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院士增选名单泄密后的猜测   作者:从玉华   中国青年报2009-12-09   这件事情,时间是最好的逻辑。11月12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份2009年中国科 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的不完全名单。在这份广泛流传的名单中,增选院士为24人。   记住这个时间点。   11月18日,《东方早报》报道,中科院新闻处就网上流传的“2009年院士增 选结果名单”表示,真正的名单将于下月公布,网上的名单应该是一种“猜测和 推断”,“可能有一定的命中率”。   3天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的任胜利博士在其博客上发布了一 份详尽的中科院新当选院士名单,共35人。   也记住这个时间点。   揭开谜底的日子是12月4日。这一天,中科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 该院2009年院士增选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从296名有 效候选人中最终选举产生35名新院士。   时间的纵坐标外,让我们再看横坐标。网络版第一份名单的24人,全部在新 闻发布会公布的35人之列。网络版第二份名单的35人,与最终公布的名单完全吻 合。唯一细小的差别是,排序不同,官方结果以姓氏笔画为序。   看来,网络发帖者的确“很强大”,“猜测和推断”竟这般准确无误。小道 消息“可能有一定的命中率”,结果命中10环。   “愤怒!”一位负责平面媒体科学版的编辑找不出第二个词,形容当时看到 官方名单的心情。   有数学爱好者计算着:以候选人数做分母,当选人数做分子,以学部为独立 单位计算吻合概率,最终可得到泄密的P值。   P值,100%。   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届不超过60人,增选程序分推荐、资格审查、 学部评审和院士选举4个阶段。如此程序不可谓不合理,章程不可谓不严密。   为了做好保密工作,中科院为院士增选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 作保密守则》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等文件,严禁院士 向候选人、亲友、同事以及与增选工作无关人员谈论和泄露评审、选举过程中对 候选人的讨论、评价、表决等情况。   但锁定今年,各种消息还是不胫而走,风里蒲公英一般飘飘洒洒,且至今无 一个部门,或一个相关人士作出解释和道歉。   没办法,不明真相的群众只能作出种种猜测:   猜测一,往好处想,这只是一次单纯的泄密事件。新院士增选完成在11月21 日前,有人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把名单透露出去了,反正这是大喜事。   猜测二,往深处想,如果没等正式公布,就泄露了消息,说明评审选举过程 很容易被“走后门”,这样就毫无公正和公信可言,也许背后有不为人知的一些 内幕。   猜测三,为什么“网络完全版”与“官方版”有细微差别,很大的可能是: “网络完全版”按得票排序,而“官方版”按姓氏笔画排序。   猜测四,秘密在哪个阶段泄出?“内鬼”是院士,还是行政工作人员?按照 增选程序,最后一轮是院士不记名投票,最先知道结果的一定是参与投票的院士。 可能的链条是:院士A告诉了B,B告诉了C,C告诉了D……末了,圈内人任博士发 布,让网友先睹为快。   猜测五……猜测六……这可真像缠人的填字游戏。   中科院路院长一直表示:院士选举是严肃的事情,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 让过程公开,才能使结果公正。   我们比在任何领域都更渴望见到在科学界的公正选举。因为对于公众而言, 没有比科学的名义更天经地义的理由了。   我们希望赋予科技塔尖的这群人“最高学术称号”时,每一步都公平公正, 不要有种种荒诞社会力量的介入和干扰。伽利略早就说过: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 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不难想象,当名单最后揭晓的一刻,当选者在那个瞬间喜悦、惊讶的表情, 是对一场公正的选举最好的赞赏。“一切都是秘密!”那正是诺贝尔奖长盛不衰 的最大秘密之一。   时间是最好的除臭剂。我们期待两年后与新院士的相逢。那时,中科院62岁, 能更成熟些吗? (XYS20091210)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