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五行志》是什么?——兼与方舟子先生商榷   作者:dfs   1、《五行志》之始   《五行志》是我国史籍中的一种体例,最早的《五行志》出现在《汉书》中, 是对《史记》“八书”体例的拓展中的一个方面,为班固首创,并在后世史书编 纂中得以延续。   2、《五行志》的历史背景   从汉武帝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 阳,为儒者宗”,阴阳五行成为官方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董仲舒的《春秋繁 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文章篇目是论述阴阳五行的。董仲舒所鼓吹的其实就是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各种自然灾害是天的行为,各种政治事件是人的 行为,这两种行为之间有每种因果关系。有的时候人的行为是因,导致某种天的 行为——灾害;有的时候天的某种行为是因,预示着某种政治事件。这就是“天 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本意。在这股妖风邪气的鼓吹下,汉代各类预言书大 行其道(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要是放在汉朝肯定也只是小菜一碟了),各种童谣、 图谶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手段。到了东汉,因为光武帝起于图谶,以致登 上皇位后“宣布图谶于天下”,更使图谶有了居于儒家经典之上的崇高地位。   班固创作《五行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秉 承了这一传统在后汉书中专门做了《五行志》。   3、《五行志》的体例和内容   《汉书 五行志》将“灾异”分为六类,即木不曲直、金不从革、水不润下、 火不炎上、稼穑不成、皇之不极。在每一个门类之下,又定义着相关的灾异。大 致关系如下:   木不曲直:貌不恭,淫雨,服妖,鸡祸,青眚,屋自坏;   金不从革:言不从,讹言,旱,谣,狼食人;   火不炎上:视不明,灾火,草妖,羽虫孽,羊祸;   水不润下:听不聪,大水,水变色,大寒,雹,冬雷,山鸣,鱼孽,蝗;   稼穑不成:思不容,地震,山崩,地陷,大风拔树,螟,牛疫;   皇之不极:射妖,龙蛇孽,马祸,人疴,人化,死复生,疫,投霓。   因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需要,对应的灾害往往需要找到对应的 人行为,所以在五行志中除了记载灾害外还相应的记载了各种与之配对的人的行 为——事应。但是由于五行说本就是个不科学的东西,所以往往灾害与人的行为 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则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例如在《汉书 五行志》 的序文中,班固说到:三十五年五月甲午,宋災。董仲舒以为伯姬如宋五年,宋 恭公卒,伯姬幽居守节三十余年,又有上国家之祸患,积阴生阳,故火生災也。 刘向以为先是宋公听讒而杀太子痤,应火不炎上之罚也。   这种编排体例从汉书开始一直到宋代(除个别没有五行志部分的史书外), 都是将天灾和事应一起记录的。宋代开始就只记灾害了,事应要让人君子自己去 揣摩了。我看到像是史官为了减少工作量的一个取巧的手段,毕竟要编出天灾和 事应之间不太牵强的关系是要费很多心力的。   4、《五行志》的记载是否全面   方舟子先生在大作《张衡的地动仪管用吗?》一文的结尾提出“史书漏载了 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引起轰 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   在这里我觉得我和方先生对《五行志》的理解有两点分歧。   其一,《五行志》对灾害的记录是“挂一漏万”还是“挂万漏一”?方先生 的理解应是挂万漏一。可是就在方先生引述的张衡制地动仪到他死去那段时间之 后,《后汉书 五行志》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 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这就是说从前一年九月到这一年四月,发生了一百多次地震,但是在五行志的上 一年记录中却没有关于九月开始的任何一次地震属于“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 这个时间段的,而真正属于这一时间段的地震记录只有一次——“建康元年正月, 凉州部郡六,地震。”所以说某一次地震在五行志中没有记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他是“挂一漏万”的,而不是“挂万漏一”的。   其二,是“漏记”还是“不记”。方先生认为,“在京师引起轰动的社会事 件”应该记载在五行志中,漏记的可能性不大,“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 我也同意漏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除了漏记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不 记”。从上面对五行志内容和编写体例的介绍可以知道,五行志内所记的事件是 与灾异相对应的的“事应”,是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一儒家学说做 的注解,显然,张衡地动仪“在京师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不属于这个范畴。因 此这件事没有出现在五行志中也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将此事件记在五行志中反倒 是不正常了。同时,五行志中没有记载并不是说后汉书中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记 载,作者还是将这件事记载在了《张衡传》中。这样的编排是符合这一部纪传体 断代史的编写体例的。   综上所诉,我认为,方先生的大作在结尾处没有必要将这最后一段文字放在 那里,前文对冯氏地动仪的批驳已经达到效果了,最后这段转向张衡地动仪的说 服力并不强,而且对张衡地动仪在历史上的价值评价也不应站在现代人的认识水 平上来进行。 (XYS20101211)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