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韩寒事件”:作为政治的商业主义   作者:吴红毓然   观察者网站   http://www.guancha.cn/html2/60432/2012/05/30/76495.shtml   “方韩大战”是今年发生在中文互联网世界的最大事件。这场论争的意义并 不仅仅在于对他“代笔与否”的判断,更重要的在于它有可能成为在公共空间讨 论与反思当代中国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又一次契机。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石力 月指出,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去看待韩寒现象的生成。   该学者指出,韩寒与“重返政治”的商业主义有着紧密的关联。韩寒最初是 以“反教育体制”的面目进入人们视野的,这既表现在其高一复读两年后退学并 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以后拒绝高等教育,也表现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于 现行教育体制的批判。而从韩寒日后的13年发展来看,其“反教育体制”这个符 号是拥有多重意义的,它既使得韩寒因为“好文笔”与“差生”之间的强烈反差 而被人们确认为“天才”,也与韩寒后来能够被塑造成“反(政治)体制”的意 见领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两重意义共同构成了韩寒与日俱增的商业价值。 而日后无论是“差生韩寒”还是“公民韩寒”的叙述,也正是建立在从这两重意 义中博弈而胜的巨大快感之上的,由此多少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论战中不少韩寒 的支持者都是从这个层面开始的力挺,而非与方舟子等人或者网友考据派展开基 于文本本身的对质。   其中的吊诡之处在于,为何韩寒最初的名声恰恰是依靠呈现丰富的阅读知识 与拒绝学校教育之间巨大的张力而获得的?而为何在诸多“挺韩派”的眼里,他 被视为对抗这些社会弊病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新时期启蒙精神的代言人? 该学者指出,这些都很难简单地由“反智主义”来解释,韩寒现象与政治经济变 迁之间的复杂关系须要被深究。   该学者引用汪晖的论述,指出理解韩寒现象的重要社会背景及思想基础,即 “80年代末的社会动员批判了传统体制,但它面对的已经不是过去的国家,而是 推动改革的国家,或者正在逐步向市场社会转变中的国家。”“中国新自由主义 的霸权地位是在国家通过经济改革克服自身的合法性危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汪晖,2008)   汪晖指出,“新自由主义”既构成了1990年代初重新开启市场化改革的基本 意识形态,也构成了对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批判的基本意识形态。在 新自由主义的语境中,国家被视为改革过错的唯一承担者,它与市场在1980年代 里复杂而不可分割的缠绕关系到了1990年代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被”逐渐分离, 而正因为这样的分离,人们(尤其是精英群体)对于国家角色的认知由1980年代 的转变退回到了之前拥有绝对支配权力和意识形态垄断的幻象之中。   回到韩寒的成长轨迹来看,韩寒与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暧昧不清而非果断 对立的。他的成名作《三重门》当年的畅销与他“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 等奖头衔是分不开的,而这个头衔之所以如此有分量也与它能带来直接保送名牌 大学的机会是分不开的。即是说,这仍是一个落脚于体制内认可的机会,只是它 通向这个结果的方式是具有创新性的。此外,韩寒早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海量文史 知识既是韩寒作为天才的最佳证据,也是证明教育体制失效的最佳证据。至少从 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韩寒据此所获得的广泛认可与教育体制是存在某种内在同一 性的。   事实上,其代表作《三重门》最初还被出版社退稿,由此至少能够得出“海 量的文史知识并非直接针对市场”的结论,并且从整个畅销书市场来看,海量的 文史知识也未必是其最为看重和奏效的元素。   真正根本性的变化是发生在2002年韩寒与出版人路金波合作之后。路金波对 于韩寒的包装是全方位的,关键点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改变,而在于韩寒创作的对 象及目的悄然发生了改变。韩寒2005年开始的博客生涯,使其经历了从作家到公 共知识分子的蜕变,这种蜕变是逐步发生的,其早期的博客与2008年以后的博客 是有区别的,前者个人化的色彩较重,2008年以后的内容才基本以针砭时弊的时 评为主,而韩寒的社会影响力正是由后者所急剧提升的。   该学者指出,韩寒与1980年代社会运动中知识分子诉求(即便诉求内容有含 混之处)存在着某种精神关联,而这种精神关联折射出1990年代改革实践对于该 诉求的搁置,同时也折射出改革实践对于政治的悬置使得政治本身变得丧失合法 性。在这种情形下,2008年以后的韩寒恰恰扮演了一个“重返政治”的角色,也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尤其是媒体敏锐地捕捉到了韩寒的意义。   无论是韩寒本人还是其各路支持者都秉承了“国家作为过错唯一承担者”的 主体思路,而这一主体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市场化强势推进、历史地混杂 了新自由主义主张的产物,由此,公民韩寒才有了反体制的标签,也由此,这个 反体制的标签才有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韩寒对于“不读书”的宣称,也是在此 阶段出现的,这与其早年的情形发生了明显的断裂,虽然很难说清究竟哪一个才 是真正的韩寒,也很难说清韩寒究竟为什么发生了如此之大的转变,但无可否认 的是,“不读书都能对社会拥有如此深刻的洞见”的逻辑在此阶段成功地延续了 韩寒的“天才”形象,而此形象经由大众媒体的强化与放大多少呈现了一种后现 代的症候,它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弱化了知识界在公共舆论空间的话语,而与媒 介话语互动结盟成就了这个最有力量的意见领袖。这种后现代的症候以其谈论政 治的方式消解政治,这正是商业主义最为隐秘的秘密。   此外,该学者指出,关于韩寒的微博论争,能捕捉到一些公共领域的特征。 这场论战已持续了数月之久,并且仍在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并无不了了之的迹象, 这在迄今的微博历史上并不多见。这固然与微博本身的技术特性相关,但更重要 的原因在于参与者(尤其是质疑方)的孜孜不倦。虽然每个参与者的动机各异、 参与程度不同、态度不同,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他们的孜孜不倦使得对于韩寒 这个当代中国重要的批评者(即使是被建构的)的不同认知能够有足够的机会呈 现和表达,从而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诸多主要议题能够有足够的机会陆续浮出水面。 而很多论据来自于博客、BBS等,在这场论战中,微博与其他传播平台的积极互 动,则构筑了一个多样立体的舆论空间。 (XYS20120602) ◇◇新语丝(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