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关于新语丝上刊登有关本人的两篇文章回复   尊敬的方先生:   2010年1月24日新语丝刊登了Fuelcell《哈工大化工学院尹鸽平教授、王振 波副研究员学术造假》的文章,经查,其内容与2008年5月6日在“新语丝”上刊 登出虎头铡的文章---《哈尔滨工业大学尹鸽平教授多次在国际期刊上重复发表 数据》内容完全相同,只有题目由“重复发表数据”升级到“学术造假”。本人 认为必须对此进行回复,对新语丝的读者有一个交代。也希望方先生能将本邮件 转给相关的作者。关于本人所发表的数据真实性本人可以完全重现。由于本人对 国际版权协议缺乏深刻理解,在未征得版权单位许可的情况下,确实存在部分重 复使用本人实验数据的情况,本人已经向相关期刊的主编承认了错误并致歉,获 得相关期刊主编的谅解。下面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事情的经过   2008年 4月4日我向《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投稿,4月21日接到其编 辑Chris Dyer博士的来信,说有审稿人反映我重复发表数据。由于本人之前对国 际通行的学术规范缺乏全面了解,并没意识到重复使用少量且本人实验数据,属 于违反国际版权协议行为,需要征得出版公司的版权许可。我马上回信请其指出 我的论文的问题所在。Chris Dyer博士4月23日回信说我违反了国际版权协议, 有少量数据未经授权重复发表。我这才认识到我的过失,并立即找到相关的学术 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内容学习,并向应用化学系主任汇报,系主任、主管科研 副主任以及我个人当即分别给Chris Dyer博士发去电子邮件,承认失误,并道歉。 4月25日和27日Chris Dyer博士回信,原谅了我的过失,允许我在该杂志上继续 发表论文,并在技术层面就如何申请和使用授权进行了指导,同时对我的诚意给 予了充分肯定。   2008年5月6日在“新语丝”上刊登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尹鸽平教授多次在国 际期刊上重复发表数据》的文章。文中所提重复发表的图等信息,与事实有较大 出入,且已经如上所述被《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编辑Chris Dyer博士定 性为“未经出版社授权就在新发表的文章中使用已经出版过的数据”,为版权问 题。当时已经取得《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编辑部谅解。我此后又在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发表了论文,并根据Chris Dyer博士的指导,按 照国际版权协议要求获得版权授权(即使是自己的数据也要获得版权授权),在 新发论文中做了引用标注,解决了类似问题。   二、关于新语丝前后两篇文章上所提问题的详细说明   1.对于在新语丝中提到的第1个问题,确实是未经授权使用了本人以前发表 的论文上的一个分图。而文献2的图1a的标尺和分图号标注不够清楚,文献1投稿 时只考虑如何标注更加清楚就转了一个角度,并非特意旋转数据重新发表。它是 作为比较基准而使用的。   2.对于在新语丝中提到的第2个问题,则与事实有较大出入。两图中只有最 高的一条曲线相同,作为研究不同问题的比较基准,确实为同一数据。文献1图6 中的B曲线是碱性化合物Pt(NO2)2(NH3)2为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的性能(该前驱 体化合物在中国可以买到,价格比较便宜,制备方法为热还原法),其正扫峰电 流密度为6.1 mA/cm2,而文献2图4中的一条曲线(粗点划线)是以H2PtCl6和 RuCl3为前驱体制备通过共沉积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性能,其正扫峰电流密度为 5.1 mA/cm2,他们是完全不相同的。举报者如果认真一点看,不难看到在文献2 图4中总共为3条曲线,而文献1图6中只有2条曲线,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同。采用 该数据进行对比是论文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简单的充数。   3.对于在新语丝中提到的第3个问题,其性质与问题2完全相同。文献1图7 中的B曲线(碱性化合物Pt(NO2)2(NH3)2热还原法制备)的1000秒时的电流密度 为2.08 mA/cm2,而文献2图5中间的曲线(H2PtCl6和RuCl3通过共沉积方法制备) 1000秒时的电流密度为0.89 mA/cm2,他们完全不同,大小相差近2.5倍。作为对 比数据,两图中只有最高的一条曲线相同。很明显文献2图5中总共为3条曲线, 而文献1图7中也只有2条曲线。采用相关数据进行对比也是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 本文的方法优势。   4.对于在新语丝中提到的第4-6个问题,目前在直接燃料型质子交换膜燃料 电池的研究方面,研究较多的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和直接乙醇燃料电池,他们区 别在于阳极一侧使用的燃料(即阳极反应物)不同。甲醇和乙醇的活性不同:甲 醇在催化剂上电氧化活性相对较高,但其在Nafion膜中的渗透比较严重,同时有 微毒;因此学术界又比较关注无毒且渗透较小的乙醇作为燃料电池反应物,但乙 醇电氧化需要断开碳碳单健,活性相对较低。因此我在第3篇文献和第4篇文献中 用相同的催化剂分别研究了他们对甲醇和对乙醇的电化学特性。通过比较这两篇 论文,表明:PtRuNi/C对乙醇电氧化活性要高于甲醇(见两篇文章的结论部分)。 由于与前面相同的原因,使用了未经授权的PtRuNi/C和PtRu/C催化剂表征数据, 并存在语言重复问题,就此我们已经向《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编辑部致 歉,并取得谅解。   上面是本人关于举报的说明。如果作者fuelcell及其他人员认为本人为学术 造假,欢迎来我校,核实有关原始数据或重现相关实验数据;对举报人提出的各 种疑问,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三、其他说明   实际上,在举报人举报之初,我们对举报人认真阅读本人论文并指出相关问 题深表感谢,避免了本人在更多论文中确实需要已发表数据进行对比时再出现版 权问题。但实际上,举报人在知道本人已经对此问题进行过相关补救并获得编辑 谅解的情况下,不仅仅在新语丝、还在其它网站上不断推出文章,大肆污蔑本人 学术造假。本人知道举报人的范围及真正目的,然而本人仅仅是一名名不经传的 副研究员,有关学术问题,本人真诚地希望通过电子邮件先交流,不要简单地下 结论、扣帽子。希望举报人不要利用网络误导读者。   谢谢!   王振波   2010年3月2日 (XYS20100303)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