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liruqi.info)(xys2.dropin.org)◇◇ 方韩之争拷问“自由质疑”边界 在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依据事实、合理推断、慎得结论,应该是“自由质疑” 的边界 本报记者 王梦婕 《中国青年报》2012年02月01日 由方舟子指称韩寒作品系“代笔”开始,他与这位80后作家的网络论战愈演 愈烈。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方舟子诉至上海市某人民 法院,目前正在等待法院受理。 从网络升级至法院,方韩之争背后的交锋点一目了然——方舟子的质疑,究 竟是互联网上自由地观点表达,还是披着“自由质疑”外衣的名誉侵权? 29日晚,方舟子本人和韩寒的媒体发言人路金波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 时,对此各执一词。 路金波表示,方舟子在“打假”韩寒的过程中,“故意只选择对论点有利的 事实,以荒谬的逻辑推理,得出了与事实相反的结论”,已经构成“用逻辑造 谣”。 方舟子则告诉记者,他对署名韩寒的文章进行分析、质疑、批评,是一种言 论和学术批评的自由。“我不抱有恶意的动机,经过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即使有错 误,也在合理范围之内,不涉及侵犯名誉权。” “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平台,赋予了公众更宽广的质疑平台,但质疑的方式还 有待规范。”知名网络法律专家、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际红律师向中国青年 报记者表示,“在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依据事实、合理推断、慎得结论,应该 是‘自由质疑’的边界。” 路金波:方舟子“用逻辑造谣” “29日,韩寒委托的律师团队,已经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方舟子就他 的不当言论公开更正、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但在正式拿到法院的《受 理通知书》后,我们才会公布法院和律师的具体信息。”路金波说,“方舟子用 假东西认真地去证明韩寒文章系‘代笔’的过程,是我们起诉他的原因。” 路金波说,韩寒作为公众人物,其文章“代笔”与否可以被质疑,“但应该 根据公开的资料、客观的事实、以正常的推理,得出结论。韩寒之所以选择起诉 方舟子,是因为他的此番‘打假’已经构成了‘用逻辑造谣’。” “方舟子的素材90%不是编造的,但却是有选择性地挑出来,再根据荒谬的 逻辑推理,得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结论。这个过程算不算‘捏造事实’?”路 金波反问。 路金波举例指出,方舟子曾在网上质疑,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命题人李其纲, 因与韩寒之父韩仁均曾是校友、关系熟稔,可能对韩寒“放水”。“有人对此撰 文回应过,文中有上下两段,第一段指出李其纲是78级本科、韩仁均是77级自考; 第二段说另外一个事。但第二天方舟子的文章里,只援引了第二段,依然说李其 纲和韩仁均是同一届的同学,这个小小的例子就能说明,方舟子是在故意不采信 对韩寒有利的证据。” 路金波还表示,方舟子“打假”韩寒的逻辑也很荒谬,因果关系经不起推敲, 却迎合了网络上猎奇、叛逆公众的心理。 “要打假,需要深入调查取证、甄别事实,哪有一个打假者坐在家里,仅靠 网上搜索,看谁不顺眼,就找点能支持他论点的论据,得出一个不符合事实的结 论的?这不是科学的打假逻辑。”他表示,方舟子作为一个在微博上有180余万 粉丝的自媒体,如果长期这样“打假”而得不到管理,恐怕只会助长网络谣言漫 天飞。 “指称一个写作者的文章不是他写的,是在断送一个作家的生路。”路金波 在博客上表示,为起诉方舟子损害名誉,韩寒自行整理了1997~2000年间的手稿、 通信、素材本等资料,合计约1000页,将一并送交司法鉴定。“韩寒认为,这些 资料足以证明包括《求医》、《书店》、《杯中窥人》、《三重门》等均为自己 独立创作。”路金波说。对官司的前景,他也表示乐观。 方舟子:用考据学的方法证明韩寒有人“代笔” 方舟子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打假”期间有十余次被起 诉的经历,对被韩寒起诉并不在乎。“侵害名誉权应该是恶意的,明知不是事实 却去捏造。我跟韩寒并不认识,不抱着恶意的动机,韩寒不接受我的分析结论, 或者我的结论是错的,也是一种学术研究自由。即使这个过程中有失误,也在合 理的范围之内。” 对此,路金波质疑称,如果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微博上的言论自由则没有意 义。 “我不认为起诉我,能够平息公众对韩寒作品是否有人‘代笔’的质疑。” 方舟子说,他对韩寒文章有人“代笔”的结论,至今依然有信心。 方舟子称,他认定韩寒的几篇早期文章有人“代笔”的依据之一,是文中呈 现出“少年人模仿不来的中年人的阅历和心态”。 “人生的阅历和中年人刻薄的心态,是没法模仿的。比如韩寒的《求医》一 文,写的是九十年代末上海的事,却能从中看到七八十年代的影子。文中提到, 墙上写着标语‘请、你好、谢谢’,这是‘五讲四美’时代的印记,不经过那个 年代,不可能在作品中带上这样的时代背景。” 方舟子说,第二个认定依据,是对参加《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 的情况、写《三重门》时候的情况,韩寒及其家人的说法“前后对不上号”。 “比如,韩寒父亲一直说韩寒的语文成绩很糟糕,韩寒后来却说自己的语文 成绩很好,经常考在85分以上。成绩是可以查的,我查到韩寒退学前的语文成绩 是40多分。韩寒读松江二中时的同学也告诉我,当时的语文考卷很难,印象中考 得好的人里面没有韩寒。”他举例说。 “再比如,对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成名作《杯中窥人》,评委把一 团纸揉碎后扔进一个杯子里,韩寒、韩父和几个评委在后来接受访谈和写书时, 对纸的材质都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杂志影印纸、有人说是茶叶包装外壳纸,有人 说是白纸,有人说是餐巾纸,有人说是一块布,非常蹊跷,让人怀疑这件事究竟 发生过没有?”方舟子说,“联系到《萌芽》杂志当时频临破产,而选中韩寒作 为一等奖获得者则引起轰动,《萌芽》订数猛增、起死回生。这里的利益问题, 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有猫腻儿。” 对于韩寒提供约1000页手稿资料作为证明自己独立创作《求医》等文章的证 据,方舟子则明确表示,不会影响他的判断。 “我不怀疑韩寒有手稿,即使有人代笔,一定也要由韩寒自己誊清一遍再寄 出去。”方舟子告诉记者,相反,他看到韩寒出示的手稿上“非常干净”,“更 加重了我对韩寒‘不是创作而是抄写’的怀疑。” “韩寒说,他早期写长篇小说时手稿基本不改动。但有点文学创作常识的人 都知道,写长篇小说有可能这么写吗?由于前后情节需要比对,引用古典文献时 要查资料,一定会修改,手稿上却那么干净。”方舟子称,这与韩寒现在写博客 “反复修改”的习惯,完全不一样。 针对一些网友“推论欠谨慎”的质疑,方舟子回应称,他用的是考据的方法。 “像康乾学派以来对古文献进行考据,若一本书号称是汉朝某人写的,但分析后 发现用语习惯根本不符合汉朝的用语习惯,可以认定是一本伪书。对韩寒文章的 分析,同样用的是这种学术方法。” 但他同时表示,自己有输掉官司的心理准备。“韩寒是一张名片,如果法院 判他赢,我完全可以理解。”方舟子说。 “自由质疑”的边界在哪里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自微博平台勃兴以来,方舟子已不是第一个因“微博上 的言论涉嫌侵犯他人名誉”,而被推上被告席的人。“这场诉讼将让人们重新厘 清言论自由和诽谤的边界,而不是仅凭大众的自然正义来判断是非曲直。”上海 数码互动娱乐专业委员会首席法律顾问、知识产权律师周宾卿日前撰文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 播研究所刘瑞生副研究员和陈际红律师等受访专家均认为,依据事实、合理推断 应是微博上“自由质疑”的边界,其核心是“掌握证据”,下结论则应慎之又慎。 “正常的舆论监督和批评所依据的应该是事实,用理智解释的态度去判断, 并出于正当的目的去传播。这些自由应该受到法律保护。”陈际红表示,“目前 方舟子很难说有站得住脚的证据来认定韩寒《求医》等早期文章,就是‘代笔’ 之作。只能算一种猜测,那么他在评价此事时,用‘基于上述事实,我有一种怀 疑’等陈述性话语,是比较合适的。” “质疑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但目前公众在微博上发起质疑的方式处在起步阶 段,方法有待规范,态度也有待科学化、严肃化。”刘瑞生表示,“发起质疑需 要拿出证据,交由公众去甄别和判断,而不宜过早下结论。尤其在自己的结论可 能对他人造成很大影响的背景下,应慎之又慎。对任何网上质疑,如果没有确凿 的证据,仅凭自己的逻辑推理,使用言之凿凿的话语、给出结论性意见,大部分 公众无法信服。” 谢耘耕认为,微博平台作为自媒体,既有私人性,也带有公共性,对“吸引 眼球”的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十分惊人。“微博不是日记或小范围聊天, 对一些粉丝上百万的微博名人而言,他的微博传播影响力,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不 低于一家报纸、杂志了。这就需要作为意见领袖的名人网友,在发出质疑声之前, 对言论的真实性负起基本的责任,对可能引发的不利后果,加以研判,平衡‘表 达自由’和‘他人合法权利’之间的关系。” 刘瑞生也认为,目前我国的自媒体发展处于井喷时期,5亿网民释放出的巨 大表达诉求,必然在一段时间内“让‘表达的自由’强过‘对自身的约束’”。 “但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网民自我规范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随着个人的表 达自由与他人权利的不断冲撞、问题不断滋生,人们也会逐渐趋于理性,摸索到 这一平衡点。” “微博等新媒体在迅猛发展时期,相关法规的建设一定是滞后的。如何既保 护名誉权不受侵犯,又不对言论监督的自由造成‘打压’,注定是一个漫长的探 索过程,不宜一蹴而就。”谢耘耕最后表示,“但从长远看,无论是药家鑫父亲 起诉张显,还是韩寒起诉方舟子,都会为未来我国的互联网法治建设,提供经验 和案例。” (XYS20120202)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liruq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