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科学原则盖棺韩寒事件   作者:方玄昌   方玄昌按:   韩寒事件进入尾声,到了打扫战场的阶段。可以相信,任何一个观战者,只 要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都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韩寒”欺骗中国民众一十三年, 真实的韩寒,其文字表达能力迄今依然停留在中学差生的水平;韩寒的背后,有 着一个复杂(但并不强大)的代笔团队——或者说是造假团队。方舟子掌舵的倒 韩大军事实上已经大获全胜。   但即使到了这个阶段,依然有参战媒体人和“公知”以“缺乏直接证据”为 由而帮韩寒辩护。倒韩一方(姑且如此称呼)有人判断,他们完全可能是出于利 益或者颜面等原因而揣着明白装糊涂。   与此同时,许多没有参加网络观战、仅仅从报刊上获取片言只语而对事件略 有所知的公众,也会认为不能找到“直接证据”,很难对韩寒是否有代笔下定论。 他们这么认为,多半是因为信息掌握不足,情有可原。本文正是写给这个非观战 群体看的。   本文许久以前便已草就,因近期蛰居山村无法上网,拖延至今才发出。   “方韩大战”乍一开始,许多人认为方舟子是“以科学思维来衡量文学作 品”。实际上,方舟子做文本分析,大多数属于纯粹的逻辑推理,这种逻辑推理 并非科学领域所专有。   这样说,并不表示“科学思维”或者科学领域的一些原则在韩寒事件中就无 用武之地。事实上,正由于科学思维将形式逻辑体系发挥到极致,并以实证手段 将其升华,到了现在,社科及经济学领域也都尝试将研究方法往科学靠拢(刑侦 领域更是全面为科学和技术所渗透)。韩寒事件,倒韩一方经历一系列文本(视 频)分析、证据搜集及矛盾罗列,到了最终的判断阶段,被挺韩一方称为“大棒” 的科学可以登场了。   科学思维的原则之一,是“特殊的主张需要特殊的证据”。   春节之前,当麦田退场、方舟子最初开始对署名韩寒的文章提出代笔质疑之 时,包括本人在内的诸多方舟子的支持者,都为方的这一论点捏一把汗——在一 般情况下,质疑一个知名作者十多年来的主要作品均为代笔,确实是一个特殊的 主张。要拿到证明这个特殊主张的特殊证据,方舟子何其之难!许多观战者最初 站在韩寒一边,实际上也在无意中用上了“特殊主张需要特殊证据”这一科学原 则。   然而且慢!针对一般作者,质疑主要文章均为代笔确实属于“特殊的主张”; 但针对韩寒,情况却有了微妙而巨大的变化:韩寒作为一个罕见的差生,不仅七 科挂红,语文也考不及格,而且作文很差。一个写不好中学作文、连基本文字表 达都成问题的人,却能在极短时间内写出成熟老到的长篇小说,这岂非神话?   也就是说,方舟子及稍后参战的网友,首先根据公开的信息给出了一个论点: “韩寒有代笔”并非特殊的主张;相反,“韩寒没有代笔”才是特殊的主张。   ——作为类比,当年文学界因肖洛霍夫过于年轻且受教育不多,怀疑他没有 能力写出洋洋一百五十万言的《静静的顿河》,这种质疑也不能算是特殊的主张; 与之相比,韩寒身上的疑点显然还要多得多。   随后,一系列事实和矛盾都指向同一方向、夯实了这一判断:   13年来韩寒在镜头前的所有表现出奇地一致:对于赛车和女人话题侃侃而谈, 唯独谈论文学作品时表现木讷——不仅仅对于古今中外名著(许多还是其署名文 章中熟练引用的)一无所知,而且对于自己署名作品本身的内容均一问三不知;   中学里的韩寒,已经可以在其作品中穿越到完整的大学生活,可以完美地表 现一个中年猥琐男的心路;而其父亲韩仁均作为一个在文学圈小有名气的作家, 在韩寒出作品、成名之后,表现如同自废武功,名下再也不出作品;   凡是有监考、无代笔可能的情景下,韩寒的文章一律写得极糟;让韩寒最早 成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安排了韩寒的所谓“复赛”,使其事 实上免于被监考;   韩寒新浪博客设立之初(2006年-2007年),文章全部停留在中学差生水准, 韩寒后来挥刀自宫所有这些文章;2008年以“意见领袖”形象开始发文,写时评 时突然有如梦获五彩神笔。但后期博文中,与韩寒最为熟悉的领域(赛车)有关 的博客文章,依然写得辞不达意错漏百出,而与其经历无关的领域,文字表现却 流畅而成熟;   ……   至此,形势已经逆转,韩寒必须要提供“特殊的证据”,以主张自己“没有 代笔”。对于过去的事情,拿出直接而有力的证据,确实不那么容易;但倒韩方 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台阶:方舟子们断言韩寒有着阅读障碍,对自己的署名文章都 不可能熟悉——这是一个很容易证伪的结论,韩寒只要能够在公开场合下正常讨 论自己的作品即可证明方舟子们判断有误。   在公开场合下谈论自己的作品及文学创作体会,对于韩寒来说可谓最为风光 体面、最简便易行、同时又是最有力的证明自己并回击对方的方式,无论是出于 个人荣誉还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这种方式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这么便当的台阶,韩寒硬是不愿意下。这进一步坐实了网友们的猜测:韩 寒在文学方面岂止是瘸腿,压根就是没有腿;这个台阶他不是不愿意下,而是根 本没有能力走下来。   相反,韩寒(及其造假团队?)却不断拿出糟糕透顶的 “直接证据”来自 证清白,这些破绽百出的“证据”全部变成了倒韩方的分析材料:   出示手稿。然而,一篇反击方舟子的千余字短文,韩寒花费数小时、修改十 余遍写就,文句依然颠三倒四;而一部20多万字的小说,“手稿”却可以文不加 点一挥而就。最终,其手稿集出版,结果却因无数显著的抄写性错误而成为倒韩 一方强有力的证据;   让同学见证其“写稿”过程。然而,当韩寒还在教室里“写”《三重门》给 同学们看时,出版社早已收到其完整的稿件,进一步证实了韩寒是在抄写稿件;   以新文章来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然而,一篇追悼张国荣的文章却因极低级 的错误——时空穿越——而成为致命乌龙,再次证明文章并非来自韩寒真实的回 忆、更可能是来自其造假团队的“创作”——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这个造假团队 复杂但并不强大。   也就是说,不要奢谈“特殊的证据”,即便是像样的普通证据,韩寒也拿不 出来。   如何解决如此众多的矛盾?   许多原先的铁杆韩粉倒戈,都是因为这一系列矛盾无法找到解释的渠道,最 终放弃努力,转向质疑一方。但韩寒自己却找到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否定因果律。   因果律是科学的基础,也是人们讨论一切问题的逻辑基础。2000年华裔科学 家王理军等人所做的超光速实验、2011年的欧洲“超光速中微子实验”都曾经威 胁到这一基础,然而科学家最终证明,两次实验均是操作有误,因果律继续成立。   现在,韩寒开始挑战因果律:他在《就这么漂来漂去》中写下了一段自己不 认同的话(!);面对网易视频采访,既然自己不认同,就否定这段话是自己所 写(!!);现在,有网友提出质疑,则这段话又重新变成自己所写了,但又认 为自己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话(!!!)。   既然每一个结果都可以由毫无关联的原因推出,则上述一切矛盾也就不成为 问题,全都可以用这种独特的逻辑轻松解决。当然,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可怜 的是,这种韩氏逻辑,不仅为普通韩粉所掌握,诸多媒体人和公知群体居然也学 会并熟练运用!   ——然而,整个客观世界,依然遵循着因果律而运行。因果律和“特殊的主 张需要特殊的证据”,将成为韩寒绕不过去的壕沟。   韩寒神话的破灭再次告诉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个人在商业上的成功或 许可以依赖于机遇和天分,但思想的形成并无捷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可 能成为真名士,亦难以成为社评家。古龙曾有联云:“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 为通”,然此等脱略,唯有出自饱读诗书之士——譬如苏轼,若非纵览古今,又 如何能超越经典藐视经典,给出令欧、梅拍案叫绝的“想当然尔”式出典?若不 曾吃透经史子集,则何所凭而雄视百代?   一个半文盲非要充当意见领袖,其结果必然是遭遇方舟子;为某种利益或者 面子问题而在神话倒塌之后依然硬挺,其结果也必然将如同韩寒“手稿集”出版 后的命运。   方舟子们还在寻找韩寒作假的更多硬证据,以及挖掘其背后的作假团队;但 对于这一事件的影响,目前已经可以下初步结论了。   尽管韩寒事件不属于科学领域,迄今也没有哪一个权力部门对此给出明确结 论,但笔者依然把它列为方舟子十二年打假中最成功的案例(并非“之一”), 这不仅仅在于其影响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参与人数之众、获得支持和帮助之多, 更在于这次事件在最大范围内拷问中国知识界是否还有勇气重建原本已经崩塌了 的诚信体系,并且得到了较为肯定的答案——网络民意的变化是一个见证,韩寒 “手稿集”的惨淡销售(与其此前作品相比)则是一个注脚。 (XYS20120419)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