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常凯申等误译闹笑话 专家学者请珍惜学术声誉   本报记者 王乐 姜澎   2009-06-10文汇报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将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这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 扬。可学者闹出的学术笑话,远远不止这些。前些时候,有北京大学教授将孟子 翻译成“门修斯”;有著名经济学家将“amino acid”直接翻译成“阿米诺酸”, 而这神奇的“阿米诺酸”,就是常见的“氨基酸”……学者在译著甚至用于评职 称的专著中屡屡犯错,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学 者应该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千万不能为了哗众取宠或者急功近利,而毁了自己 的声誉。   导师就是“包工头”   “ 有些学术译著、甚至学术专著,虽然署着教授的名字,但大部分工作却 是由教授‘分包’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代劳’的。”记者在对部分大学研究 生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时下某些研究生导师申请到课题项目后,“分包”给门 下研究生“集体生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在大学的文科院系中更为常见。 “某些大学的博导一看什么热门就跟风,往往是先确立一个大体框架体系,然后 组织学生找来相关科目若干本教材、学术杂志与报纸,拿起‘剪刀’与‘糨糊’, ‘攒’出一本书。教授到时稍稍审阅一下文稿,学生也能同时在专著上署名,还 有‘工作补贴’,何乐而不为呢?”   据某全国重点大学文科院系一名研究生透露,他就亲身经历过一次“生产过 程”。“当时,导师已经立项,要出一本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译作。由于工 程量浩大,除了仅有的几个研究生师兄妹外,不少本科生也被组织起来。”此后 半个学期,每个学生的课余生活就基本被“分派”的翻译任务所占据。本科学生 完成分派的章节后,再由研究生代为过目…… 如此层层审阅,最后汇总起来交 到“老板”——即研究生导师手中。不久之后,该书通过出版社顺利出版。   某高校一名教授称,在很多情况下,导师就像“包工头”,让学生分头完成 写书任务。有点责任心的学生会去翻资料,核对书里的专业术语和说法,但很多 时候学生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都要靠导师事后去细心核对,谁有那么多时间呢! 有些教授一年要写5、6本书,如果都这么细心,怎么可能高产!更何况有些学术 问题,即使研究生也尚缺乏学养来应对,就更别提尚未系统接受严格学术训练的 本科生了。由此,在一些著作中出现低级失误,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在不久前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不休时,关于转基因的各类文章和书籍便借机出版, 有些书明显是由缺乏起码专业知识,又不具备相应英语水平的人胡编乱译的,比 如“重组基因”一词,竟被翻译成“ 再复合基因”,“抗除草剂”成了“抗杂 草”。   学者珍惜学术声誉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样的话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了。”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程郁缀教授说,社会正处在急速转 型过程中,学者在这样浮躁的社会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珍惜学术声誉, 显得更为重要。   在程郁缀教授看来,10年苦心孤诣写作一本书,也不一定会是一部“精品”, 但是用一年时间“写作”10本书,那势必不可能是好书。在这个社会风气相对浮 躁、万事讲求“快餐文化”的年代,知识分子更应该保留自己的学术品格,珍惜 学术声誉,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学者教授,更应该抵制住诱 惑,不要为一时的‘实际效果’所诱惑。毕竟,贪多求量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学 术声誉。做学问必须严肃对待,来不得半点随意性。每一个知识圈内的求索者, 都应该为这项精神劳作负责。”   清华大学一位老教授对记者表示,眼下学术浮躁并非个人问题,而是社会上 流行的一些风气在学术界的反映。出大部头专著,发表演讲,急于出学术成果, 赚稿费,“追名逐利”之风有越演越烈之势。“这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阶段的产 物,但这股风气不会长久下去;真正珍惜自身学术声誉、秉持严谨学风的学者仍 是大多数,他们都会为推动学术进步,把学术引导到正确路径上来、使之不至于 偏颇,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XYS20090611)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