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专家称学术道德到最危险时刻 对腐败麻木系根源 2010年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雷宇   在外界看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前一天的一个小型论坛激起的反响 或许有些难以想象。   这一汇聚着数以百计的两院院士和数千科技工作者的大会,继2009年首次开 设“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后,再次将学术道德作为首个专项论坛推出。   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院士披露,2009年度评选出的“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中,学术不端行为屡被揭露,公众呼吁科学精神回归;而2009年度评出的“国内 十大科技新闻”中也赫然出现这样的字眼:院士涉假引发学术界反思。   “我们的学术道德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 门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发出的警示振聋发聩。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则表示,“不能对学术腐败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否则科技界将‘自毁长城’”。   谁来“鉴定”学术鉴定部门   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的“汉芯事件”在“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再一次被提起。 这一次矛头直指事件背后的学术鉴定部门。   造假者何以轻易得逞,成果鉴定部门和相关人员是否也该承担责任?中国科 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黄本立教授认为“汉芯”造假还有鉴定问题、团队问 题和监管问题三问待解。   同样让这位老院士感慨的是“肖氏反射弧”理论的鉴定流程。   黄本立院士引述媒体报道称,所谓“肖氏反射弧”这种理论在国外仅处于动 物试验阶段。令人不可思议的是,1999年、2004年,卫生部门曾两次对“肖氏反 射弧”进行科技成果鉴定,结果分别为“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建议推广 应用。而据参与2004年卫生部门鉴定的一位专家披露,当时鉴定的时间只有一个 下午,鉴定组里肖传国的老师则一开始就大讲“这是国际领先”。   一块民工磨出的芯片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大规模集成电路”; 几个小时鉴定出“国际领先”……对此,黄本立院士分析,一些学术研究、科研 开发弄虚作假,显然与这种鉴定体系和机制的漏洞大有干系。   “对学术鉴定是否也应来个问责制?”黄本立院士建议:“既要让造假者受 到应有的惩罚,也要使考核者负起应有的责任。”   此前,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对造假者惩戒机制的建立上,而科研攻关、友情鉴 定在科技界被诟病已久。科技部科研诚信办公室顾问孟辉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在他看来,陈进的问题是典型个案,像这样的情况仅有行政处罚是不行的,“评 审专家必须对审查行为有个交代。”   科研任务如期完成定会催生不端   “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许智宏院士展示了一张反映学术生态的漫画,画 中代表着“质疑、批评、诚信、反思……”的大树都被砍光,一棵浮躁的大树却 枝繁叶茂。   许智宏则将此比喻为:“学术生态被严重破坏,‘化肥’使用太多,树木长 得高大但不健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教授认为,现在不断在强调“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 量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数量第三位”。但这或许正是一种“化肥太多”催熟的 科技界表面繁荣,这其中有多少论文造假、抄袭,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而 暴露出来的个案也足以让人触目惊心。   同样让这位教授忧虑的是,一方面我国发表论文数量不断攀升,“国际领 先”、“国际一流”的鉴定不断涌现,但在专业领域同行评议中获得国际影响的 依然鲜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公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科学在世界的影 响力仍然不高,在1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3,甚至低于瑞士、以色列等小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认为,背后的原因在于,“科研任务必须如期完成、 科研成果进规划、论文数量纳入考核指标等做法,定会催生短期行为和违背科学 规律的不端行为。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这也让一些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十分不解:科学活动是探索未知, 如果现在就能预测三五年后的结果,还要立项做实验干什么呢?!   在年会特邀报告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说,科技创新、科学研究是有风险的, 很多成果就是在过去不断的失败中产生的,因此科学研究只要是脚踏实地的,只 要是努力工作的,课题哪怕没有达到原来的目标,同样可以支持。“我们要营造 的就是一个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创新文化氛围。”   郑健超院士描绘的一幅画卷让人神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出现更多 的如下的情景:人们好不容易找到躲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的某科学家,向他祝贺 获得某项大奖的殊荣。   这位科学家回答说:有这回事吗,你们没有搞错吧?   “那时,我们离科技强国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了!”郑健超院士说。   处长政治之弊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刘嘉麒至今有些弄不明白:“科研人员与管理人 员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些机关的管理干部往往这么说,我们是为科学家服务的,为科技工作者 服务的,但是你说哪件事科学家能定下来呢?真正定下来的都还是管理者。”   “科技人员没法用正常的心态去工作,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行政官员 之间行为失常。”中国科协常委、河北农科院副院长王海波研究员如是说。   年会上,很多科学家认为官员的力量或许过于强大。   “科学管理是科技的上层建筑,是对科学技术的活动和导向,做得好要促进 科技的发展,做得不好会制约科技的发展。”一位与会专家认为,科技管理上管 得过细过繁是弊端之一。   他就此举例,从项目的申请到项目的检查,不知道要跑多少的路,写多少的 报告,写多少的材料,也不知道在这个之外还要做多少的事情,所以科研人员付 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是太大了。有的时候申请成功了,没干几天又得要检查汇报, 一个项目在执行的三年五年里头,好多事都跑在这个上头,无疑干扰了正常的工 作。这也促使科技人员去做一些表面文章而不做实质性的东西。   今年9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 饶毅教授联合撰写的美国《科学》杂志社论文章中也曾指出,“每个人都很清楚: 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 制订的全过程。”   面对今天的学术界现状,郑建超院士认为,光靠科技群体“洁身自好”还不 够,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郑建超院士就此分析,我国目前体制下, 大多数科学团体还不能摆脱对政府部门的挂靠依赖关系,一些部门领导习惯于把 学术团体当成体现行政意志的工具,以至于学术问题受到行政干预的事时有发生。   刘嘉麒院士也提出,科研管理和科技活动的关系必须得摆清楚,否则不光是 影响科技工作,而且会腐蚀科研的生态环境,“为什么现在生态环境不好,大家 为了跑项目,为了跑评估,就到处去拉关系。”   一位高校的在读博士就曾亲眼目睹自己的导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项 目申请中被一个年轻人摇指训斥的场景,“那一幕,终身难忘”。 (XYS20101111)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