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的学术欺骗与评审制度   作者:李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家设置的6个科学技术奖中的一个。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一等奖是这个奖项中的最高奖。要获得这个奖,必须过五关:项目验收关、 项目鉴定关、单位推荐关、国家评审和最后审批。关键是前三个关,即项目验收 关、项目鉴定关、单位推荐关。项目验收和项目监定都是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的, 他们是非常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水平,他们在本行业、甚至科技界享 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科学道德和科学诚信,单位推荐更是为了保障这个项目成果 的正当性,所以要想过这几个关是非常困难的。   “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如 我在前文(《原国家气象中心主任、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的学术欺骗》)用详尽、 可靠资料揭发表明,这个项目没有完成考核目标,连通过验收都有困难,丁一汇 又如何能使这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又如何能让他的学术欺骗 得手呢?这里存在着制度性的问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项目验收组和项目鉴定 组的组成人员,是由被验收、鉴定的项目组提名并组建的。丁一汇提名并组建的 项目验收组和鉴定组,不乏著名专家和院士,而这些人中有些是丁一汇的同学、 同事和老师,这就给丁一汇“报奖搞包装,对有关评委和工作人员搞关系,搞运 作”提供了机会。据我所知,在验收前有人用匿名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过这 个项目没有完成考核目标,验收组应该知道这一情况的。如果验收组的专家们都 出于公心、对科学事业的负责,有科学家或院士的基本道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 则,是不会让这个项目通过验收的,而事实上这个项目不但通过了验收,而且把 “预报准确率提高了4%”作为重要验收结论。他们这样做不但有损国家科技最高 奖的公信度,也在自己脸上抹黑。院士、著名科学家在人们的眼中是学识渊博、 得高望重、享有极高的信誉,受人尊敬的长者、为探索大自然秘奥孜孜不倦、实 事求事地勤奋工作。说假话、作假证,似乎和院土的称号不相称,可是他们中的 一些人为了相关者的利益,不惜说违心地说了假话,其影响是深远的。“严师出 高徒”,“上梁不正,下梁歪”,“无独有偶”等,这些古训不值得深思吗? 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在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 上(2009年09月08日)作了主旨发言时,指出“有的专家在项目评审、成果鉴定、 奖励评审不能超脱小单位或相关者的利益,不能坚守科学态度”“评审成果搞 “友情评审”,伪造“应用证明”,甚至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泡制假成果”。   在气象系统,这个上千人都知道没有完成考核目标的攻关项目,时任气象局 局长的秦某某为什么推荐?有个现象,丁一汇原是政府间气候专家委员会(IPCC) 第一工作组组长,在秦某某(他不是气象专家)任气象局长期间,适逢IPCC第一工 作组改选,丁一汇让贤,秦某某顺利当上IPCC第一工作组组长,是否投桃报李, 不得而知,但秦某某在工程院院士大会前夕,动员院士投丁一汇的票,为丁一汇 拉票却是事实。“有的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化、利益化、长官意志至上, 偏离管理的科学性;也使一些投机取巧者屡屡得逞”,“有的领导干部违犯科学 程序,干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院士增选”。   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在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 (2009年09月08日)作了主旨发言时,总结了存在于当下学界的十三类违反学术道 德的行为(见附录)。上面带“--”号的5句话,都是杜祥琬院士列举十三类违反 学术道德中分别属第5、9、6、11和12类原话。   此外,丁一汇还违背第一类学术道德,即“论文、著作的造假、抄袭、剽窃 多有发生,愈演愈烈”。我在《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的学术欺骗事件与工程院的公 信力》一文中指出,丁一汇在连续三次申报中科院院士时,都有人用实名举报他 抄袭他人著作。举报人详细地列举了一件件学风不正的事实,科学院对这一举报 组织人员,逐一核对,有明确结论。工程院在讨论丁一汇申请时为什么不向科学 院调查此事?这只是举手之劳啊!!令人奇怪?   由以上可以看出,丁一汇违背了杜祥琬院士总结的存在于当下学界的十三类 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中的6-7类,可以说己集当下学界违反学术道德之大成,是 典型的学术腐败行为。杜祥琬院士痛陈当下学界的不端行为时,指出“有的科技 工作者以钻营代替钻研,以权术代替学术,着实让人痛心疾首”。不正是丁一汇 在申请院士的道路上的写照吗?   听见雷声,更盼下雨。   附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 设论坛”上(2009年09月08日)作了主旨发言,指出存在于当下学界的十三类违反 学术道德的行为   1. 论文、著作的造假、抄袭、剽窃多有发生,愈演愈烈;   2. 靠拉关系、“忽悠”、“跑部钱进”、争项目、经费;   3. 评审成果搞“友情评审”,伪造“应用证明”,甚至偷梁换柱,移花接 木,泡制假成果;   4. 伪造学历、伪造SCI引用查询证明;   5. 报奖搞包装,对有关评委和工作人员搞关系,搞运作,甚至利诱;   6. 有的院士候选人的提名材料不实,言过其实,或把别人的成果、集体的 成果捆绑包装到自己头上;   7. 有的院士、名人多头兼职而不能尽责;   8. 有的专家学者,对自己并不内行、并不了解的领域,以权威姿态发表评 论,误导公众;(其实“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鲁迅语)   9. 有的专家在项目评审、成果鉴定、奖励评审不能超脱小单位或相关者的 利益,不能坚守科学态度;   10. 为了应付评估、检查,有的单位集体做假;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 研”,扭曲了科教的价值观;   11. 有的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化、利益化、长官意志至上,偏离管理 的科学性;也使一些投机取巧者屡屡得逞;   12. 有的领导干部违犯科学程序,干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院士增选;   13. 在不正之风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下,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钻 研”,“以权术代替学术”, “有知识,缺文化”、“有物质,缺精神”。难 成人才,何谈大师! (XYS2010030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