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揭露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王广基的论文造假   作者:任友泽   不久前,在中国药科大学的网站上,公布了2009年授予博士学位名单,共有 119人被授予博士学位[1]。引人注目的是,导师王广基名下毕业的博士有10人之 多,名列全校榜首,超过第二名一倍以上。那么这些博士论文的质量如何呢?中 国药科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学校,该校的博士论文从来不送国家图书馆,在中国博 士论文数据库中找不到踪迹,甚至到该校图书馆,也无法见到原文。我们只能从 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中略知一二。   论文剽窃不择手段   2007年,署名夏春华、熊玉卿、王广基的一篇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上发表,随即被检举剽窃,终被该期刊公开撤回[2], 特大号红字Retracted印在文章的每一页上,触目惊心。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篇 文章的内容完全来自其他单位的一份试验报告,文章的三名“作者”只是将试验 报告的方法学内容译成英文,图、表和数据完全拷贝,伪造了临床试验医院。彼 时的夏春华是王广基的博士生,2009年则是其10名毕业博士之一。据统计,2007 年全世界发表的127万余篇科研论文中,只有65篇获得了这样的处理[3],作者的 所作所为真乃中国学术界的耻辱。   论文造假花样百出   王广基通讯作者2008年在Clinical Therapeutics上发表的论文[4],其代谢 产物分析方法声称来自一篇中文文献(参考文献17)。但事实上,这篇文献内容 是胶囊中原料药的定量分析方法,与代谢物生物样品分析完全无关[5]。显然, 作者在这里伪造了文献来源,审稿人不懂中文,无法阅读原文,得以蒙混过关。 人们不免怀疑,连分析方法的来源都是假的,文章的结果和结论还能可信吗?   王广基通讯作者2006年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和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上[6,7]。这两篇论文都是鉴定丹参酮IIA代谢 产物,论文6是鉴定大鼠体内代谢产物,论文7是相同的方法用于鉴定大鼠肝微粒 体(体外)代谢产物。论文7中共有四张图,其中三张(图1,3和4)与论文6中 相同。图2涉及造假:总离子流强度(即TIC中的NL)为3.88e5,而下边的三个提 取离子通道中有两个通道NL>1e6,远高于TIC的强度。而事实上,每个提取离子 的强度都应小于总离子流强度。此外,TIC图保留时间RT:10.89系人工填错。这 两篇文章是同一批作者,相差一天投稿到不同的期刊,论文7的内容基本包括在 论文6当中,但没有相互引用,使人误解是两篇相互独立的文章,从而躲过审稿 人的审查。由此可认定论文7涉嫌一稿两投和学术造假。   副校长岗位的神奇效应   王广基从1997年起担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至今已有13年之久。他全部论 文的99%都是在副校长岗位上完成的,全部科研经费(3000万元以上)100%都是 在副校长任期内获得的。利用副校长的权力,可以一人独霸三个楼层实验室,无 偿使用各种资源。近年来,王广基利用从国家捞取的大量经费,建立了多个“学 术互助组”,其他教师撰写的论文,王广基经常挂上名字,而且是共同通讯作者。 这样一来,王广基名下的论文数目如井喷般增长,由此可以骗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实现良性循环。至于论文内容的真假,他根本不用操心。中国药科大学有了这样 一位明星副校长,学术风气日下,培养出贺海波博士那样的论文造假高手不是很 自然吗?   参考资料   1. http://yjsc.cpu.edu.cn/HTML/300/AI_2009629_300_301_243.html   2.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fulltext/114281840/PDFSTART   3. http://www.sciencenet.cn:80/htmlnews/2009/8/222642.shtm   4. Clinical Therapeutics, 2008, 30: 1651-1657   5. 分析实验室, 2007, 26(9): 74-76   6.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2006, 41: 670-684   7.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6, 1104: 366-369 (XYS20091102)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