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风波 2009年02月19日科学新闻杂志   记者 王莉萍 贾鹤鹏 贺涛   2009年2月3日,新浪网首页出现一篇题为《浙大院士课题组涉嫌造假 国际 期刊撤销多篇论文》的文章。   当日,多家媒体开始紧急联系涉案单位与个人。浙江大学校方告知媒体,有 学术不端行为的副教授贺海波于去年11月就被查处,早已离开学校。   当晚,浙江大学人事处、宣传处等多位工作人员紧急磋商应对危机,一夜未 眠。   “深喉”行动   先后揭发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的有两位教授和新语丝网站。   2008年10月11日,InternationalJCardiology(《国际心脏病学杂志》,以 下简称IJC)副主编致函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授戴德哉,指其投至该刊的一篇 论文与另一本期刊上已发表的论文十分相似,要求解释。戴德哉查阅后,发现其 论文被自己两年前的博士生贺海波剽窃。   2008年10月15日,75岁的戴德哉教授将IJC来信和两篇论文的全文,转发给 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10月23日,“新语丝”网站曝出第一条“院士李连 达学术论文涉嫌造假”的消息。原因是贺海波造假论文的作者栏里,均列有自己 在浙大药学院的联合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的名字。   2008年10月26日,贺海波向学校上交了长达十余页的“检讨书”,承认了在 浙大做博士后期间的论文造假行为,同时给各期刊编辑部写了要求撤稿的信,也 向其导师认了错。11月13日浙江大学召开会议,决定依据《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 为规范》,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但是,2008年11月18日,63岁的浙大校友、全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祝 国光以全欧中医药联合会中药特别专家小组成员的名义,在芬兰给浙江大学校长 杨卫发去了第一封举报信,指李连达院士具名的三篇论文造假。   同时,他还向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 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发出具名举报信,举报浙大药学院李连达院士实验室存在重 大学术不端行为。   在2008年11月下旬,杨卫又收到了一份由两家国外期刊主编联合发来的传真, 其内容是这两家期刊刊登了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一稿双投文章,决定撤稿,并 希望浙江大学进行内部调查。   2008年11月27日晚12点左右,浙大校长杨卫打了一个电话给祝国光,告知祝 国光浙大调查小组的调查经过,以及该事件的处理情况。   但是祝国光不满意,他提出,“吴理茂怎么处理的?李连达怎么说?李连达 起码要承认个错误,保证杜绝这种行为。”   2008年12月6日,祝国光又发出第二封信,再指以李连达院士为第一作者的 论文一稿多投。   所有围绕造假论文的揭发行动至此告一段落,但是祝国光等人的行动引发了 网上热烈的讨论:李连达成为焦点,其是否清白引发多方猜测。   联合导师错在何处?   对于贺海波的联合指导老师李连达院士,浙江大学给出调查结论是,未找到 他涉及此事的证据,找不到他作假的动机,但李连达院士确实存在管理不严的责 任。   “尽管问题集中发生在学生身上,但作为导师,我要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 75岁的李连达在2月7日下午于家中接受《科学新闻》专访时说。   2008年12月26日,李连达向学校给出书面信函中说明:他(贺海波)私下剽 窃原博士导师的研究资料造论文,除1篇外,其余均在2008年6月以后才陆续刊出, 这些文章不是我的课题,也不是我指定他做的课题,更不是国家“973”课题。 他如何剽窃、造假、投稿及两次发表论文等,事先我一无所知,直至最近被揭发 后我才知道。说明:对于所有的造假论文我一无所知,对于被盗用署名亦不知情, 直至被揭发后才知道。   2008年12月2日,杨卫给各期刊主编发函,除了告知调查情况外,杨卫要求 对方告知,是否有相关证据证明其他的署名作者事先不知情的声明不成立。与此 同时,杨卫也给另外一些相关期刊发出了同样信件。   但截至目前,浙大没有收到国外期刊主编们对其他署名作者的指证。仅荷兰 的一位期刊主编回函浙大称,“非常高兴贵校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内部调查”。   在事件发生后,李连达特别在课题组制订了一个“三审一保证”的规矩:三 审为审原始的实验记录,审文章内容有无捏造、抄袭,审署名是否规范,论文作 者一定要本人亲自签名。最后是写出保证书,保证自己的论文没有造假和抄袭。   2月5日,中国工程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对《科学新闻》说:“李院士 为人耿直,很严谨,我记得去年就是他向院里反映个别商家用院士名义做广告不 合适,应予以杜绝。”   2月8日上午9:30分,杨卫在浙大玉泉校区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态: “在没有新证据的前提下,我们无法质疑其他的(被他人擅属的)涉嫌署名作者 参与了造假。但是如果有新的证据,我们还是会继续查下去的。视社会关注的情 况,学校可用一定的方式公布调查进展情况,但应当注意保护当事人隐私和权 益。”   问题论文14篇,16篇?   截至2月5日,浙大调查小组公布调查出的问题论文共14篇。涉嫌造假、剽窃、 有意一稿多投等严重学术欺诈行为的论文主要来自贺海波的8篇文章。   祝国光公布的数据是有16篇嫌疑论文。2月6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布了 “李连达院士研究组第十五篇和第十六篇学术造假论文”。   但他也说:“实际上其中有几篇如果能拿出实验数据来,我认为文章是没问 题的。”   浙大在2月8日公布了另外6篇问题论文的一些细节:   前两篇是两篇论文的一张图与数据重复问题。在发表论文时,用错一组数据, 该研究生已经提供材料说明是数据使用失误。其证据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有正 确的图和数据(学校档案馆有论文归档)。已经要求作者向杂志提出更正数据。   第三篇涉嫌一稿两投。经查证,作者投稿后,接到期刊的一封邮件表示同意 接受,但此后拖了一年没有刊登。作者又将论文投给另外一家期刊,结果两家前 后都刊登了这篇文章。这些有来往邮件为证。论文刊出后,他曾联系出版社撤回, 但没有收到回音。最近又致信出版社要求撤回论文,还是没有回音。   第四篇是涉嫌图片有问题。该文章与一篇涉及贺海波一稿两投的论文在不同 图注下用了相似的图。经药理学专家鉴定,两篇论文中的照片是相同的。根据所 提供的 14天和4周实验原始资料,实验4周时有相应的一组完整照片,能够替代 现有文章雷同图片的功能。据此分析贺的文章没有使用4周的照片,错用了14天 的照片;两篇文章的柱状图,在数据上的确非常接近,但是相应的mRNA结果有细 微的差异,尤其是第2,3泳道的β-actin是有差异的。因此该文章本身未发现学 术不端行为。   另外有两组文章涉嫌中英文一稿双投。这两篇论文先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 英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李连达的博士后。该博士后在到新单位时,将同样两篇文 章以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并在没有征求李连达的情况下,将李连达擅属为中 文稿的第一作者。作者承认刊发中文前没有经过李连达的同意。   因这6篇文章中有牵涉到李连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学生,2008年12月8日, 祝国光曾将李连达在浙大药学院学术造假告知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院长,并根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的两个email地址,分别两次发出同样邮件,但没有收到 任何回复。   2月11日,祝国光在接受《科学新闻》越洋电话采访时质疑,“为什么浙大 药学院李连达院士研究组与相隔千里的中医科学院李连达研究组同时进行方法相 似的学术造假,根源是什么?共性在何处?李连达在浙大药学院和中医科学院西 苑医院的课题组都涉嫌论文造假,这里面肯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必须要弄清楚 了。”   通讯作者有罪,无罪?   据贺海波2008年10月下旬与药学院调查组的交谈中所述,其涉嫌作假的文章 中,文中印出的通信作者的E-mail是吴理茂的,但贺海波通过期刊的电子投稿平 台投稿时,写的联系E-mail是自己的,并没有把吴理茂的E-mail留上去。   “若没有擅署作者和通讯作者的事情发生,通讯作者是肩负责任的。”杨卫 说,如果所有的当事人都是一个说法(即贺海波擅自署了其他作者名字),而又 没有客观的证据来支持相反的结论,那么所有这些人证便组成了证据链,共同指 向贺海波一个人,而其他涉嫌署名人则得以解脱。   但祝国光对《科学新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必须弄清楚吴理茂是通讯作 者,要付最大的法律责任。如果欧洲大学处理学术造假论文,肯定最先处理通讯 作者。”   2月8日,《科学新闻》向英国《本草疗法研究》的主编、英国雷丁大学教授 Elizabeth M. Williamson求证贺海波作假的论文中通讯作者吴理茂是否知情的 问题,她回答:“我们的确认为吴理茂卷入了此事(尽管我需要确认)”。   引起媒体对吴理茂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2007年先后发表于《本草疗法研究》 和德国《植物药医学》杂志上的以吴理茂为第一作者,有李连达等人(但是没有 贺海波)署名的论文[1-2]被指认一稿两投。   2月6日,李连达院士对《科学新闻》解释:吴理茂告诉他的情况是,当时文 章投给第一家快一年了,没有收到编辑部的任何反馈,吴理茂就将文章投给了第 二家杂志,过后才发现文章撞车了。联系第一家杂志社得知,该编辑部失火,耽 误了给吴理茂的回复。   Williamson在2月9日回复本刊,否认一年没有回复作者。该论文的稿样表明, 杂志于2006年5月4日接到论文,2007年2月23日收到论文的修改稿,2007年3月5 日接受了该文并于2007年4月20日在线发表。   在发给《科学新闻》的邮件中,Williamson表示,“在接到原始论文和修改 稿之间有一个间隔,但是接到修改稿后立刻就接受了该文。“由于他们(作者) 不得不修改论文,我不认为事情是他们所声明的,他们在等我们的回答。”她还 否认编辑部失火的事情。   2月11日清晨7:20分,杨卫就此回复《科学新闻》:吴理茂老师给我们的材 料表明,他在2005年将此稿投到另一个杂志(《植物药医学》),几个月后该文 被接受,但是后来将近一年未见出版,与杂志社联系没有回音,后改投《本草疗 法研究》,很快被接受,并在2007年8月出版,但两个月后原投的杂志也刊出该 文。   《科学新闻》先后给德国的《植物药医学》发去6封询问邮件,但一直没有 得到回复。   2月11日19:10分,《科学新闻》给其编辑部电话留言:“希望其尽快给予 解释,你们的沉默也许会使一位中国学者遭受不公平待遇。”   《中华医学杂志》副编审高健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该课题组陷入 造假丑闻会对课题组其他学生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与造假论文出自一 个课题的论文。编辑们收到相关论文后会特别小心。   版面费来源?   为了研究室的正常运行,李连达院士委任其学生吴理茂全面负责研究室的各 项业务管理。吴理茂从2004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马上进入 了科研与管理的双重角色。李连达认为,由于吴理茂“缺乏管理经验”,也为这 次“学术造假”事件的发生开了绿灯。   由于吴理茂在2008年7月前是这个研究组中唯一一位人事关系在浙大的教师, 绝大多数的通讯作者署的都是他的名字,组里的财务也由吴理茂负责。   2月3日,祝国光指出,在欧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每篇要支付300至500欧元版 面费,粗略计算,十几篇论文需要3万至5万元人民币,非贺海波力所能及。   李连达说:“实验室没有我的印章,都是由吴理茂代为签字。”   浙江大学告知《科学新闻》:学校展开了更大范围的调查。查找了校内能够 说明问题的信息,包括财务账、科研课题申报、发表论文的确认记录等。   2月9日,一家媒体报道:“包括在李连达院士名下学生的学术进展和实验经 费等必须由课题组长过问签字的项目,基本也是由吴理茂代替李连达院士完成。 在周立涛的印象里,实验室的每一分钱都会由吴理茂签字,吴理茂也经常当着学 生的面签李连达院士的名字。”   对此,杨卫回复,“我给几位期刊主编的信函中,也询问了有无证据怀疑其 他在上述论文中列为署名作者的人与这些期刊联系过,但是至今尚未收到这些主 编对这类行为的指证。另外,不是所有的期刊都要求版面费,所涉及5种期刊中, 不要版面费为大多数。”   由于吴理茂已于2008年8月赴美做访问学者,按计划要于2010年8月回校,与 他的联系主要靠电子邮件进行。目前,浙江大学调查小组要求他尽快回校配合进 一步的调查工作。   2月11日清晨7:20分,杨卫校长发来邮件写道:“吴理茂老师可能在2月底 回国。”   参考文献:   1Phytotherapy Research, 2007, 21, 751-756   2Phytomedicine, 2007, 14, 652-658 (XYS20090307)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