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16个单位25人抄袭6轮”事件看中国学术现状   作者:wengjensen   今日偶然上网易看到一则新闻,两位署名“中大学子”的学生在用反抄袭软 件检索时发现一起几乎同一文章“16个单位25人抄袭6轮”的学术抄袭事件,并 向《中国青年报》反映此问题。这本来是一个值得嘉奖的行为,但读后却有一种 奇怪的味道,自觉还是有必要挤些时间写些混乱的文字来讨论。   众所周知,天下文章一大抄,古有定论。在古代文章还是个稀缺玩意,不如 今天这么泛滥,古人已经“为赋新词强说愁”了,说明要“创新”是多么不易, 况且那些发愁的算是对自我要求高的。古代著书立说主要是为名,收入不是主要 的,因此对“创新”和文章质量很看重,这是生命的延续,你搞个烂草包,传不 了多久就一命呜呼了。可现在不同,当下的信息量极度泛滥,是个人就能出书, 为名的陪嫁出版费,为利的就得“创新”和炒作了。一个时代信息容量的估量主 要看能体现质量和创新的信息数量(有效信息量),然后除以接受信息的人群数 量,得到平均有效信息量。评价各时代信息水平的总体方法大概是如此。以下是 本人对信息量的模糊估计。   中国历代人口均有起伏,但总体是在上升的,我们主要计算和平时期的人口, 因为那个时候的信息量最体现一个时代的水平,并从印刷技术相对成熟的唐开始。 中国人口在唐玄宗前期0.9亿,两宋顶峰1.2亿,明中期2亿,道光4.3亿,1953年 5.8亿,2005年13亿,2010年估计14亿。因此平均人口按照10倍计算,而从事写 作的人的比例可以通过非文盲比例来计算,古代非文盲率大概5-10%,当前非文 盲率90-95%,因此从事写作的人也按10倍计。另外由于信息社会中创作的能力 会提高,但限于人的生存时间和格局不可能有太夸张的提高,因此能力的提高算 作5倍。这些都是用来估量有效信息量的,因此当前与唐以来的社会总的有效信 息量水平比较增加500倍,也就是说有质量有创新的信息量应该是500倍,而人均 有效信息量提高50倍,但对于一个创作信息者而言仅仅是提高5倍。而我们知道 当前总的信息量何止古代的万倍,因此保守估计有效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5%以 下。那么另外的95%呢,都是冗余信息。而就算这5%中,真正有价值的也只有 10%,因此社会总体信息量中只有不到1%甚至是1‰有价值。以上的估计还都是 针对纸本出版物,网络就更不提了。有效信息量的比例既可以反映文化学术的繁 荣,也代表社会学术浮躁的程度。其实在民国甚至是1980年代以前都还不算太浮 躁,出版书籍,发表论文也还是文化奢侈品。   但时间跨入1990年以后,尤其是2000年后,情况完全变了。这个首先要归罪 于各部门的考核制度,没有利益就没有市场。但是鼓励创新本身没有错,毕竟创 新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鼓励创新,附带制造冗余,利益驱动行为,这就是当前 学术界的客观存在,是这种机制这个环境下必然的结果,我们不必指责太多。   毫不客气的说,现代人的创新能力绝对不会比古人高多少,脑子还是那个脑 子,只是营养和生存条件好了点,接触知识的范围扩大了。但学习还是被逼的, 教的内容是“别人创新的结果而不是创新的方法”,创新的主动性、必要性、迫 切性都大大降低。搞不好大多数人创新能力还不如古代人。另外绝大多数的学科 基本原理都在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就奠定了,创新的艰难性大大超过了人类创新 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说创新本身从客观上看并不容易。   因此我们才有幸看到了文首的那个事件,其实这个事件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抄袭、一稿多投、低质量批发、伪造数据等等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今天这个事 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奇观”而已,让我们眼前一亮,很富有戏剧性。而两名 “中大学子”也忒不厚道,拿这么多人的名誉甚至前途开玩笑,大有鲜血染顶戴 的无情。我觉得这个事件背后倒不见得有什么深层背景,因为涉及的是一些普通 医生而已,况且这两个学生还不谙世事,谁能保证自己以后也难免落此下场。医 学晋升论文摆明了就是“学术垃圾堆”,何必为难我们这些养家糊口的郎中们呢。 本人也常常看到一些论文甚至学位论文都原封不动抄袭,一笑置之,绝不会这样 大张旗鼓的讨伐,去破坏“江湖规矩”。对于“中大学子”这类井底之蛙,实在 是只能用“可恶、可悲”来形容了。有人说这涉及学术道德,不单纯是学术问题。 首先干这类事情的人要分类看待,干的事情的性质也要分类看待。   医生为了晋级往往是抄袭,经常是几乎原封不动抄袭,很多文章不见得是他 们自己写的,有的文章发表后,作者还不知道题目和内容。通过中介来发文章是 目前的一个惯用手段,文章雷同也能节省成本和时间,因为他们奉行“文章质量 无所谓,关键是能发表”的金玉良言。能够为了晋级而伪造一篇论文已经是“难 能可贵”的了,而且数据的荒唐到了可笑地步,如果能够按照科研设计原则,遵 循统计学原理,写出有些学术价值的“高仿”文章,那真的要惊为天人了。为晋 级而造假实在无涉学术道德,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学术人,谈何学术生命。这些 人一辈子也就制造少数的一些雷同的低质量论文,明眼人一看便知,充其量是增 加些垃圾场的容积,只要垃圾分类系统足够有效,绝不会危害学术本身。有市场 就有行为,这只是晋级者和中介安身立命的需要。何况要求他们作出学术贡献实 在是部门的苛政,我内心充满的是无限发同情。   低质量批发,往往发生在SCI明星身上,因为SCI的价格实在诱人,而SCI在 编制范围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居然有个国度会根据这个列表来开奖金清单,其中也 不乏几个“肉鸡”期刊。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自然能找到突破口,建立属于自 己的SCI论文批发市场,定时给自己,给亲友提供充足的货源。该现象早就被揭 发,但SCI论IF行赏仍风靡全国。不过这些往往发生在较差的SCI上,而且文章都 是真的,不是造假,只是质量低了些。被曝光后,这些人也有所收敛转了念头, 毕竟他们有能力有手段去冲刺更好的杂志,写出更高水平的文章。对这些现象只 能认为“国家开了个后门,聪明人就溜进去”,只要后门站个岗哨情况就会好一 点。但最近有人不但批发还造假,这就太不应该了,这样的窝点被查封是迟早的 事。   而对于一稿多投,作者就实在要被批评了,这些人往往是黔驴技穷的学术骗 子,为了炒作观点、凑文章数大肆投稿,这个涉及学术道德问题。单纯为了利益 是商人行径,还追求名誉那就是道德骗子了。这类人都是有些地位的老惯犯了, 本身也没有必要靠这几篇论文、书籍来装点门面,无奈为了冠冕堂皇些,在江郎 才尽的时候拿些成年冷饭来炒炒,哪怕是已经反刍了十几遍的。这些人学术能力 不强,老气横秋,对网络又不太精通,基本上已经很少从事一线工作。他们的那 些旧货扔到哪里都不会损害学术本身,但这个行径是太“故意杀人”了,应该谴 责其学术道德。不过等你去找他的时候,他已经功成名就的退休了。   以上的手段都还是很低级的,要么通过题目,要么通过作者可以检索其劣迹。 最要命的是“真的高质量的假文章”,有些文章貌似创新,不涉抄袭,也绝不一 稿多投。但其实葫芦里卖的是同一壶酒,甚至还是假酒。这个往往很难发现,不 是通过简单检索就能立案的。方舟子致力的网络打假主要是针对这些杂志级别高, 涉及学者名气大,造假危害严重的事件展开的。经典案例都在新语丝“立此存照” 栏目中收录。这些案例中部分内容移花接木,部分数据自相矛盾,要通过对一批 文章的精读和比对后得到,难度着实不小。这些打假往往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挑起 的,双方拉锯,比拼内力,是造假水平、学术地位、社会能量、学科造诣的综合 比拼。方舟子带领网络力量制衡着双方的力量,但多数事件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丢车保帅。但网络打假的努力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影响,让那些意图制假者感到 有一种束缚和监督,不敢太放肆,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和成功。数据造假的行为严 重涉及学术道德,对学术本身存在危害,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人力的损失。广 泛的学术道德腐败,会让一些“真的假成果”充斥学术界,把真正的学术成果暂 时掩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假不辩自明。因此打击造假更多的是维护社会正 义和公平,学术价值本身并不需要打假来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假成果要么 被人揭发,要么被时间洗涤,造假不会影响科学的整体发展。我国当前学术水平 低,主要还是条件、能力、观念上面的落后,低水平的“真的真学术”同样制约 着科技发展的速度。   “其他学科学术造假,要么是扰乱学术研究,要么造成经济损失,而医学领 域造假,则可能会危害生命。”这句话立论皇皇,危言耸听。在医学领域很少因 为学术造假而危害生命,尤其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当前,绝大多数医生根本不可能 拿当前的学术成果应用于患者,所用的手段至少是1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经典方法, 打官司用的是经典教科书和国家标准、文件。即使是很隐蔽的造假,有经验的同 行也会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专业人员自然知道学术成果的优劣,根本不需要 “中大学子”去杞人忧天。《中国青年报》不愧是青年报,善于站在青年的立场 来看待问题,尽管揭发抄袭本身没有问题,但仅仅根据这些资料,而不站在社会 大背景下深入看待问题,并对当事医生进行采访,这些行为本身就够“青年”的。 此次事件如果是作为恶性事件来深入调查,其后果不亚于文字狱。你可以反映社 会现象,但不能触碰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惩罚,因为社会现象的存在有其深层的合 理性和客观性,只有等待或者争取其深层的根源变革,才能导致市场运作的转变, 并最终改变社会表象。   在当前鼓励创新、发展科技必然是文化层面的主题,但我们真正希望得到的 是有质量的创新成果,在容忍合理的低水平成果和学术冗余数量之外,对影响学 术公平公正的行为必须予以打击,建立基于网络的全民的学术监督体系,抓严重 恶性事件,起到警示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良性竞争和发展的平台。制 定规范只是体系建设的开始,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并与规范循环改良才是体系 正常运转并发展的关键。 (XYS2010032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