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粗鄙文化消解民族精神降低民族素质须警惕   作者:张建伟   2012-05-25检察日报   冯骥才先生在博客里晒旧作,感叹“文化的粗鄙化”,举了三方面表现:一是 媒体和广告的话语已经不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二是荧屏上的人物已经不再受制 于地心引力,连乾隆皇帝、唐伯虎都挎刀背剑一抬脚就上房了;三是各处旅游景点 胡编乱造历史典故,完全不顾事实真相。这种感叹,的确触及到文化的溃疡,难怪 此文一贴出来,就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文化的粗鄙化”成为许多人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文化粗鄙化的事实的确存在,甚至也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但文化精致 化的例子也有不少。况且,若论文化的粗鄙化,那表现远不止这些,恰当的例子俯 拾即是。本阁下曾看过电视连续剧《隋唐英雄传》,里面的程咬金穿着打扮颇为 古怪,几块削得像梭子一样的木块用绳子穿在一起系在头上,身上披得仿佛野蛮部 落的酋长助理——我想隋唐虽然去今已远,总还不至于穿得像穴居的蛮人,但编导 之大胆夸张达到近乎荒诞的程度,让人搞不清到底是愚蠢无知还是马虎草率。其 他还有不少古装剧,化妆也相当离谱儿,男人的头发两边各垂下弯弯两绺,服装同 样不伦不类,讲起话来满嘴当代语汇,情感表达完全是如今小青年的感觉。新版电 视剧《水浒》之阎婆惜对宋江之真爱、潘金莲持家之贤惠勤俭,都展现了创作者 之浅薄和想当然。甚至一些投资巨大的影片,如《赤壁》之类,曹操爱上小乔,孙 权的妹子孙尚香策马往返曹营如入无人之境,想怎么胡扯就怎么胡扯,完全不把历 史提供的可能真实当回事。这一类烂片之多,已经到了不可胜数的地步,文化的粗 鄙化成为显在的事实。    还有一种粗鄙化,让人都不好意思讲是“文化”的粗鄙化,根本就是反文化, 最多算是“文化人”的粗鄙化。君不见,前有“课堂上一气呵成”《三重门》的 “作家”韩寒以一句“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一句击溃评论家白烨,靠的就是 这位“天才”开口就是脐下三寸的粗鄙功夫,以及拥趸者对于这种粗鄙无头脑欣 赏、动辄蠢血沸腾一拥而上的死忠表现。这种“粉丝文化”本身就是劣质文化的 表现,那些粉丝经常在偶像面前激动万分、尖叫连连,一副中了偶像邪教蛊毒太深 的感觉。如今方舟子杠上这位“文学天才”,暴露其谎言连篇和极有可能存在的 欺世盗名,这位青年意见领袖竟在公开场合以“USB”当众辱骂方舟子。就是这样 一位污言秽语时出其口的家伙,竟被许多“公共知识分子”称赞为“当代鲁迅”、 “青年意见领袖”和“公共之分子”,被说成“善良”和“真实”,在被许多证据 揭露其作假之后还在硬拗。以惊世骇俗的粗野之词辱骂别人。韩寒并非绝无仅有, 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以排比句修辞法连贯而成的国骂,其叫座程度也不遑多让。 斯文堕落一至如此,哪里及得上扫地的?这种“文化人”(韩寒是否文化人,本人深 表怀疑)的粗鄙化,根本就是反文化,却能得到不少人击节称赏,岂不怪哉!    冯骥才先生将文化的粗鄙化归因于满人入关以来三百年的历史,清代国力衰微, 精神萎缩,文化变得粗糙。此后经过“五四”对传统的破坏更加上上个世纪几十 年的文化大破坏,文化成为一个空架子,国门打开,外来文化来袭,残存的文化立刻 化成“文明的碎片”。对于冯先生这种高瞻远瞩,本人不敢置喙,记得最早看到电 影《甲午风云》和《林则徐》时,为那里面谈吐举止文雅、甚至连相互攻击都显 得彬彬有礼的中国人感到新奇、震惊。窃以为文化被掏空,大概是近百年来的事情, 满人嗒嗒的马蹄声是否带来粗浅的“马背文化”以及明代文化是否雍容醇厚、平 和内敛,吾生也晚,又兼后天失调,孤陋寡闻,无从得知。    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我们打开国门延揽四方宾客之时,我们的文化已经粗糙浅 陋,这种文化状态一遇到过度商业化的现代快餐文化,便形成不少文化怪胎,以至 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在这个“愚乐至死”的伟大时代,人们获得一种庸俗、 浅薄的感官娱乐便满足,如芙蓉姐姐、凤姐之走红,都是因为她们满足了人们为逃 避单调工作和乏味生活而对于笑料的需求,她们的丑态和不以为耻的程度为人们 津津乐道,同时也为她们自己赚足了知名度。    文化之粗鄙,是有特定的社会基础的。我们的社会对于利润的追求和过度商 业化激发了粗鄙文化的流行。如今影视作品之胡编乱造,实得之于编导者对于民 众趣味之把脉。大概编导者自己的趣味就不高,自然就揣摩一般民众趣味也不高, 于是为了赚个高票房或收视率,就迎合社会上的恶俗趣味,在历史知识不多的芸芸 众生那里,果然时常赚得盆满钵满,形成不断复制的“成功模式”。这种“成功模 式”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对于这些“成功模式”的不断复制,也会进一步恶 俗社会的文化趣味,使垃圾精神产品喂养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失去辨别文化良莠 的能力。所谓有几流的观众就有几流的编导,反过来也是一样,有几流的编导也就 有几流的观众。    法律人对于文化的粗鄙化,也许会从自身出发,有兴趣思考对于文化,法律能 否发挥力挽狂澜的作用,至少针对粗鄙化的文化有所作为而或不无小补?这个问题 的答案可能令人失望。法律并非万能,对于扭转文化的粗鄙化的作用恐怕颇为有限, 因为粗鄙文化得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基础不是法律能够改变的,法律恐难发挥提 升社会的文化品位的作用。对于文化的粗鄙化,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拓展文化批 评的空间,保障而不是压制各种尖锐、直率的文化批评,政府资助优质文化的发展, 是更为可行而有效的办法。可以想见,一旦社会的鉴赏力得到提升,粗鄙的文化就 会失去市场,劣质文化产品就会逐渐萎缩枯死,精致而优质的文化就会获得滋养并 取得发展空间,冯骥才先生所忧虑的民族素质的下降和文化自尊自信的丧失的危 险才能消除。    如冯骥才先生所言,要扭转文化的粗鄙化,需要认识并承认文化已经陷入粗鄙 化,同时意识到这种粗鄙的文化消解民族精神和降低民族素质的危害性。对此若 麻木不仁,文化的粗鄙化也就有越发不可收拾之可能,对此无论文化人与否,似乎 都有加以警惕的必要。 (XYS20120526)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