二、剽窃,侵夺   1. 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   在黄晓军自己签名的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中第11页2.2中,亦是黄晓军申 请奖项的亮点处写道:“……成功跨越HLA不合屏障”“结合其他技术,建立了 GIAC移植技术体系,成功进行了HLA 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大量证据都说明目前在国内通用的GIAC方案无论从最初的理论基础、具体技 术细节以及命名都是由陆道培创建的,此GIAC方案已在国内外报告十余次,并已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黄晓军是在剽窃他人的重要成果,理由如下。   1) 陆道培于2003年4月已在北京大学学报上报告2003年2月前GIAC方案的内 容1, 陆道培在该文中写道“……②应用细胞因子G-CSF给供者连续注射再采集 其骨髓;③同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作为移植物,其目 的为采集更多的造血干细胞同时又能采集到更多在免疫调控起抑制作用的细胞; ④采用较长疗程,含较强免疫抑制剂的预处理的方案(其中含ATG,陆在2002年 已报道并讨论)。” 陆上述在2003年2月的报道及其在此之前早就实施的方案怎 能是多年后黄晓军做的“基础研究”的应用结果(黄晓军课题组基础研究的论文 均于2003年以后发表)!   2) 2004年6月陆道培在亚洲血液学会议大会作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应用GIAC方案100例报告,并评述GIAC方案内容。   3) 2004年陆道培在国际血液学会议(日本名古屋)又报告GIAC相关内容。   4) 韩伟在陆指导下于2004年8月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了“HLA配型不合造 血干细胞移植GIAC方案100例临床分析(韩伟、陆道培分别为第一、第二作者) 2”,此文是韩伟与陆道培在陆宅中多次讨论其文题与内容,并定稿的,韩伟当 时是陆道培的在职研究生。   5) 2004年陆道培在中华内科学会年会大会报告GIAC相关内容(王海燕主 持)。   6) 2004年陆道培在中华医学会全国血液学会大会报告GIAC相关内容。   7) 2005年陆道培在亚太地区与我国BMT会(杭州)报告GIAC相关内容。   8) 2004年陆道培在造血干细胞专题会(深圳)报告GIAC方案及内容(王德 炳主持)。   9) 2004年陆道培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大会报告单倍体 相合移植的内容。   10) 2006年2月陆道培在美国BMT联席会议扩大理事会(夏威夷)报告GIAC 相关内容。   11) 2006年3月“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临床结果(含GIAC 方案)”通过北京市科技成果鉴定(吴祖泽、唐佩弦、黄河、吴德沛)。   12) 2006年陆道培申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以排名第一申请人报告GIAC相关 内容。   13) 2006年2月科技查新报道(陆道培委托)未见到别人有GIAC内容的报道。   14) 2006年由陆道培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单位推荐申请材料 包含GIAC相关内容。   15) Blood杂志2005年底刊出电子版,2006年4月书面出版陆道培等论文, 内容为GIAC方案3。黄晓军签名,同意陆道培是第一并通讯作者,并为课题负责 人。   16)2007年陆道培在国际血液学会亚太分会年会大会报告GIAC/GIAC-C’方 案。   17)2008年以来陆道培多次在国际与全国性学术会报告GIAC相关内容。   综合以上17条事实,说明黄晓军自称建立了GIAC方案纯系剽窃!   黄晓军申请奖项的项目起始时间为“1994年03月15日”,当时黄晓军研究生 才刚毕业不久,他既不是研究生导师,也无科研经费,又非任何课题的主要负责 人,他是在陆道培的指导下工作。况且,1994年G-CSF仅应用于移植后患者以促 进中性粒细胞恢复,与诱导供者细胞免疫耐受毫无关系,而且当时该项临床研究 的主要研究者(PI)是陆道培。1996年以后G-CSF才应用于移植供者,而黄晓军 为申报此奖项所作的成果鉴定的研究起始日期是2001年,这种不顾客观事实肆意 将研究起始时间提前7年之久的行径,是企图将有关G-CSF的工作均据为己有的剽 窃与侵夺行为!   2. 侵夺第一作者姓名   国内首篇最重要的应用GIAC方案进行HLA配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论文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453-7)是陆道培指导韩伟完成的,所以署名韩伟, 陆道培,黄晓军等。但申报人黄晓军删去其姓名前的韩,陆二人,将推荐书中鉴 定书的主要技术文件目录及来源部分(推荐书最后部分)所列的论文第19号处篡 改成“黄晓军等”,类似的篡改作者顺序现象在此部分竟达8次之多。论文5黄是 第3作者,论文8黄是第2作者,论文9黄是第三作者,论文12黄是第三作者,论文 14黄是第二作者,论文15黄是第二作者,论文17黄是第四作者,论文19黄是第三 作者,但上述论文均被写为“黄晓军等”,这显然是蓄意的侵夺行为。   三、严重欺骗行为   1、假冒创新,实为骗局   (1)基础研究部分   黄晓军强调“首先发现G-CSF能下调T细胞功能,诱导免疫耐受,并发现 G-CSF能同时诱导外周血和骨髓产生免疫耐受,并将两者不同比例混合,免疫耐 受能仍有效维持”,事实上有关G-CSF能下调T细胞功能,诱导免疫耐受早有报告。   有关G-CSF 可以使Th1细胞向Th2细胞极化的观点首先是由 Pan等4于1995年 提出并在小鼠试验中证实,后来分别在1999年5、2000年由Singh,Sloand,Nawa 等6-8在人体内得到了证实。   早在1997年国外学者就首次报告G-CSF动员可增加外周血采集物和骨髓采集 物中单核细胞的数量9。   G-CSF导致DC1/DC2比例倒置的观点由Arpinati等10于2000年首次提出,且另 有学者在2002年证实了此观点11。   G-CSF下调单核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的研究在1997年就有报导12。   至于黄晓军自称“首先发现G-CSF能同时诱导外周血和骨髓产生免疫耐受, 并将两者不同比例混合,免疫耐受能仍有效维持”,并将此作为创新点。实际上, 由于抽取的骨髓中混合了大量的外周血(骨髓采集物),因此尚难以得出由于 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与G-CSF动员的骨髓采集物混合维持了免疫耐受的结论。 这是尚未定论的研究,不是什么创新性研究。   (2)临床应用部分   黄晓军反复强调自己在国内外首先将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和G-CSF动员 的 骨髓采集物应用于临床降低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发生率。大量文献与事 实表明,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和G-CSF动员的骨髓采集物并非黄晓军首次应 用于临床。   1995年Bensinger等13首先报导了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996年田丁等14用G-CSF动员的骨髓加外周血混合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 贫血。   1997年纪树荃等15,16首先开展将G-CSF动员的同胞HLA相合骨髓移植治疗CML, 并对此进行了报导。   1998年纪树荃等17首先报导了骨髓加G-CSF动员的外周血混合移植,并与单 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或单用骨髓进行移植进行了比较,首次证实混合移植可促进 造血重建,减轻GVHD。   1999年纪树荃等在国内首先系统开展将G-CSF动员的造血干细胞用于亲缘单 倍体相合移植,并对移植疗效、GVHD及移植后免疫重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报导 18-24。此项研究于200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02医字—004—001)。纪 树荃曾在2001年5月11日下午邀请陆道培到该院交流且详细地报告亲缘单倍体相 合移植的临床方案,当时陆道培通知黄晓军跟随参观,此后陆道培才领导黄晓军 等人在北京市道培医院与北大人民医院开展应用GIAC方案的单倍体相合移植。   陆道培作为北京大学血研所重点学科带头人,于1996年开展了G-CSF动员的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002年起系统应用GIAC开展HLA不全相合的移植并取得成功, 该研究成果于2006年在《Blood》杂志上由陆道培进行了全面的报道。   以上资料表明,G-CSF改变免疫细胞功能,诱导免疫耐受以及G-CSF动员的造 血干细胞移植减少GVHD的发生率,G-CSF动员的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很 早即有研究,且均在黄晓军研究之前,他的所谓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只是对国内 外工作的重复。   2、“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是弥天大谎   事实上是纪树荃与陆道培率先成功实施单倍体相合的临床移植,此后黄晓军 的研究生做了些实验研究工作(2003年以后发表),并不是黄晓军的实验室工作 在先而后指导和应用到临床单倍体相合的移植,GIAC方案更与其无关。何况,国 内外文献中早已有大量的关于G-CSF的实验研究。时间上的故意颠倒与自相矛盾 就戳穿了黄晓军在推荐书第2页自称“项目组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将这 些结果用于临床……,开创了Allo-HSCT中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时代” 之 说无论从事实上还是时间上都是个弥天大谎。   在1996年以前以色列联合意大利学者曾报告大剂量造血干细胞可以诱导单倍 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还因此在美召开的ISEH年会上获奖,我国有 陆道培与吴彤参加,陆道培曾向吴彤谈到要开展骨髓与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以 移植更多造血干细胞。   黄晓军还称“G-CSF和IL-11联合在降低GVHD的同时更能有效保留GVL效应, 有利于GVHD和GVL分离”,这只是他研究生所做的小样本的小鼠实验,所提供的 论文中有多处数据造假,并未有应用于临床的报告,而黄晓军则谎称将上述成果 应用于临床,实属欺骗行为。此外,由于IL-11疗效欠佳且存在引发渗漏综合征 等副作用,因此在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CMA指南中不推荐应用。   3、不是论文谎称论文的骗局   推荐书第15-18页“课题组发表的科研论文目录”31篇论文中,3篇是综述 (论文13、29、31)而不是论文,论文30为患者应用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恢复, 此临床研究是陆道培为研究负责人(PI)并早已在前就发表了论文的25,这题目 亦与诱导免疫耐受无关。   申报人黄晓军称“目前该研究在Blood ( IF 10.120),leukemia (IF 6.146), Haematologica (IF 5.032),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1篇, 其中SCI论12篇,SCI论文的累积影响因子37.797,论文他引17次”。经查证,在 Blood ( IF 10.120) 上那篇是会议论文摘要(论文10)而非正式论文,在 leukemia (IF 6.146) 上发表的是letters to the editor (论文4),在 Haematologica 上发表的两篇1篇 (IF 5.032)是brief report(论文2),另一 篇 (IF 4.575)是letters to the editor (论文5),黄晓军显然夸大了其论文的 学术影响,这种把不是论文谎称论文的作法是欺骗行为。   4、杜撰结论   例1.推荐书第11页2.1黄晓军声称:“G-CSF动员的异基因骨髓采集物与外周 血干细胞采集物混合移植可以用于恶性血液病的治疗,GVHD的发生率与异基因骨 髓移植相比并没有增加”,黄晓军却得出结论:“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和 G-CSF动员的骨髓采集物混合移植降低HLA相合Allo-HSCT后GVHD的发生率”。 “没有增加”怎么就成了“降低”?这说明黄晓军实际上是在杜撰结论,以骗取 成果。   例2. 推荐书第4页 1.1 ② 中提到G-CSF下调骨髓采集物中B细胞上B7分子 (CD80, CD86)表达,而在论文24及论文6中的结果中却是“动员后的骨髓中B细 胞上CD80, CD86表达无明显变化” (P>0.05)(见论文24结果5,论文6中 Figure 5)。把“无明显变化” 变为“下调” 是在杜撰结论,以骗取成果。   例3. 推荐书称黄晓军的课题组首先证实G-CSF可同时诱导骨髓及外周血采集 物中的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促使T细胞由Th1向Th2极化,其依据是表1、表2的数 据。表2的数据显示G-CSF体外与PBMNC作用前后,其上清的IL-4、IFN-?及两者的 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黄晓军由此表得出G-CSF促使T细胞由Th1向Th2极化的结论 是极为荒谬可笑的。而且该表数据来源于论文1、6,在原文是骨髓单个核细胞 (BMNC)上清中IL-4、IFN-?的水平,但在推荐书上称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 上清的水平,这说明黄晓军在推荐书上随意杜撰结论来骗取奖项。   例4. 推荐书1.1.①中称:G-CSF下调外周血采集物中抗原递呈细胞(包括单 核细胞和B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其依据是见表3-6的数据。但 我们仅在表6发现了G-CSF动员后骨髓中CD19、CD14细胞上CD80及CD86的表达,只 有CD14细胞上CD86表达下降,这说明黄晓军随意杜撰推荐书的结论来骗取奖项。   四、研究水平低劣   例1. 黄晓军将G-CSF动员后骨髓采集物(G-BM)与外周血浓缩采集物(G-PB) 等体积比较,来研究两者细胞数量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由于G-BM与G-PB的采 集条件完全不同(前者直接从髂骨采集,后者用血细胞分离机通过循环 8000-16000ml的外周血得到浓缩采集物),显然两者等体积所含细胞数及分泌细 胞因子有明显差异,这是不用研究就知道的结果,研究者却当作为重大发现,只 能说明研究者水平低下。   例2. 黄晓军课题组的研究之一是将G-BM与G-PB在体外按不同比例混合,结 果表明T细胞的免疫耐受均能有效维持。然而,临床移植采集的骨髓在很大程度 上混合了外周血的免疫细胞,骨髓中的成熟T细胞几乎都来源于外周血。由于每 次采髓的量不固定以及供者的个体差异,因此决定了每次骨髓采集物混合的外周 血免疫细胞的比例不固定,所以将每次骨髓采集物与外周血采集物按一定比例混 合所含免疫细胞的比例也不固定,这样的比较结果难以采信。   如此低劣的研究设计,其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就可想而知了。   抢夺他人的成果性质上与抢夺他人的钱财是一样的,但是抢劫钱财的盗贼会 被绳之以法,学术上的盗贼虽然一样可恨,甚至更为可恶,但却不受法律制裁。 反之,学术上的盗夺者与伪造论文数据者,却因为曾经骗到巨额的科研经费,以 及骗到单位的某种荣誉,反而受到某些研究单位领导和某些同事的袒护和“同 情”,然而这种非正常现象对国家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坏影响都是深远和巨大的。   总之,黄晓军在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申报项目“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 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存在严重学术造假以及大量欺骗行为, 内容雷同而且重复投稿,为骗取奖项甚至剽窃、侵夺纪树荃与陆道培各自花费了 超过十五年的心血与辛勤劳动所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对黄晓军如此劣迹斑斑的报 奖项目,中华医学会岂能给其以荣耀和一等奖。我们希望中华医学会予以认真调 查,并按照《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予以撤销其奖励,以维护科学之求真、 求是的本质,维护中华医学会九十余年来的学术威望,亦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奖树 立一个榜样。   参考文献:   1. .陆道培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进展 北京大学学报 2003;35:113-114.   2. 韩伟,陆道培,黄晓军等. HLA 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GIAC 方案 100例临床分析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25:453-457.   3. Dao-Pei Lu, Lujia Dong, Tong Wu et al. Conditioning including antithymocyte globulin followed by unmanipulated HLA-mismatched/haploidentical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can achieve comparable outcomes with HLA-identical sibling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6;107:3065-3073.   4. Pan L, Delmonte J, Jalonen CK et al. Pretreatment of donor mice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olarizes donor T lymphocytes toward type-2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reduces severity of experimental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Blood 1995; 86:4422-4429.   5. Isola LM , Scigliano E, Skerrett D et al. A pilot study of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using related donors sitmulated with G-CS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1997;20:1033-1037.   6. Singh RK, Ino K, Varney ML et al. Immunoregulatory cytokines in bone marrow an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roduct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1999; 23:53–62.   7. Sloand E M., Kim S, Maciejewski J P et al. Pharmacologic doses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ffect cytokine production by lymphocytes in vitro and in vivo Blood 2000;95:2269-2274.   8. Nawa Y, Teshima T, Sunami K et al. G-CSF reduces IFN-? and IL-4 production by T cells after allogeneic stimulation by indirectly modulating monocyte function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000;25:1035 –1040.   9. Mielcarek M, Martin PJ and Torok-Storb B. Suppression of Alloantigen-Induced T-Cell Proliferation by CD14+ Cells Derived From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Blood 1997;89:1629-1634.   10. Arpinati M, Green CL, Heimfeld S et al.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obilizes T helper 2-inducing dendritic cells Blood 2000;95:2484-2490.   11. Klangsinsirikul P,Russell NH.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harvests from G-CSF-stimulated donors contain a skewed Th2 CD4 phenotype and a predominance of type 2 dendritic cells Exp Hematol. 2002;30:495-501.   12. 纪树荃,陈惠仁,王恒湘等. 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骨髓细胞 成分的变化及移植后临床分析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834-837.   13. Bensinger WI, Weaver CH, Appelbaum FR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mobilized by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Blood 1995; 85: 1655–1658.   14. 田丁,苏力,甄少波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首 都医科大学学报1997;18:118-121   15. 陈惠仁,纪树荃,王恒湘等. G-CSF预处理供者的HLA相合同胞异基因骨 髓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10:340-346.   16. Ji SQ, Chen HR, Wang HX, et al. Comparison of outcome of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ith and without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lenograstim) donor-marrow prim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02;8:261-267.   17. 纪树荃,陈惠仁,琚新生等. 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对骨髓重建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空军总医院学报 1998;14:143-145   18. 纪树荃,陈惠仁,王恒湘等. HLA 半相合未去除T 细胞骨髓移植治疗白血 病的初步观察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22:408-410.   19. 纪树荃,陈惠仁,王恒湘等 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21:329-330.   20. Ji SQ, Chen HR, Xun CQ, et al. The effect of G-CSF-stimulated donor marrow on engraftment and incidence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in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Clin Transplant. 2001; 15:317-323   21. 陈惠仁,纪树荃,王恒湘等 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倍体骨髓移植 的临床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2001;40:834-837.   22. 纪树荃,陈惠仁,王恒湘等.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骨髓细胞成分 的变化及移植后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 2001;40:760-763.   23. Ji SQ, Chen HR, Wang HX et al. G-CSF-primed haploidentical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ithout ex vivo T cell depletion: an excellent alternative for high-risk leukemia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2;30:861-866.   24. 陈惠仁,纪树荃,阎洪敏等.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难治高度恶 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4;17:189-192.   25. 陆道培,郭乃榄.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应 用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4;10:65-69.   呈请人   陆道培 签名_____________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教授,1981年—2005年任中华医学会 常务理事,北京市、上海道培医院医学总监   纪树荃 签名_____________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主任医师,1987—2007年血液科与造血干细胞移 植部主任   达万明 签名_____________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2000—2007年血液病科与造血干细 胞移植部主任   吴彤 签名_____________   北京市道培医院主任医师,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   童春容 签名_____________   北京市道培医院主任医师,血液科及检验中心主任   高志勇 签名_____________   上海道培医院主任医师   董陆佳 签名_____________   上海道培医院主任医师   张耀臣 签名_____________   上海道培医院主任医师   刘芳 签名_____________   北京市道培医院主治医师   2009年2月23日 (XYS2009041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