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中国的“学术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新华社记者 柴骥程 余靖静 新华社杭州3月3日电 最近,中国著名高校浙江大学一名科研人员的“论 文造假”事件震动了海内外,负面影响至今犹存。而刚刚又爆出6名教授联名投 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抄袭剽窃”,虽然此事仍无定论,但招致海外舆 论高度关注已成事实。 偷换数据、剽窃成果、伪造履历、学术受贿等学术不端行为,为何在曾被视 为净土的中国学术界屡禁不止?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表示,当科研任务成为一种压力后,相关人员就有可能出 现投机取巧的行为。 旅美学者方舟子认为,学术造假行为的根源,除了个人道德因素,与中国高 校和科研机构过于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有关。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 标,成为中国考核评价学术成果的主要标准。 这一标准在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广泛推行后,改变了此前教学、科研管理随 意松散的状态,被视为大胆改革之举。 同时,中国学术界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单纯追求数量的指挥棒下, 不少机构将发表SCI论文变成衡量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高额的物质奖励 使科学探索变成了“机械化应试”。 在浙江大学科研人员所涉的“学术造假”事件中,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 海波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2年时间内,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 分别存在剽窃实验数据、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等学术造假和不端行为。 这些造假论文的署名又涉及贺海波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 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及其课题组的其他负责人。2008年11月,浙江大 学撤销了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目前已经查实的中国学术界重大造假事件还包括: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原院长陈进等人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 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 清华大学医学院原院长助理刘辉把作者英文名字相同的他人学术论文归在自 己名下,并在个人简历中加入虚假工作经历;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原院长杨杰在简历中伪造论文资料,并将他人 课题归为自己的成就; 复旦大学2008年查实3起学术造假事件,涉案的9名师生包括博士生导 师、年轻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 面对泛滥的学术造假现象,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2008年举行的中国 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发出警告:院士群体科学道德面临挑战,学术腐败现象 令人震惊。 目前,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已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 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 06-2020年)》,到2020年,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进入创 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界人士表示,科学研究如果没有严谨的学风做保障,而任由学术不端行 为肆意妄为,最终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界,一些学术机构的领导者和研究经费管理部门 官员,在分配研究资源和经费时,不公正、不公开、不透明,而揭露这一现象的 努力遭到压制,是导致学术剽窃现象持续存在的体制原因。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认为,有些人把人民纳税支持的研究项目作为自己的 “领地”和上升的阶梯。 在学术丑闻频发的情况下,相应管理机构采取“不公开”的态度,更加深了 公众对学术界的不信任度。 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说:“我们要做的是,真正处罚造假者,把他们踢出去。 问题在于,很多违犯者即使被揭露了也还在那里待着。” 方舟子说,国家有关部门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专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 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颁布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有关条例,但是两年过去了, 没有见到它公布处理过任何事件。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认为,国外对学术造假行为的调查、取证过程,往往都有 权威部门制定的程序可循,目前国内还缺乏一个能够跨越多个部门、相对独立的 调查机构。 美国卫生部的“科研诚信办公室”,每年接收到的举报达数千起,而最终进 入正式调查、可能属实的只有几十起。一旦查实,都指名道姓、有根有据地公布 调查结果和处罚决定。 上海学者曹树基指出,有关方面对学术造假事件往往采取一种不回应的暧昧 态度,不仅直接导致学术反腐落实不力,也动摇了公众对学术诚信的信心。 (XYS2009030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