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罗红对覃慧芳的回复   作者:罗红   覃慧芳女士:   您好!我是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罗红,就是被你指认剽窃了“你的论文” 《印尼华文媒体的历史、现状及前景》一文的第一作者。   当我看到新语丝上你写的《震惊,2002年写的论文居然被天津财经大学文学 院教师剽窃》一文,我不仅震惊、愤怒,更对你的动机与心理状态感到迷惑不解。   震惊、愤怒是因为《印尼华文媒体的历史、现状及前景》是我的原创作品, 是我辛辛苦苦采访印尼《国际日报》社编辑部主编 李卓辉 先生、《世界日报》 主编 黄正雄 先生和《世界日报》编辑 陈英良 先生,并获得他们提供的大量书 籍、报纸等纸质资料,后又从众多田园调查对象中选取了 李勇 先生, 周伶俐 女士访谈完成的。我写作过程中根本不知道你覃慧芳为何人,根本不知道暨南大 学2002年11月初召开的《第一届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 任何信息,更没有看过你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何来剽窃你的论文一说?无端地被 你泼了一身脏水,无端地被你冤枉,无端地被你谩骂我的人格,我更是出离的愤 怒!还有,这不仅涉及到我个人的声誉、第二作者高红樱的声誉,还有我所在的 学校——天津财经大学的声誉。我要为自己,为我的学校搞清事实真相。   令我迷惑不解的是,难道真有如此巧事,果真是我的《印尼华文媒体的历史、 现状及前景》一文和你提交给暨南大学的会议论文完全一样?如果真是这样,我 就百口莫辩,自认倒霉。我必须查找到你提交的论文,这是为我洗刷你所泼脏水 唯一的关键证据。几天的努力终于让我有了收获。感谢当年承办会议方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的负责人,为我找到了《第一届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 讨会》论文集。   可以说,你的确参加了这次会议,你提交给会议的论文题目是《印尼华文媒 体——文化战线上不畏艰难的马前卒》,你也的确对印尼华文媒体的过去、现状 与未来有所论述。虽然你和我讨论的是相同的话题,但是,无论从论文的题目、 结构、行文风格,两篇文章都不相同。更关键的是,我的文章《印尼华文媒体的 历史、现状及前景》中没有一段、甚至没有一句与你的《印尼华文媒体——文化 战线上不畏艰难的马前卒》相同!何来全文剽窃?现将两篇文章粘贴在此,请你 自己认真比对一下。   另外提及,当年承办会议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负责人发来的《第一届印度 尼西亚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研讨会》论文集的电子版我同时发给了方舟子先生留 存。   等候覃慧芳女士的答复。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罗红   2011年7月9日   下面分别是我们发表在《新闻记者》和覃慧芳提交在《第一届印度尼西亚华 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里的文章:   印尼华文媒体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罗红 高红樱   印尼华人,作为印尼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印尼华文媒体,作为印尼华人母语文化的传承者及中华文化与印尼华人联系的纽 带,同时也作为国人了解印尼社会的一个窗口,理应走进我们的视野,并予以足 够的重视。本文将对印尼华文媒体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华文 媒体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命运多舛的印尼华文媒体   印度尼西亚素有“千岛之国”之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超过100个,同 时也是一个以宗教为主的国家,很多宗教在这个国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其 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数量居首。历史上的印尼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15世 纪以来,不断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殖民,其中被荷兰殖民时间长达300多年。 其后日本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后爆发争取民族独立的8月革命,其后成立印度 尼西亚共和国,并于1954年8月脱离荷印联邦。   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里,华族作为众多民族中的一员更是难逃多灾多难的 命运。印尼华人只占印尼总人口的3%~4%,大多数已经加入了印尼国籍,他们奉 公守法,辛勤劳动,善于经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多的贡献。然而一直以 来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很少得到官方认可,相反,却让他们饱受歧视与排斥: 印尼华人被称为“非土著居民”、不准用汉语名字、身份证号码上注有特别的符 号,华人外出办事必须填写特别的文件表格,比当地人交更多的费用等等。用前 总统苏哈托的话来说就是:“利用华裔的经营管理才能为印尼的经济发展服务而 已”。①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政治背景之下,尽管华文报刊在印尼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 史,但是发展道路却十分坎坷与曲折。早在1823年就有西方传教士在巴达维亚 (雅加达)出版了《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在印尼由华人自办的华文报刊也可以 追溯到1908年,即在泗水创刊的《泗滨日报》。随后,其他印尼华文传媒也陆续 出现,如《新报》、《侨声日报》、《工商时报》、《南洋画报》等等,总共有 二十几家报刊在印尼独立前发行。其中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首推《新报》,以 “消息灵通、记载翔实、评论公正”著称。可惜,在日本军队占领印尼之后,大部 分华文传媒被迫停刊。1945年印尼宣布独立后,华文传媒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而且可说是到达了顶峰。在这一阶段,印尼华文报业深受中国政治影响,亦即由 于中国大陆及台湾分地而治的影响,主要分为拥护新中国和亲台湾及标榜中立三 类报刊。②其中以拥护新中国的《新报》及《生活报》影响最大,发行量均高达 5万份。   然而,1965年苏哈托上台后,印尼的华文传媒开始了它的衰落历程。可以说, “苏哈托时代是华人华文遭到歧视最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印尼新闻自由的黑暗 时代”。③1999年10月瓦希德当选印尼总统,这位自称有华人血统的温和派领袖 取消了一些歧视华人的法规。其后的总统也相继解除一些不公正的禁令、改善华 人的生存环境。解禁后的第一份华文媒体《和平日报》于2000年2月创刊,其后 其他华人媒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创办,报纸、杂志、广播及华语电视栏目曾一度 高达二十几家。   印尼华文媒体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与重新洗牌,现在印尼有7家华文报纸,3家电台。报 纸的影响力以《国际日报》为首,其余依次为《印度尼西亚日报》、《世界日 报》、《印度尼西亚商报》、《千岛日报》等。雅加达加科哇拉第一华语广播电 台在广播中独占鳌头。目前,印尼社会还没有专门的华语电视台,只有一个华语 电视栏目,即雅加达美都新闻台从早晨7:00到7:30的《华语新闻》栏目。   《国际日报》是印尼华文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发行量基本上在3.5 万份左右。这份报纸是由美国国际日报集团于2001年4月斥资创办,一直以来都 本着“立足华人社区,为华人服务”的宗旨。在创刊之初,《国际日报》积极和 中国国内媒体合作,每天与《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东南亚版》同 步发行,每周日与福建的《福建侨报》随刊发行。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人力财力, 还彰显了其整合优势:全面、权威。现在《国际日报》还在积极筹划与新加坡 《联合早报》合作。此外,《国际日报》除了坚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 向世界”方针以外,还大量报道印尼当地新闻,并发表评论分析印尼的政治经济 状况,让华人不仅了解到全面、权威的中国新闻及国际新闻,还让印尼华人了解 本地重大时政、经济等新闻。《国际日报》“借力打力”的策略除了表现在报纸 内容上,还体现在它的发行上———借助印尼第二大主流传媒集团《爪哇邮报》 发达的发行网络,使《国际日报》能顺利地在首都雅加达、泗水、坤甸、棉兰四 地同步印刷发行。   《印度尼西亚日报》创刊于1966年12月,因为当时有很多华人不懂印尼文字, 印尼当局为了向他们宣扬政府的政策、法规,以达到引导华人同化于当地民族的 长远目标,决定由政府出面办一份华文报纸,即《印度尼西亚日报》。这份报纸 由印尼军方情报部门直接管辖,采编人员都是来自国家情报部门,其内容华文与 印尼文各占一半版面,办报方针、新闻取材都由政府规定。《印度尼西亚日报》 是华文被禁期间唯一的一份华文报纸,使华文在印尼不至于完全断了“香火”, 在继承华文、传播华文文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近几年,随着其他华文媒体纷纷 创刊,《印度尼西亚日报》失去了垄断地位,但它在华人社会还是很有影响力, 为了增强竞争力,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日报》去除印尼文部分,增加有关中国的 新闻,扩大信息量,改变排版风格,并开辟电子版以吸引读者。目前《印度尼西 亚日报》的发行量为1万多份。   另外两家较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是《世界日报》与《印度尼西亚商报》。 《世界日报》由台湾联合报系于2001年在雅加达创办。由于   联合报系在其他国家有创办华文媒体的丰富经验,所以印尼《世界日报》在 新闻专业人才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且凭借联合报系丰富的环球资讯,使其新闻版 面颇具特色。目前其发行量在1.5万份左右。《印度尼西亚商报》以提供财经、 工商新闻为主,于2000年4月创刊,隶属于印尼最有权威性的印尼文商业报刊 《印度尼西亚商报》(Bisnis Indonesia)报业集团。《印度尼西亚商报》的办 报方针是“加强全民团结、促进经济繁荣”,现在的发行量在1万份左右。其创 刊人苏甘达尼博士(Sukamdani Sahid Gitosardjono)是目前最受全印尼华裔企 业家尊敬的原住民之一,也是促成印尼与中国恢复邦交的幕后功臣。   以上这4家报纸均在首都雅加达出版,在印尼主要华人聚居地如棉兰、泗水、 坤甸、三宝垄等地也有发行。地方性华文报纸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千岛日报》 等。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还有两家华文广播电台,其中加科哇拉第一华语广播在华 人中影响力很大。这家电台主要以播放中文流行歌曲为主,在早晨和晚间的某些 时段不定期地播放华语新闻,但是其播音员的发音实在不敢恭维,还经常出现语 法错误和错别字。   华文媒体的内容特色   在印尼,很多华人都订两种语言的报纸,一种是印尼文,一种是华文。在调 查中,很多的印尼华人这样告诉笔者,他们每天都翻阅华文报纸,因为从华文报 纸上不仅可以更真实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可以目睹中国这二十几年来的飞 速变化和发展。   打开印尼任何一家华文报纸,头版总会有来自中国的消息。今年3月,全国 “两会”相继在京召开,印尼华文媒体都作了重点、持续的报道。其中《世界日 报》还特派记者进行现场报道,配发社论、刊登大会花絮等,把“两会”新闻编 排得有声有色。最近台湾国民党高层前往大陆的“破冰之旅”,也被大量连续地 报道。今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尼的新闻成了当地华文媒体的重头 戏。《国际日报》在胡锦涛与苏希洛会谈的当天,特别出版了一期号外,及时让 华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国和印尼元首会谈的非凡成果。   随着中国和印尼双边贸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印尼华侨在华投资或进行贸 易,只有很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详细情况,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投资。所以翻 开印尼华文报纸,除了重要的时政要闻以外,还专门设置中国财经新闻板块,不 管是宏观调控,还是微观经济的发展,经济、金融、房地产、股市、旅游等方面 信息都有相关报道,全方位地报道中国的现状,也满足了读者的多样需求,印尼 华人急切需要华文媒体,除了能够了解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和动态外,另一个重 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华文媒体,重续几欲断裂的文化传统。   为此,印尼华文媒体除了报道中国的动态新闻以外,都开设了副刊。为了丰 富版面内容,扩大读者视野,一些报纸在周末还特别开设“周日特刊”。从内容 上来看,副刊文艺性比较强,涵盖了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揭示当代人的生活、 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学,以及传统习俗等。从形式上看,既有语言精美的 散文,也有富有哲理性的小品文;既有意义深远的诗歌,也有充满韵味的书法作 品;还有长篇小说连载。很多印尼华人读者认为,通过阅读华文媒体,不仅能够 提高和促进自己的汉语水平。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说,还有一种文化补偿心理,特 别希望通过华文媒体寻找思想和文化上的根。   华文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印尼华文媒体近几年尽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到目前 为止,印尼华文媒体除了《国际日报》外,其余的都处在入不敷出、亏损经营的 状态。在印尼华文媒体从业人员内部也流行“三少”的说法,即“读者少、办报 专业人才少、广告收入少”。究其原因,这与它们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首先,在政策环境方面的限制。尽管现在印尼政府已经放宽并改善了对华人 政策,但是由来已久的偏见与歧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都让印尼华文媒体难 以履行作为大众传媒的社会职能。在很多政治、社会及经济敏感问题的报道上, 经常需要“绕道而行”。在舆论监督方面,也是隔靴搔痒,很难进行直接监督。 结果就是独家的、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真正能够出彩的报道不多,难以引起主流 社会的关注与认同。   其次,受众构成方面的失衡。由于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当政期间对中国文化进 行封闭,强制同化印尼华裔,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把整整两代华人与母语文化隔 绝了。由于这两代人受的是印尼文的教育,所以他们中很少有人会说汉语,更谈 不上会认汉字。这些都导致了印尼华文媒体现在面临受众群严重断裂的问题,其 读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人,青壮年读者很少接触华文媒体。   再次,经济发展困境影响发行与广告收入。近年来,印尼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出现停滞倒退。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华文媒体广告收入普遍不高。现在除 了《印度尼西亚商报》以外,刊登的广告很大一部分都是红白喜事分类广告,商 业性广告很少。广告收入不多,在财力上也限制了媒体的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 是没有能力派出一线记者采访,现场报道的具有冲击力的新闻寥寥无几,主要的 新闻来源是国内外的通讯社,或者是整合、改编网上资源,因此各家报纸的内容 严重雷同。   最后,媒体从业人员方面的制肘。由于印尼华文教育中断了三十多年,华文 媒体缺乏水平优秀的编辑、记者和校对人员。现存这些华文媒体中,除了《世界 日报》可以从台湾“空降”有办报经验、汉语水平比较高的专业人才外,其余的 从业人员构成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当地早期受过华文教育的人;一部分是 “侨生”,他们曾经留学中国大陆或者台湾,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另一部分就是 具有一定华文根基、对华文感兴趣的年轻人,主要是印尼一些大学中文系毕业生。 前两类采编人员年纪普遍偏大,中文脱离生活、偏于古典化,比如称司机为“车 夫”、当地人为“土著”、佣人为“仆人”或“下人”等等。而年轻一代华文却 亟待提高,并缺乏新闻专业方面的知识。这些都限制了华文报纸的质量,影响了 读者对华文媒体的热情,最终影响媒体的发行量或收听、收看率。   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华文媒体的发展正经历着重重困难的考验,是坐以待毙还是制订策略积极应 对,成为华文媒体能否在印尼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为此,现存几家华文媒 体积极谋划应对之策。   一、争取国民待遇,避免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一些华文媒体主动同主流媒体 建立联系,同主流社会产生互动。例如《国际日报》同印尼第二大传媒集团《爪 哇邮报》合作,不仅共享新闻资源,还可以利用《爪哇邮报》四通八达的发行网 络扩大发行。《世界日报》通过多方努力,成为华文媒体中唯一一个获得总统府 采访权的媒体,此外,还经常访谈印尼的政要与专家,并邀请他们不定期写稿评 述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华文媒体与主流社会积极接触的姿态,无 疑会让印尼政府在对待华文媒体的策略上有所改变。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华文 媒体的发展,它所发出的声音已经逐渐引起了主流社会的注意。正如《世界日报》 一位编辑所说:“以前政府对华文媒体的声音不闻也不看,现在已经是一只耳朵 听、一只眼睛看了”。④   二、培养自己的受众群,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及阅读能力。为此,华文媒体 纷纷开设栏目,如《世界日报》开办了“教与学”版、《千岛日报》开办“汉字 溯源”、“拼音学儿歌”栏目、《印度尼西亚日报》的“学汉语”版、《国际日 报》的“师生园地”、“儒学/教育”版等,都从小处着眼,培养读者对华文的 认知与兴趣。特别是《国际日报》,他们把潜在的受众市场细分化:6~10岁, 11~15岁,16~20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分别开设小栏目,有的放矢地培养读 者。这些媒体还经常刊登读者来稿,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历程,以鼓励读者学 习汉语的积极性及对华文媒体的关注。此外,它们特别注重与当地华人社团形成 良性互动,积极倡导华文教育,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三、瞄准新市场,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印尼华文报纸现在的发行95%通过固 定读者的订购,只有5%是通过报摊零售的。为了扩大零售份额,一些华文报纸积 极同其他媒体合作,寻求发行点和代销处。此外,从今年9月开始,中国游客到 印尼可以采取就地签证,华文媒体开始紧盯旅游市场,通过外来游客扩大发行量, 并扩大它们的影响力。   四、培养年轻一代采编人员。一些华文媒体与印尼各大学的中文系积极合作, 为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另外,还积极从中国大陆、台湾及新 加坡引进人才,在人力资源上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华文年鉴社社长夏春平曾用“步履维艰、生生不息”来概括海外华文媒 体的发展现状,这同样可以概括印尼华文媒体的现状和未来。“一种语文报刊的 前途不仅取决于报刊所传承的文化能否与时俱进,而且还取决于这种文化背后的 经济实力。”譽訛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中国和印尼双边贸易往 来的日益紧密,也将为印尼华文报业蓬勃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并将逐步进入发展 的黄金时代。   (作者系天津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现在印尼参加天津财大与雅加达美好汉 语学院合作办学项目,本论文受到天津财经大学预研性课题资助)   注释:   ①《印尼华人忆万隆:“娘家”“婆家”早该结伴》,印尼《国际日报》 2005年4月25日号外   ②李卓辉:《印华先驱人物光辉岁月———印尼华人报刊和独立先贤史话》 第367页,印尼联通书局出版2003年版   ③黄嘉丽:《印度尼西亚传媒对华人华文的歧视》,香港《中国传媒报告》 2004年第4期   ④笔者在印尼华人社会中对华人读者及华文媒体从业人员的访谈   ⑤南文英:《华人报刊论》,香港《镜报》月刊2002年第6期附   注:印尼华文媒体《国际日报》主编李卓辉先生、《世界日报》主编黄政雄 先生及编辑陈英良先生在论文写作中为笔者提供了大量资料,在此表示感谢。此 外还感谢华侨友人李勇先生、周伶俐女士提供的大量帮助。   印尼华文媒体——文化战线上不畏艰难的马前卒   覃慧芳   本文将根据印尼华文媒体在各个历史阶段下的发展及社会作用,针对当前存 在的客观矛盾谈谈未来华文媒体的发展走向。   一、印尼华文媒体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发展状况及其时代意义   1.印尼华文媒体发展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的历史时代分划为:早期,中期, 近期。早期是在荷兰殖民时期和日据时期,中期是从印尼以共和国形式独立第一 任总统执政期的旧秩序时期到苏哈托总统执政期的新秩序时期,近期就是从1998 年第四任总统瓦希得宣布解除禁止华文的《37号条规》至今的现代民族改革时代。   2.印尼华文媒体在早期和中期的发展情况及对当时华文发展和教育起到的 作用。   (1)早期华文媒体的起源及创办初期的情况。   中华民族与印尼民族有着长期友好来往的历史,印尼早在中国宋朝时候就有 在公文中使用华文的记录。1900年 雅加达成立“中华会馆”,其下属机构创办 了华文学校,紧接着华文报纸相继出版,当时还是荷兰殖民的时代。1910年,最 早诞生的代表华文媒体出现在印尼的是由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追随者朱茂山先生 创办的《新报》,《新报》的诞生标志了华文媒体作为代表华人利益,发展华文 和华文教育的一个园地,正式在印尼生根发芽。《新报》一诞生即深受当时华侨 的欢迎,报纸直接提供给了读者创作的园地,鼓励并刺激了人们创作的兴趣,所 以在那个时代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当时的华文发展除了文学创作外, 还有大量的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翻译小说。有代表性的象《水浒传》, 《木兰花》,《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通过翻译成马来文,在那个时代被介绍 到印尼来。还有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作为连载小说最早就出 现在《新报》的创刊号上,这些根据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小说对当时华文的发展 起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且影响至今。据资料统计,当时侨生作家和翻译家就有 806人,作品有剧本,诗歌,翻译作品,长短篇小说等形式各异的文学作品,共 计3005部。(根据法国女学者葛罗亭、沙尔梦对印尼马来由文学作过的统计)   《新报》出版后《天生日报》紧接着发行。从荷兰殖民末期到日据时期,印 尼各地还陆续涌现了如《生活报》、《生活周报》、《南洋画报》、《印尼文学 习》月刊、《觉醒周刊》、泗水的《大公商报》、《星火月刊》、坤甸的《黎明 报》、锡江的《匡庐日报》、《每日电讯》、棉兰的《民主日报》、《苏门答腊 民报》、《华侨日报》、井里汶的《星期新闻》等报刊,总共十三家报刊在印尼 独立前发行,(根据邹访今著《六十年代的印尼报刊和华文文学》1999年1月15 日香港《千岛杂志》第三期),这些报纸的创刊发行带动了当时整个华文文学的 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当时热心支持民族运动的印尼文化界人士,其中还有 来自中国一批知名的文人作家,例如:巴人,郑楚耘,王纪元等,他们也加入到 推动印尼文学的运动中来,为推动华文发展,协助和培育华文人才做了大量的工 作。他们以身作则,不遗余力,成为最早期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新秩序以前的华文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其当 时的社会意义。   有人认为由于印尼的排华政策,印尼的华文一直都不是很好,其实早在印尼 第二任总统苏哈托上台前的旧秩序时期,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华 文世界发展就已极为繁荣。那个时候印尼的华文教育相当的自由,全国各地都设 立有华文学校,文坛十分活跃,华文媒体更是空前的发展。   印尼独立后,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各大报刊都附有文学 园地和创作园地。如《新报》的《新绿》、《椰岛》,《生活报》的《印华文 艺》,泗水《大公商报》的《萌芽》,棉兰《民主日报》和《苏门答腊民报》的 《印华文学》,《印尼语文学习》月刊和翡翠文化基金会的《文学丛书》。这些 文学园地为写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空间,鼓励他们的创作热情,并为许多优秀 的写作人出版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其中出版书籍最多的是雅加达翡翠基 金会,一共出版了95本书,和20期的《印度尼西亚学习》月刊。当时的华文媒体 除了提供写作人的创作园地外,还在扶持下一代华文教育工作上不遗余力。从流 传下来的《学生作文比赛入选集》、《翡翠青年文学专集》等一些专为年轻的华 文爱好者创设的书籍可以看得出,当时的华文媒体为培养青年一代文学作家作出 了极大的贡献。   (3)招致残酷封锁32年之久的新秩序时期下的华文媒体状况   自1965年,前总统苏哈托下令对中国文化进行封闭,对印尼的华裔实行强制 同化政策,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第37号条规”,从此印尼华裔开始了长达数十 年的遭受精神禁锢和不公平的种族歧视的“白色恐怖时期”,过着心惊胆战、小 心翼翼的生活。政府对华族采取强制式的同化政策,完全禁止华文在印尼的出现, 甚至强制关闭学校,封闭报馆和出版社,禁止华文书刊公开流通和贩卖,就是在 机场海关入境时发现华文书刊都要没收。   这段时期有关华族的一切活动全部被禁止。   但若说那个时期华文媒体完全销声匿迹,倒也不完全。当这个强制同化政策 出台时,由于当时还有不少华裔不识印尼文,《印度尼西亚日报》作为印尼文的 教学园地,为政府传达政策法令,起到了监视华人社会动态的作用。等这些特定 的原因使其成为唯一幸免于难的华文报纸保留了下来。这是政府以华制华的用心, 而非同情之心才给与保留。但是它毕竟还是代表华文媒体存留了下来,并且作为 华人写作者的最后一块空地给了写作者一丝机会。只是由于限制过多,加上白色 恐怖时期下的人心惶惶,大多数写作人把投稿方向转到香港,台湾,新加坡或中 国大陆。曾一度轰轰烈烈的印华文坛从此落入低潮,在这样恶劣的反华排华时期, 有许多热爱华文的侨生或放弃印尼而回祖国或忍痛接受现实留下。留下来的文人 作者要么放弃华文要么被迫转为“地下文学工作者”。他们隐姓埋名,坚持不懈 的默默耕耘,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不但文化造诣愈加深厚,而且数十年风风雨雨 的生活经验更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所以一经时代转变、华文解禁,他 们即刻涌现出来投身到印华文坛中,积极为华文的发展呐喊助威,为荒废多年的 印华文坛再创兴旺作出了切实可贵的贡献。这些人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 我们学习和敬佩,他们是印尼文化界和新闻界楷模。   但还有更多人,他们由于环境的恶劣放弃或疏远了对华文的学习,三十多年 的文化禁闭造成长时间的文化禁锢,以至于今天年轻一代绝大多数口不能言眼不 能看,甚至因为华语和华文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个不相干又没用的外来语言而遗弃 了本民族的文化,这真是一个民族莫大的悲哀啊。   虽然《印度尼西亚日报》作为唯一的华文媒体三十多年不间断地保留了下来, 但它的保留却不是因为同情华裔和为华裔服务,而是成为白色恐怖政府的代言人, 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而且在对印尼的华文和华文教育的实际作用上,几乎 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的帮助。从整体上说,这个时期印尼的华文发展和华文教育可 以说止步不前,甚至因为政府的恶性压制更加倒退。   3.在近期,民主改革时代下的华文媒体发展状况及其在华文和华文教育方 面所作的贡献。   (1)解禁后的华社及华文媒体的发展情况   1998年第四任总统瓦希德上台,推行民主改革,放宽对华文的禁令,印尼的 华人终于在禁锢了长达32年之久的强制性同化政策下解放了出来。一时间,印尼 各大城市的华人社团纷纷成立,以各种形式来庆贺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华人总 算可以在公众场合说自己的家乡话,公开庆贺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此时精神禁锢 太久的华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需要更加迫切。在一群热爱华文受过早期华文教 育的文化人士积极热心的支持下,2000年5月,除了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保留的代 表官方利益的《印度尼西亚日报》之外的第一家由民间创办的华文报纸----《 新生日报》在首都雅加达诞生,标志着隔绝了32年的华文媒体终于死而重生。被 关闭了数十年的代表华人利益的喉舌终于“野火烧不尽春风催又生”。   解禁后的华文社团及华文媒体犹如雨后的春笋,一夜之间纷纷冒出,华社出 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由民间组织创办的《和平日报》,《印 度尼西亚商报》,《国际日报》,《世界日报》等报也在雅加达纷纷创立发行。 紧接着,各大城市的华文报纸也纷纷出版,其中有:泗水的《千岛日报》、《龙 阳日报》、《诚报》,棉兰的《印广日报》、《华商报》,西加里曼丹省的《坤 甸日报》、加上原有的《印度尼西亚日报》共有12家华文报纸在印尼各地出现。 除了报纸各地还出版了定期性的杂志刊物,雅加达的有《印尼与东协》、《印华 之声》、《呼声》、《望远》、《印华文友》,泗水有《群岛杂志》,棉兰有 《南风》。这些华文报刊的出现在印尼引起极大的反响。   这些报纸和杂志风格各异,有纯文学性的刊物如印华作协创办的《印华文 友》,印华文联创办的《印华文苑》,有以时事评论文章为主,具有影响力的有 《印尼与东协》,印华文化基金会出版的《印华之声》,后者表现了印尼华裔对 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反映了解禁后的华人积极参与国家政治,要求溶入主流社 会的愿望。杂志多是以定期发行形式在市场上出现,内容多反映新秩序前与新秩 序时期华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人们纷纷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形式一吐承 受了多年的精神禁锢之苦,谴责苏哈托新秩序时代实行的强制性同化政策让印尼 华族在文化上和人权上遭受的灭顶之灾,使绝大多数华人尤其是深处低层的人遭 受了诸多不该有的打击。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华裔组织如乡亲公会、姓氏宗会, 通常会出一些关于介绍性的特刊,如《潮州工会成立特刊》这些以同乡宗亲聚集 的协会创办的特刊,在凝聚华人族群,承传华族文化传统教育上也发挥了一定的 作用。   当今世界媒体资讯发展迅猛,除了平面资讯,还有多方位的立体传播资讯并 存。当今的印尼华文媒体不仅继承了早年的报业传播,也很快出现了用华文播音 的电台和电视台。除了CAKARWAR 电台这一雅加达唯一用华语播音的电台,万隆 的美声电台还聘用了一批华裔主持人开播了有华语的节目,一家收视率较高的 METRO电视台也增设了用华语播音的新闻栏目—“美都新闻”,这些媒体以其立 体灵活的传播方式,一诞生即受到大众的欢迎。虽然这些声讯视频媒体尚且处在 初步发展阶段,也只是部分时段使用华文播出,但在以印尼文或英文为传播途径 的整个印尼,华文媒体的出现成为一颗醒目的新星,备受全社会的关注,起到燎 原的作用。所有的这些华文媒体,虽然诞生的时间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 完整的有一定规模的媒体系统,对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相 信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练,会最终走向成熟的规划性的轨道。   (2)华文媒体是华人社会的喉舌代表   媒体传播业一向以大众喉舌为己任,华文媒体更是作为华社喉舌与华人社团 积极配合,相互呼应。1998年政府允许华裔保留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撤销了许 多限制华裔的条款,华社顿时一片欢腾,纷纷聚集在一起,自发的组织了各种形 式的团体。有以文艺活动为目地的合唱团,有以文学交流为宗旨的文学社,有以 关心国家社会为责任的讲坛,有许多为团结同乡联络感情的同乡会 ,还有为印 中两国经贸往来创办的商务理事会等等,所有的团体组织呈现出印尼华社的一片 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以雅加达为例,其中有代表性的社团,在文艺方面 的有:海鸥合唱团、亚历山大合唱团、百灵鸟合唱团;在文学方面的有:《印华 文苑》、《印华文友》等杂志,印华作协及其下属的雅加达,万隆等地的“印华 文学爱好者俱乐部”、“祖国文学协会”、“印华文艺协会”,泗水的“印尼东 区文友协会”等文学组织;时事论坛方面以《国际日报》的“印华论坛”为讲台, 其他一些报刊也有类似的时事讲坛,给更多的热心爱国的有识人士积极发表言论 的空间。其他一些非文化性的社团的活动也得到了华文媒体的大力关注和支持。 例如近日刚刚举办的印华工商理事会(ICBC)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接待了多场由中 国各地组织的商业团体,并为其在印尼的宣传牵线搭桥。这些社团举办的活动, 华文媒体皆刊登播报密切配合。而每次社团活动都会邀请当地各媒体参加,华文 媒体都积极跟上,他们与社团密切配合,力求以最快的步伐向整个社会播报。在 这方面华文媒体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同时华文媒体在整个社会 中,为扫除华族与其他民族之间长期遗留下来的误会,增进各民族间的感情,帮 助华族溶于主流社会起到了不可置疑的作用。   (3)华文媒体在华文发展及华文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媒体传播业除了有信息传播职能外,还有文化娱乐职能,甚至有发展文化推 广文化交流的义务。印尼华文媒体在这方面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印尼华文 媒体与生俱来的使命。   各家华文媒体的诞生,带来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文化推动力。各家媒体除了发 挥自身职能外,也都注意在推动文化发展上留一份空间,出一份力。列如:各报 在副刊专栏中大多都有读者创作园地栏目,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发挥的空间,从而 积极的鼓励了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进入文学殿堂。还有些报纸杂志会留出一定空间 作为语文方面的知识讲座,来提高大家的华文知识水平。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有 《呼声》的 “ 汉语教学”,例如它刊登的由中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 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把一些早已废止的或已简化的异形词用对 比形式整理出来,给容易造成书面语使用混乱的现象提供了重要的修改参考。所 有这些华文报纸在为推广和普及华文和华文教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国际日报》与 “印华作协”合作在印尼举办的第一届金 鹰杯“游记征文比赛”,活动有力地鼓励了印尼各地文学爱好者的信心,同时也 带动了年轻一代学习华文的兴趣。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应,起到了相 当的社会效应。   总而言之,印尼华文媒体在华文发展和教育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二、华人社会及华文媒体客观存在的矛盾因素及弊端   1.由于历史缘故,文坛出现青黄不接甚至可能后继无人的现象   许多热爱华文的人虽在白色恐怖时期一直坚持偷偷地写作,从没有真正地放 弃过。从他们的成熟的写作技巧中透出一股老练沉稳的风格。但更多的人由于长 时间的文化隔绝,口不能说,笔不能写。在华裔社会里年轻一代更是把自己的民 族语言视为外来语,听都困难。除了极小部分年轻人在父母的支持下接受一定的 家庭式的华文教育和近年来一些年轻人自费到台湾学习和经商接受了一定的华文 教育之外,绝大多数年轻人根本一窍不通。所以在印尼流行一种说法:能流畅地 说话与并能使用华文的人一定是年龄超过四十岁,这种现象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印 尼目前由于长期的文化禁锢造成了文化真空,让解禁后的文化界出现了青黄不接 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华裔社会里引起了相当的反应,不少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撰 稿,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的后继无人表示忧患,呼吁大家引起重视。   2.还没有建立规范的教学模式   目前全球正兴起一股华语热潮,随着政府对华文禁令的放宽,加上近年来与 中国的关系日益见好,两国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强,中文培训中心或补习班很快在 印尼各大城市蜂拥出现。但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教学标准,教学人员也良莠参差。 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在五六十年代接受过初高级的华文教育,由于历史 缘故,专业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上地域间的用语习惯形成的风格, 印尼的华教比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庞大的市场需要吸引了其他一些国家地区 的华文教师蜂拥而至。这些来自非中国大陆的华文教师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区域性 习惯,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以台湾地区,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等不同语音 教学的模式。加上本国华裔受福建口音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区域性华语风格。 列如,“我走了”他们通常说“我跑了”,因为他们出门习惯开车。“给钱”说 成“还钱”,这些地方性习惯用语很容易造成与其他海外华人的误解。受外来语 的影响,媒体上偶而会出现一些新名词,“杯葛”原来是英文 “boycott”的译 音。有受印尼语影响的如:“你的话很里面,我听不懂”这儿的“里面”是“深 奥”的意思。至于语法上的颠倒就更为常见,如:“我要先走了,”他们通常说 成“我要走先了”。 这种受印尼文法影响的现象也会在报纸上看到。这些都是 受多个语源的影响构成,由于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规范,所以即使在媒体上 都各有自己一套格式。例如,有些报是用繁体字出版,有些报用简体,甚至有报 纸是繁简各占一半,尤其是在网络上下载的文章更明显。若是从中国大陆网络上 下载的就是简体,其他地方网络下载的是繁体,一目了然。这种不规范的操作, 在其他国家都较为少见。有些报纸行文格式是从左至右,有些则从右至左。让读 者读起来十分费神。   3.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是华人心中最大的顾虑   印尼在遭受了97年的金融风暴后,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在印尼人民的 强烈要求下,98年5月代表新秩序的统帅苏哈托总统下台,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 民主改革运动。这时代表下层利益的民主改革派前总统瓦希德上台并一手解除了 禁锢32年之久的 法令,终于结束了华族长达32年之久的精神禁锢, 被压制了几十年的华人终于可以在公开 场合说自己的家乡话,可以公开的 用传 统方式庆贺节日和喜事。并且有了学习和使用华文的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一些有识之士在大商团财团的支持下,开办了华文报刊和以华文教学为目的的培 训中心。但至今以华文为第二语言的印华双语教学学校还没有出现,更没有以华 语为主要教学语的学校。印尼的华裔后代都是以业余补习班的形式接受华文教育。 然而没有人能在学校里按统一标准有规范性的教学,学生只是在一些民间组织的 补习班利用业余时间接受华文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针对这个现象,也有一些有识人士撰文呼吁, 印尼华裔需要华文学校,象马来西亚一样创办印华双语学校,让华裔的后代接受 更系统的华文教育。然而印尼这个国家从1950年建国至今,一直以为政治局势不 够稳定,政治环境对华裔犹为不利。新秩序苏哈托统治时代在对印共大屠杀的 “九卅事件”后推行强制型的同化政策,采用封闭华校,禁止使用华文等残酷手 段打击华教,这些至今仍让华裔心有余悸。加上近年来虽然政府逐渐表示对华族 的友善,逐渐撤消了一些打压歧视华族的法规法令,但并不是完全的取消。这些 特定的客观存在的因素,让许多有心扶持华文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和商团止步不 前。目前建立华校尚处在酿制和观望时期。毕竟没有稳定的政治保障,谈及任何 的发展都徒劳无益的。   4.华文媒体普遍存在的客观矛盾及弊端   自2000年,第一家华文报馆正式开张以来,短短两年时间,首都雅加达便陆 续有六家类似性质的华文报馆成立。由于对市场的调查、了解不足,加上人才奇 缺及一些内部因素,使得印尼华文报的办报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经过一段时间的 自由竞争,根据金融市场优胜劣汰的筛选,最早进入华文媒体的《新生日报》于 今年 6月1日月正式退出了市场,除此之外停刊的还有泗水的《龙阳日报》。目 前还有其他报也在艰难的维持着,这样的情况恐怕还会发生。而有些经营不到两 年的报,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寻求国外有经验的媒体合作,在办报的质量上有 了明显的提高,终于扭亏为盈站住了市场。其中较为优秀的是《国际日报》《世 界日报》。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密切关注华社动态。作为华人社会活动的 窗口得到了大众的认同,从而也稳固了报纸的商业地位。作为历史悠久的资深报 —原印尼第一华文报《印度尼西亚日报》,由于历史的缘故,使当时政府由于统 治需要而没有关闭的唯一的一家华文报,在没有其他华文报诞生前,每天的发行 量是30000份,现由于市场的竞争,加上其办报的方向及内部的原因,发行量降 至10000多份。还有些报纸内部管理经验不足,操作模式不够规范,以至于看起 来质量不错的报纸,发行量却不尽人意。所有报刊存在的问题是:人才缺乏,经 验不足 ,加上历史缘故造成的社会涉及过小的限制,使其还有一段冰雪初溶的 忍耐时期。   5.文坛和媒体中存在的某些内部矛盾   (1)印华文坛中存在的派系之争   由一些文学协会和文学论坛组织形成的印华文坛,把过去的文化人集中在一 起,集思广益,鼓励大家为扶持印尼的华文发展和教育作出贡献,这是很值得鼓 励的事。然而当中存在一些阻碍华文发展的暗流。海外的华人由于政治的观点不 同,通常会各抒己见,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因不同的政见引起反目实在大可不必, 有些甚至公开的划分战线。其实大家都是同一民族,热爱国家热爱华族文化传统 的宗旨都是一样的,又何来敌我之界限?俗语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 只要是以爱国爱民为出发点,见解不同可以互相讨论,才可以不断进步。中国优 秀领导人邓小平就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是爱国爱民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这句话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如今就连大陆与台湾都在呼吁,把政治放一边,以 人民的利益为重,尽快实现三通。而印尼当今形式是以扶持发展华文为首任。不 应放着眼前劫后余生留下的可能的文化断层危机不顾,反倒以个人已见为重。其 实华人社会原本在印尼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因为个人的成见再削弱了它的力 量,甚至搞得沸沸扬扬,实属不智之举。这样的内讧不但不会促进华文的发展, 还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让其他族群认为我们华族不团结,势必会带来一定的负 面影响。   (2)华文媒体中隐藏的某些不良风气   近两年来,雅加达连续开办了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使用华语华文的 媒体,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华文媒介。作为文化战线的前沿,媒体聚集了一批 优秀的文化精英,在华文的推广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自私自利、心胸狭 隘之人混在其中。他们不为大局考虑,只关心自己和身边小圈子的利益。对待年 轻一代,不是以扶持帮助的心态,而是生怕后浪推倒前浪,不惜以压制的手段予 以打击。有些甚至分帮立派,固守自封。   文坛中出现一种投稿需要走关系的不正之风,有些甚至因为不是自己圈内人 而不用。还有些人自身能力不足,怕竞争,又不肯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只怕 后人影响到自身的地位,于是采取低下的手段来压制对方等等。这些现象在社会 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阻碍了华文的发展。   三、谈谈解决其客观矛盾及内部问题所需的条件和基础   1.教育是唯一解决“断层之忧“的途径   目前印华文坛中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甚至大有后继无人之忧。这样的情况 都是历史造成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非数日可成。正所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华文工 作人员坚持不解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华文社会共同的关注和扶持。每一个华人都 是社会的一分子,不仅要鼓励下一代好好学习本国文化,将来为国家建设作出贡 献,还要鼓励他们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不可遗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是个旷日 持久的大工程,不可能靠某个民间组织来完成,要靠全社会。大到国家及民间各 个机构组织,小到家庭对华文的发展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社会各方面的鼓 励支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印中两国文化交流的活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华文 的风气,彻底改变年轻人头脑中那种“学华文无用”的概念。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今天的华文教育事业是在华人世界遭受灭顶之灾 后的一片废墟中开始的,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象。但只要我们有了开始就不怕没有 好的未来,只要我们全体华人团结一致,共同为未来的华文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相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印尼华文教育发展情况将会日益改善。   2.在中国文化界的协助下建立规范的教学模式   由于印尼华文界遭受了数十年的打压,一蹶不振,加上开放后东南亚各国华 文教师的涌入带来本区域的特色,加上原本地方言的习惯,形成了多种语音用法 的差异。而这种多标准的模式混杂在一起,最终有碍华文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我 们在推广华文时要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形成默契,才不至于在教学中引起争执。   虽然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华人都使用华语,但大多都受所在国语言的影响,形 成有地方性的华语风格,但相对华语真正的来源国--中国来说,其标准还是有一 定的差异的。要改变这一现象,不仅要求从事华文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修养,还 要经常地与中国文化教育界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提高自身的文 化水平,规范教学模式来带动整个印尼华文界的规范使用。在这方面若能得到中 国文化教育界的支持将会进展迅速。   虽然近年来时常有受华裔组织邀请、政府机构支持的中国教育团体有组织的 来印尼,对本地华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使其有了改善。但由于时间太短,还只 是杯水车薪。很难做到全面的普及性指导。但对当地的华文教学的规范性还是起 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是这项工作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若要真正快速有效的办法,是否可以考虑引进一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通过 长期不懈的指导和影响,最终在印尼文化界形成较为规范的模式。   3.政治环境的稳定是华文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印尼自97年金融风暴至今,政局一直不是很稳定,短短五年连换了四位总统, 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由于没有稳定的政府环境,也影响了外国人在本地的投 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华文,的确有种如履浮冰之感。所以至今,虽然华 文发展势头高涨,但还没有一家真正的印华双语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印尼华文界 和文化商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途,只是对当前并尚未完全 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信心,所以进行全面普及性的华文教育还处在观望时期。一 个国家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好的稳定的政治环境的前提下,反之,一切所谓的 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4.培养人才,规范操作,放弃成见,紧密团结是发展壮大华文媒体的途径   印尼华文界中能执笔和进行翻译工作的主要工作人员大多都超过50岁,这在 媒界里是个普遍现象。发现人才,锻炼人才,使之成为未来的接班人,是改变这 一现象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我们文化界的前辈以宽阔的胸襟,不遗余力的辅助 年轻一代,让他们尽快成熟,加入到这个文化前沿阵地上来。   每一个媒体成员应该以大局为重,以捍卫国家及人们利益为首任,以弘扬民 族文化为出发点。摒弃个人恩怨,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不同的政见。本着 一颗共同的爱国爱民族之心,互相尊重、团结互助,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起正确形 象,为整个华社作出榜样。对个别自私自利,甚至别有用心的小人行为,我们要 给予警示,尽量地规劝其走上正确的道路,不要偏了轨道,不然任其迫害文化界 的形象,不但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还会严重地阻碍华文的发展。   四、谈谈未来华文媒体的发展方向及对其未来的展望   1.华文媒体作为一个外国语种媒体将拥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并得以稳固的发 展。   印尼华人是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7%的族群,本身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加上 近年与中国在经贸方面联系日益增强更突显了华文的重要性。在以简体字、汉语 拼音、普通话为标志的华语热潮风靡全球的今天,印尼的华语热潮也逐年增加, 不但华族人积极学习,就连其他民族也跟着重视起这门语言来。相信在全社会的 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华语和华文将会迅速发展成为印尼除了英 文以外的第二大外来语言,而且使用得范围会越来越大。在这方面,媒体与华社 的积极配合,不仅为推动华文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华文教 育方面也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未来华文的永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过来,华文教育战线为华文媒体提供了最坚实的后方,其发展也为巩固和发展 华文媒体提供保证,与其可谓是相辅相存。   2.随着华社的不断发展,受过专业训练的新一代生力军逐渐成熟,华语作 为印尼的外来语种将会越来越普及,加上对外的交流机会日益增多,尤其是印中 两国的不断加强的文化交流,印尼华文媒体本身也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逐渐充实 和完善内部体制,尽快缩短与其他各国华文媒体的距离,达到一定水准的规范化。 这些因素促使华文媒体必将走向成熟和规范化。   3.未来的华文媒体必将走向国际化   当华文在印尼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大众的文化水准逐渐提高,华族大众 的文化水准日益成熟,他们对媒体的要求也必然会跟着提高。这就促使了媒体要 不断的创新改革来适应其要求。这样,媒体的质量也跟着相应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上受过系统专业化训练,有一定华文功底的生力军也逐渐成熟,加入到这个传 媒队伍中来,给印尼传统的传媒业注入了新生血液。他们不仅有专业化的知识, 更有一股与现代齐轨的新思维新理念,所以,在21世纪,展望印尼华文媒体的未 来,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有理由相信,它最终必然会走上一条全方位,高素质, 规范化,有竞争力,并与世界齐轨的传媒之路。   初 稿:2002年8月5日   定 稿:2002年8月20日 (XYS20110710)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