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漫谈“大科学工程”   作者:地方夜谭   “大科学工程”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不过按照笔者前一篇文章的解 释,这里的“工程”应该正名为“项目”。当年二战时期发展原子弹的曼哈顿项 目(Manhattan Project)被翻译成曼哈顿工程,大概是“大科学工程”这个词 的滥觞。   占主流地位的大科学项目,是设计和制造大型的科学实验装置,这类项目都 是工程项目(Engineering project),所以全称应该是大科学工程项目或者大 科学装置项目。有趣的是,还有些项目在中国也号称大科学工程,却与工程无关。 许多大型科学实验装置都与核研究有关,所以科学院里干脆把两者放在一起,由 一个“大科学工程与核科学处”管理。当然,也还有一些大科学工程项目是与核 科学无关的,例如我国的巡天天文望远镜(LAMOST)项目,美国的极光干涉仪引 力波观测台项目(LIGO),等等。   中国最成功的大科学工程,应该是军民两用的航天工程,我们这里按下不表。 不妨在科学院里找几个本世纪头十年中的有趣的“大科学工程”来聊聊。   毫无工程的影子的大科学工程是:《中国参与了1%的人类基因组项目 (Human Genome Project)》。这大概是科学界人海战术的一个例子。这类“工 程”最适合咱们中国人来干,轰轰烈烈,风光无限。遗憾的是,即便是这样热热 闹闹一场,你去查查维基百科(英文版)下的这个条目,除了看到在参加国里列 入了中国(有幸排在巴基斯坦前面)之外,所有有关项目的发起、研究目标、设 计和组织等等内容,洋洋数页,找不到一个字与中国有关。这真是让人忿忿不平, 要知道咱中国靠着参加这项工程,还出过院士呢,居然外国人不知道?!   马马虎虎开头,结局却还真不错的大科学工程,是《巡天天文望远镜》项目。 在工程的预制研究阶段没有解决光纤定位等重大技术难题就急急上马,搞得工期 一再拖延。不过,它最终还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些难题,使得这个项目真正具有 了创新意义,建成后成为世界上同类装置中规模最大、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引来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这个项目给我们的教训是,研究性项目,创新性往往与难度成正比,预制研 究阶段最为重要,不能忽悠,欲速则不达。尽管有过这些曲折,这个项目应该算 是科学院的最成功项目之一。   远离最初设计目标的大科学工程,应该是兰州的《冷却储存环》装置。打一 个有趣的比喻,就如同当初声称要做一盘清蒸鲈鱼,到最后却端出一碗水煮鲤鱼。 这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一度步履艰难,通过不断修正目标,改进工艺,最后发展 出独特的研究方向。在世界上同类装置中,能够在某些领域一枝独秀,也不容易。 最后成了一项花钱不多,却很有创意的奇特的项目。   研究性项目,本身就有它的不确定性,失之东隅,何妨收之桑榆。当然,要 是个个项目都这么来做,可就有些悬乎。   外表光鲜,花钱最多的大科学工程,应该是《上海光源》。这应该是一个十 分有用的多学科研究平台,许多国家都已拥有或者在建造,包括中东小国约旦。 项目本身谈不上什么创新,能不能应用它做出创新性工作,要靠使用它的科学家 们(即“用户”)的本事。可悲的是,当局注重面子,这样一个设计使用寿命30 年的装置,却坚持要按“地标性建筑”来做,大量的经费被用于华而不实的建筑 而不是用户装备上。这个建筑有一个螺旋形的大圆顶,领导们爱称为“鹦鹉螺”, 百姓戏称为“牛屎”。两个名字都很形象,应该算是两个创新。可惜这个花费巨 资试图“建筑创新”的大科学工程,为了整体漂亮,造出来的房子黑洞洞又不透 气,人人埋怨,领导只好找借口向上面要钱在旁边再盖个“综合楼”,率领广大 群众急急忙从牛屎里胜利大搬迁。   这个设施投入运行几年过去了,号称在《科学》和《细胞》上发表了文章, 其实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都不是靠这个设施做的,只是最后用它出几个数据,帮 它沾沾光。把这些沾光的文章都算上,十数亿人民币的投入和几十篇够档次的 SCI论文产出相比,也真是不值。   行笔至此,还是要回来谈谈项目经理。据说一位做了5年上海光源的项目经 理,虽然没做过什么物理研究,今年却被恩师推荐去当物理学科的科学院院士候 选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又要去当能源方面的项目经理。这件事不妨看下去, 如果该经理光荣当选院士,则表明“项目经理当院士”之风,已经从工程院传到 了科学院。要是运气不好没选上,那就更加表明成立“中国项目经理院”、以满 足一部分特定官员需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XYS20110807)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