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宣战学术不端:一场“清华秀”?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4月10日 20:50 要保证“零容忍”真正落到实处,不妨先从公布造假者真实姓名,并向公众及时 披露调查过程及结论做起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李虎军】“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 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   这个形象的比喻,出自教育部部长周济。今年“3·15”,他在教育部举行 的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以此语表明教育部向学术不端行为宣战的态 度。   而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近日的一番话,似乎对“零容忍”之说做出了回应。 以“绝不姑息”之名   4月8日,顾秉林在清华新闻网刊登的访谈中表示,清华大学“对于学术不端 行为,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顾秉林特地举出了三起该校“处理学术不端个人”的例子,来说明清华大学 向学术不端行为宣战的成效。   其中,清华大学2005年发现医学院教师刘某在发布的个人履历中存在有意编 造、窃取他人成果等情况,经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查证,认定确属学术不端行为。 校务会议最终决定撤销其清华大学教授职务,并解除聘任合同。   此外,该校在2004年接到举报,电机系某博士生有几篇学术论文涉嫌抄袭。 经电机系学术委员会调查,认为论文抄袭事实成立,且情节严重。经校学术委员 会审查建议,校务会议审议,决定给予其勒令退学处分。   顾秉林还称,近两年清华大学各院系和校学术委员会接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举 报呈减少趋势,但该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丝毫放松,原则仍然是查实一起就处 理一起。2008年则仅有一件:有位教师送给校外同行专家的职称评审材料存在履 历不实和论文一稿多投现象,最后该教师被取消后面两年的职称申报资格。   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创办人方舟子博士则告诉《财经》记者,顾秉 林举出的第一个例子中,所谓的医学院教师刘某,实际上就是该校医学院原院长 助理刘辉。   刘辉当初在其履历中声称‘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列 出了17篇‘代表性论文’。但方舟子2005年11月在新语丝撰文披露,刘辉伪造了 论文发表记录。   其中,一篇发表于《普通病毒学杂志》、署名Liu H.的英文论文,真正的作 者并不是刘辉,而是纽约赛奈山医学院的刘宏。但刘辉竟然将同姓、名字拼音缩 写相同的人的论文,也拿来充数。2006年3月,清华大学将刘辉解聘。当时国内 多家媒体,对此事都进行过报道。   不过,在方舟子看来,近年来清华大学师生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 绝不止这三起。   其中,仅“新语丝”就在2008年揭露过几起与清华有关的涉嫌学术不端案。 其中最严重的,是关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和国家杰 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向东教授一稿多投并侵吞别人成果的指控。举报者称,同一篇 论文,先在《计算机学报》上发表,再投计算机体系结构的ICPP国际会议;而且, 实际干活的学生陈爱的名字也被删除,换上了美国两位教授Jie Wu和 Krishnaiyan Thulasiraman的名字。   “新语丝揭露过的那些与清华有关的事例,除了刘辉,没有听说还有哪一起 受到了调查、处理”, 方舟子对《财经》记者表示。   在方舟子看来,清华大学对学术不端行为,绝非像顾秉林校长所说的“绝不 姑息”,事实上大部分被姑息了,造假的教师的地位越高,就越受保护。他补充 说:“即使个别被处理的,也不愿公布,连刘辉这么著名的事件,也要用‘刘某’ 为其避讳,另两起则连造假者的姓氏都不提。如此体谅造假者,让读者去猜谜, 这样的处理怎么能够起到威慑作用呢?” 浙大造假事件冲击波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内屡屡发生,而各大高校是学术不端的重灾区。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今年“3·15”那次座谈会上也承认,高校内学术不端行 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 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发生在浙江大学的一起论文造假事件,更是引发了学术界内外的高度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李连达曾经兼职出任浙江 大学药学院院长,而他领导的课题组有多篇论文被指造假。此事先是由“新语丝” 披露,《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从今年春节以后又有连续报道。   在教育部“3·15”座谈会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通报了这起论文造假事件 的处理结果。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八篇论文存在剽窃等不端行 为,被开除;李连达课题组的实际管理人、原研究室主任吴理茂是造假论文的责 任作者,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他直接参与写作和投稿,但他在论文刊出后将其用于 研究项目申报,被解聘;李连达对于这些有其署名的造假论文不知情,但负有疏 于管理的责任,其院长任期届满后不再续聘。   这样的处理结果,并不令人完全满意。毕竟,被指控有造假嫌疑的,不只是 贺海波一个人。   但无论如何,在这起论文造假事件被披露之后,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多次站出 来直面媒体的诘问,并且做出了公开处理,也算是高校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大 进步了。   “3·15” 座谈会没过几天,3月19日,教育部就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 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 端行为。此外,通知还强调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并 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将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将学风建设绩效作为 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   教育部还表示,年底之前将对这份通知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看起来, 教育部今年打算组织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攻势。   不过,一纸通知究竟可以见到多大成效,还有待观察。   实际上,通知本身的很多措施,就已经非常暧昧。比如通知称,学术不端行 为的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这种含糊不清的规定为 各高校掩盖家丑留下了空间。试问,何为“一定范围”,哪些“群众”才有幸去 “监督”呢?   实际上,将查处过程和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也是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有 效手段。在这方面,复旦大学之前曾经带了一个好头。   2007 年岁末,复旦大学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校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告, 详细披露该校当年的三起学术抄袭事件。对于当事人的姓名,也没有以“某某” 来代替。   很显然,教育部及各高校如果要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这件大事上动真格,就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不能只动小角色、不动大人物。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 要从科研经费分配、科研绩效评价、职称评审等方面入手,彻底消除滋生学术不 端的体制土壤。 (XYS2009041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