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的学术欺骗—越描越黑   作者:李书   2004年2月2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都出席大会。“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项目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消息传来,群众反映很大,纷纷向科技部和媒体等有关部门反映。有的专家用论 文公布历年预报结果;有的专家在学术会议上公布20多年预报准确率进行抨击。 在这种情况,丁一汇在2004年下半年发表了题为“我国短期预测业务系统”论文 (气象,2004年,第30卷,第12期,11-16页),企图平息大家的看法。下面就 该文的预报准确率作进一步分析,可看出丁一汇的学风问题及其虚伪性、越描越 黑。   1. 把以往的研究归为己有。   丁一汇在文中写道,主要科研成果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揭示出影响中国气 候异常的最强气候信号是厄尔尼诺事件,高原积雪和季风”。这些预报信号根本 不是“九五”期间揭示出来的,言过其实,贪天功为己有。   早在30多年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巢纪平院士领导的长期预报(即现在 的气候预报)组在国内最早开始用太平洋海温做气候预报。1973年仅用西太平洋 37个格点实时海温资料,预测当年的降水获得极大成功,为海温作为气候预报的 重要因子奠定基础。以后和长江规划办公室合作,用人工分析、读数的方法,完 成了全北太洋海温资料(286个格点)的整理,为气候预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海 温资料。5年之后,全国约有80%以上单位都把海温作为气候预报的重要因子。在 这份资料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这些工作儿 乎与国际上厄尔尼诺事件研究是平衡发展的。用1976年厄尔尼诺事件预报当年降 水的成功,和1983厄尔尼诺事件预报当年降水年失败(该年的评分是“九五”前 最低的一年),极大地推动了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的研究,有的 研究者对厄尔尼诺事件分型,研究不同类型与中国降水的关系;有的作者研究厄 尔尼诺事件当年和次年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而在业务上对厄尔尼诺事件作出了中 国自已的严格定义。丁一汇在文中说:“去对厄尔尼诺信号能否和如何影响中国 降水的问题国际上知之甚少”,简直是胡说八道,那时他还在做与气候无关的中 小尺度暴雨研究,“知之甚少”的是他自己。   高原积雪和我国降水关系,也不是“九五”期间揭示出来的。早在30多年前, 也是巢纪平院士领导的这个组,陈烈庭研究员最先提出冬春高原积雪对我国汛期 降水的影响,开创了高原积雪影响我国气候的研究,早在“九五”以前就已成为 气候预报的一个重要因子;不知丁一汇在“九五”期间对高原积雪揭示了什么?   2.故意混淆概念。预报和回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预报是指未来6-8月 全国降水不知道情况下,用前期的各种信号和海气耦合模式做出一种估计,例如 文中图6,在4月1日做预报时,并不知道未来6-8月全国降水分布,这是预报。   回报是指对某一个特定时段(如1982-2000年)因预报效果(如降水预报) 欠佳,对模式进行修改(主要是调整模式参数)后,所作的一种科学试验性的预 报。回报的最大特点是预报对象(如汛期降水)是已知的,而预报模式是可以调 整的。对己知的预报对象用调整模式方法凑合预报对象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回报 的准确率往往很高,修改后模式的好坏将由以后的预报决定。预报员有句行话 “回报(拟合)准确率很高,但实际预报往往失败”。这就是回报。   预报和回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绝对不允许用回报结果来代替预报。丁 一汇在文中一会儿用回报,一会儿则用预报,使人摸不着头脑,故意混淆这两种 概念。   例如文中写道“根据我们的气候模式所做的20年历史回报,海表问题的预报 是很成功的(图4,封三),尤其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这里就用了“回报” 和“预报”二个概念。   接下来文中写道“汛期降水的距平相关系数,全国平均为0.08(图5),在旱 涝多发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高达0.12-0.36。这与国际上是完全可以相比的 (0.07-0.20)”已没有回报二字了,但从图5的标题“ 1982-2000年海气耦合模式 回报的中国汛期降水(月)的相关系数分布图”可看出所谓“全国平均为0.08(图 5)”,这还是回报的结果,不是预报结果。   而到文中的表2成了预报水平的比较,在相关系数一列中,攻关前(1988-1997) 为0.05;攻关后(1998-2003)为0.12,很明显这讲的是预报结果。   海气耦合模式预报的中国汛期降水(月)在攻关前没有做过预报,为什么又有 攻关前和攻关后预报准确率的比较?现在来还原这组数据。攻关前1988-1997年 的10年间相关系数平均为0.05,则总和为0.05x10=0.5;而攻关后1998-2003年的 6年间相关系数平均为0.12,总和为0.12x6=0.72;把这两个时段的相关系数总数 相加,除以总年数,得到总体的全国平均即(0.50+0.72)/16=0.07625,这和全国 平均为0.08(图5)是一致的,可见这都是回报结果,丁一汇把回报结果说成是预 报结果,已经是严重的学术欺骗行为。他还把同一个回报试验分成攻关前和攻关 后两个时段,大言不惭地大谈特谈攻关后比攻关前提高了多少多少,“与一些先 进国家的水平相当(0.07-0.20)”,这也只有丁一汇院士,才能写出来的。   此外,文中表2 预报水平的比较(月与季降水预报),是为证明月与季降水 预报准确率提高的而制作的极为重要的表格。全表有两列:一列为距平相关系数 (上面己经分析过);另一列为准确率,攻关前预报准确率为 59%-65%(1978-1997年平均),攻关后准确率有两组:一为62%-70%(1998-2000年 平均),另一为66.5% (1998-2003年平均),这是指月和季降水预报准确率还是什 么?它们的跨度又代表什么含义?文中没有说明。丁一汇故意用这种模糊不清的、 模棱两可、不加说明的数据,来蒙骗读者。接着丁一汇不作任何分析,便武断地 在中写道“攻关后对国家和大区两级平均,准确率提高了6%~10%”,攻关前 预报准确率为59%-65%,攻关后准确率为62%-70%,能得出准确率提高了6%~10% 吗?丁一汇院士总是院士,比小学生的算术要高明多了,他用攻关后跨度 62%-70%中的70%,去减攻关前的59%-65%,准确率不就提高了6%~10%吗?只于 跨度中的62%,以及另一项的66.5%,在丁一汇院士的算术中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4. 汛期降水预报是国家气候中心诸多预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国各科研 单位和大专院校在“七五”和“八五”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诸多气候预测中最 为成熟的预测项目,更是国务院和各部委进行决策时的重要科学依据。“九五” 考核目标要求预报准确率提高5%,实际上就是要求汛期降水预报准确率提高5%。 “九五”期间国家气候中心每年召开两次或三会商会,每次会议有60-80人参加, 讨论的重点就是汛期降水预报。丁一汇也不能回避汛期降水预报的准确率,也是 在这篇文章中唯一提及的一项具体预报。在文中写道“最近6年(1998-2003年) 汛期降水预报表明,正确预报的年份有4年,即1998、2000、2001和2002年;区 域性严重洪涝未报出的年份有2年,即1999和2003年”。这是按什么标准来评定 预报正确与否?在国家气候中心最早建立的客观评分方法,就是汛期降水预报, 而且有最长的准确率记录,“九五”期间把每年的预报准确率评分都公布在《预 测评论》上,丁一汇为什么不用这个现成的客观准确率评分呢?故意回避,用这 种主观的评定,只能是越描越黑。从《预测评论》上摘抄下1998-2002年汛期预 报准确率分别为0.68、0.44、0.77、0.71、0.64、 0.48,1998-2002年的平均准 确率为65.6%,加上2003年,则平均为62.7%,与“九五”以前20年的平均66.4% 相比,没有提高。而1998-2002年距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0.32、0.24、0.19、 0.09、-0.24,1998-2002年的平均为0.064,加上2003年,则平均为0.005,能 “与一些先进国家的水平相当(0.07-0.20)”吗?   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XYS20100413)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