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对南京大学长江学者潘晓晴教授的两点质疑 作者:良心安在   最近拜读了一下潘晓晴教授的履历,发现至少有两点让人费解,特与新语丝 读者探讨。(注:本文的材料皆来自权威和官方网站)   一. 工作时间问题。   潘教授现在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全职教授 [1, 2],按照 规定至少要工作9个月以上。同时,他也是南京大学2007年度的长江学者讲席教 授 [3,4],按照长江学者讲席教授的规定,从2008年到2011年,他每年应该在南 大工作3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只服务两个月)。除此之外,潘教授从2007年6月起 担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事业部主任 [5]。在中科院宁波材料 所功能氧化物材料和应用创新团队成员介绍中,潘教授被列为国内专家[6],而 与他同样来自密西根大学的卢伟教授却被写为海外专家,看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已经将其当作全职人员看待。此结论也可以从[7]中得到印证,其中赫然写着 “来自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崔平、潘晓晴、王蔚国、许高杰、李润伟、宋伟杰、 曹洪涛、陈亮、刘兆平9位所内研究员”,从行文来看,应该不是撰稿者的笔误。 这样看来潘应该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至少工作3个月以上。这样算下来,潘教授 一年需要工作15个月以上,不知道他是如何整出这么多时间来的。难道是在国内 的3个月既算南大又算中科院的?   二. 文章署名问题。   在[5]中,列有潘教授的若干代表作。从列表来看,以潘教授为第二作者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就是潘教授的课题组)发表了3篇nature和science的文 章。但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网站上,却发现潘教授的作者单位仅列在第五以 后,作者排名也列在第9之后。   这是[5]中的列表:   1. D.A. Tenne, and X. Q. Pan et al, “Probing Nanoscale Ferroelectricity by Ultraviolet Raman Spectroscopy”, Science, 313, 1614 (2006).   2. K.J. Choi, and X. Q. Pan et al, “Enhancement of Ferroelectricity in Strained BaTiO3 Thin Films” , Science, 306,1005 (2004).   3. J.H. Haeni, and X. Q. Pan et al: “Room-Temperature Ferroelectricity in Strained SrTiO3”,Nature, 430, 758 (2004).   这是nature, science的查询结果:   1. D. A. Tenne,1* A. Bruchhausen,2 N. D. Lanzillotti-Kimura,2 A. Fainstein,2 R. S. Katiyar,3 A. Cantarero,4 A. Soukiassian,5 V. Vaithyanathan,5 J. H. Haeni,5 W. Tian,5 D. G. Schlom,5 K. J. Choi,6 D. M. Kim,6 C. B. Eom,6 H. P. Sun,7 X. Q. Pan,7 Y. L. Li,5,8 L. Q. Chen,5 Q. X. Jia,8 S. M. Nakhmanson,9 K. M. Rabe,9 X. X. Xi1,5, “Probing Nanoscale Ferroelectricity by Ultraviolet Raman Spectroscopy”, Science, 313, 1614 (2006). (Pan 为第7/9单位,第16/22作者)   2. K. J. Choi,1 M. Biegalski,2 Y. L. Li,2 A. Sharan,2 J. Schubert,3 R. Uecker,4 P. Reiche,4 Y. B. Chen,5 X. Q. Pan,5 V. Gopalan,2 L.-Q. Chen,2 D. G. Schlom,2 C. B. Eom1*,“Enhancement of Ferroelectricity in Strained BaTiO3 Thin Films” , Science, 306,1005 (2004). (Pan 为第5/5单位,第9/13作者)   3. J. H. Haeni1, P. Irvin2, W. Chang3, R. Uecker4, P. Reiche4, Y. L. Li1, S. Choudhury1, W. Tian5, M. E. Hawley6, B. Craigo7, A. K. Tagantsev8, X. Q. Pan5, S. K. Streiffer9, L. Q. Chen1, S. W. Kirchoefer3, J. Levy2 & D. G. Schlom1, “Room-Temperature Ferroelectricity in Strained SrTiO3”,Nature, 430, 758 (2004). (Pan 为 第5/9单位,第12/17作者)   大家都知道,一篇文章的第5单位,第9作者,基本上不会对该文的核心想法 做出实质性贡献,也许就是借了个仪器、提供个原料之类的帮助而已。但潘教授 竟然也把这样的文章列在自己代表作的前三项,而且把自己悄悄地升级为第2作 者,让人误解为是第一完成单位。如果不是有其他用意的话,那就说明潘教授这 辈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借了个仪器给别人而已。也许潘教授也是一片好心,觉得名 字太多了,读起来麻烦。但这个简化,不知道会不会让在百忙中评审“杰出青年 基金” (潘教授为2004年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讲席教授”, “xx主任”等荣誉和头衔的专家做出错误判断。潘教授的财运亨通,是不是也借 助了这样的简化呢?近日听说潘教授有志于中国的“千人计划”,不知道这次能 否不怕麻烦,把所有的名字都敲进申请表格。 [1] 密西根材料系教师列表 http://www.mse.engin.umich.edu/people/faculty [2] 潘在密西根大学的主页 http://www.mse.engin.umich.edu/people/faculty/pan [3]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网站http://www.cksp.edu.cn/news/6/6-20080709-223.htm [4] 南京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名单http://www.nju.edu.cn/cps/site/newweb/foreground/show1.php?id=445&catid=55 [5]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潘的介绍,http://www2.nimte.ac.cn/nano/pages/innogroup/CN_page/panxq.htm [6]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功能氧化物材料和应用创新团队成员介绍 http://www2.nimte.ac.cn/nano/pages/innogroup/CN_page/members.htm [7]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讨会介绍 http://www2.nimte.ac.cn/nano/pages/innogroup/CN_page/meeting1.htm (XYS20100819)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