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史学教授何平先生乃三流学者析论   作者:吕博达   新语丝网2012年11月5日发布了旭纪的《揭露脚踩两只船在两所大学捞取全 工资全岗贴全住房的史学教授何平》一文;新语丝网2013年1月9日又发布了达世 寿的《披露一位十二年未给本科生讲课未履行基本工作职责的大学教师史学教授》 一文。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何平因从2004年起便脚踩两只船在两所大学(四川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捞取全工资全岗贴全住房,再加十几年未给本科生讲课,故在 2007年的专业技术几级岗的评定中,被评为四级岗,俗称四级教授,即工资岗贴 最低的教授。我们想就此话题说下去,即如果他不脚踩两只船,又给本科生讲了 课,那么他能评上几级岗,当上几级教授。目前,大学文科教授教授分四级,刚 好对应了几流学者。所以,话题最后也可以转化为,何平属于几流学者。   一   目前,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统简称文科)学者中共有四位杰出 教授,即道教学家卿希泰、语言文献学家项楚、比较文学理论家曹顺庆、中国近 现代史学家罗志田。杰出教授按校方所说在校内享受院士待遇。杰出教授还不是 教育部评定的一级教授,但再坚持科研几年、申报几年,便很可能转成一级教授。 一级教授自然是一流学者,好像这没有什么异议吧。川大文科还评出了三十来个 二级教授。二级教授一般说来堪为二流学者。自然,其中极个别校级领导除外。 在职在岗的二级教授中,许多人年龄并不太大,经过不懈努力,也有人将来能评 上杰出教授,再转为一级教授,成长为一流学者。川大文科中的教授研究员等, 有一百多人为三级教授或研究员。三级教授一般说来堪为三流学者。在职在岗的 三级教授中,许多人年龄还不大,经过不懈努力,也有人将来能评上二级教授, 成长为二流学者。川大文科中的正高职称获得者中,在职在岗的还有二百来人为 四级教授研究员。四级教授一般说来为四流学者。不过,现代汉语一般不说四流。 三流以下的,一般就说不入流,或流外学者。当然,在职在岗的四级教授中,许 多人年龄小,经过不懈努力,也有人将来能评上三级教授,成长为三流学者,从 而入流。以上就是我们认为的几级教授研究员与几流学者的大致对应关系。我想 这不至于有大谬吧。川大文科中的副教授、讲师、助教等,都很年轻。经过长期 努力,其中多数也会评上教授,也会慢慢入流。   二   四川大学2007年颁布了《四川大学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申报条件》。在2007年 的评定中,基本上能按照文件执行(极个别校领导除外)。许多正处级处长院长 书记、许多学者中的名人,因不够规定的条件,没能评上二级。我无意说那份文 件制定得如何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细致等,而是说有一份文件比照比没有 文件而由极少数人内定好得多。比如当年评“214人才”第一层次,就没有一个 标准和文件,就由极少数当权者凭印象内定。评完后就只说第一层次人才在今后 两年应该达到什么目标,比如冲院士,冲“百篇优博”等。而何平教授恰好公布 了自己的绝大部分学术成果目录(不好说全部,因可能有极少数豆腐块文章他不 好意思列出来)。于是,我们也就可以判断出他如果不脚踩两只船等当时能评上 几级教授。   文科学者有可能企及的第一个突破口是社科成果奖。而所要求的则是,荣获 过国家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社科成果二等奖、省政府一等奖、国家 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十大优秀成果奖。 何平迄今获得的最大的奖项是省政府三等 奖一次。故这条他还差得远。获奖方面还有,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三 等奖。而何平连校级教学成果奖都未获得过(校以上还有省级、部级奖),故根 本不沾边。   文科学者有可能攀上的第二个突破口是发在高级别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而所 要求的则是,在中文权威期刊发表八篇论文及以上,或在SSCI或A&HCI收录的外 文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上述两项合计十篇论文以上。何平当时既没有 一篇中文权威期刊论文,也没有一篇外语重要期刊论文。故一点不沾边。至今也 才有一篇中文权威期刊论文。故还差得太远。   第二个突破口的突破点还有,发表在中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所要求的是, 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80篇以上,或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他人 引用80次以上。何平当时有大概30篇来源期刊论文,或被检索引用约20次。故离 这个突破点也还差得远。现在他也只有40来篇来源期刊论文,或被检索引用约25 次。也还差得远。   文科学者可能冲上的第三个突破口是主持负责社科项目课题。所要求的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或自然科学基金年度一般项目六项及以上。而当时何平只有一 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一般项目。故他离这个突破点也还差得远。现在他也 只有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一般项目(即原来那项)。也差得远。   第四个突破口则是经费。文科学者(排名第一)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科研经费 500万元以上。而当时何平到校的总经费大概只有15万元,故差得太远。现在也 只有25万元,也差得太远。   第五个突破口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排名第一)。何平连校级精品课 程负责人都不是,不挨边。   第六个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得主的指导教师。何平的博士弟子 连全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都未获得过。不沾边。   第七个是,1993年及以前的国批博导。他2003年才增列为校批博导。晚得很。   以下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他不是;长江特聘教授,他不是;国 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他连校级教学名师都不是;宝钢奖特等奖得主,他连三等 奖都未获得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不是;民政部认定 的全国一级学会或国际专业学会会长、副会长,他不是。他2008年才当选中国世 界近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这只是个三级学会。历史类的二级学会是中国世界史 学会;一级学会是中国史学会。国际杂志编委及以上或国内一级杂志主编、或常 务副主编,他不是。“九八五”工程创新平台及人文社科创新基地首席专家,他 不是。各学科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他不是。人文社科重点 基地主任,他不是。   从以上的梳理可知,即便何平没有脚踩两只船、又给本科上上了课,他离二 级教授的标准也还都差得远,2007年时他也只能评三级教授,也就是说,他属于 三流学者。   三   2012年校方又颁布了《四川大学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申报条件》(征求意见 稿)。这份文件对二级教授的标准与2007年文件规定的标准差别很少很小。也就 说它也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这份文件,何平也一项都未达到,而 且差得远。故他仍属于三流学者,五六年后并未能上升跻身二流。2012年的文件 还有一个重要备注:“研究成果必须以四川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而旭继 的文章已指出,从2004年起,何平的绝大多数论文、其他成果都以首都师大教授 的身份发表出版。有小部分署名为两个单位,有小部分署名为四川大学教授,还 有小部分未注明工作单位。所以,在2013年的几级岗评定中,何平只能也只应该 评为四级教授即最低档的教授。即便他的总成果达到了三级教授的标准,那他也 应该到首都师大去评三级教授,而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四川大学评三级教授。当然, 四级教授一般指不入流的或流外的学者。而何平属于三流学者,比一般的四级教 授高点。   四   以上从我们量化管理的角度论证了史学教授何平先生系三流学者。下面我们 再以学术分析论证的方法阐述为什么说何平系三流学者。   第一,其第一学历不行。何平是1978年10月考入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 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的。1978年的高考是全国首次统一考试阅卷(1977级系全 省统一高考阅卷)。他在全国统考中不能考上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等名校,也没 有考上川大电子科大重庆大学山东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而只考上个一般本科院 校(至今不是211大学,更不是985大学),可见其素质、禀赋就是个三流。我们 一贯认为高考时考个好大学要难于研考,研考要难于博考。所以今天985高校进 教师,除了是博士以外,还要求三大学历都得是九八五高校至少是211高校。这 也反映了人们对高考的认同和信任。还有,何平是1949年生的,1966年“文革” 开始时他有17岁。一般来说,按七岁读书算,他“文革”开始时已是高一的学生 了。一个“文革”前的高中生“文革”后参加两次高考(1977年也考了没考上) 才考了个一般大学,还不如许多初中生甚至个别小学生,可见其素质、禀赋就是 个三流,而且是三流中的末尾者。而目前川大历史文化学院的七位二级教授中, 第一学历为九八五高校的有五位(多为川大),为二一一高校的有一位,高中毕 业后未参加高考,直接考入九八五高校读研读博的一位。川大文科其他院系所的 二十几位的二级教授的第一学历情况也大致如此。几乎没有第一学历为一般高校 出身的。这也从多个侧面证明了高考时考入几流学校与自己属几流学者的禀赋的 密切关系(当然不能绝对化)   第二,何平目前的学术成果是在对别人极不公平对自己极为暴利的竞争环境 下取得的。与他一起参加高考一起考研一起毕业留校的同学和教师,同辈和同事, 如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八零级的本科生,八一级、八二级、八三级、八四 级的研究生,84年、85年、86年、87年毕业留校或进校的教师,二十多年来一般 迄今已给本科生授课两千多节(按一年平均100节算),已为本科教学花费了七 千多小时(讲一节课50分钟算一小时,备一节课平均算两小时)(含带本科生实 习耗费的时间。学院的考古学、旅游管理学有较多的本科实习工作,历史学也有 一些。出外带一天实习折算3学时。何平也从来没带过本科生实习)。他们中的 绝大多数后来也攻读了在职博士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攻博期间,本科生的课 也得上,没有多少减免,因无人顶课。而据达世寿的文章,何平二十几年来只给 本科生讲过一百多节课(其中在绵阳师专工作一年时讲过几十节,其间有半年又 在川大进修,没讲课。川大硕士毕业留校后一年多没讲课。出国留学十年多点没 讲过课。回国回川大十五年来只讲过不到100节的本科生课)。如果他也像大多 数留校的同学和教师,同辈和同事一样,也给本科生讲了两千多节课(含带实习 课折合进来的本科教学工作量),那么他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必将大大缩小减少, 我认为至少要少一半。这样连三级教授的标准也达不到。而那些给本科生讲过两 千多节课的他的同学、同辈和同事,均已是教授研究员,相当一部分已是博导, 一部分已是二级教授(历史文化学院现有的七个二级教授中,除了那位直接考研 考博的教授比何平学术上大半辈以外,其他的六个均是何平的同辈。文科其他学 院的其他二级教授也大多如此)。由此再次证明何平只具三流学者的禀赋和资质。   第三,何平以主治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自诩。可他只通英语,没有第二外 语,更无三外。至少没有阅读能力。因为在他发表的几十篇论文,出版的几本书 中,从未征引过其他主要西方语言的论著,比如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 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等。他自己在自我介绍时也不敢说他懂哪些第二第三 外语,程度如何。而那些国家和语言也是西方的正宗和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 何平所搞的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主要是英美加澳(大利亚)新(西兰)五个 英语国家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窃以为,这也是何平的论文极少冲上国内权威期 刊、从未冲上西方的重要外语期刊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证明何平只是个三流学 者。   第四,何平的本科专业是英语,又在英国留学十年多。回国后,也不时出国。 按常情,他在西方国家办的英语文科学术期刊发表十几篇几十篇论文不成什么问 题,在其中的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几篇论文也问题不大。学校也提倡在外国学术期 刊发表外语论文。2004年还颁布了《SSCI或A&HCI收录的外文重要期刊目录》, 其中约一半是英语期刊。并量化为在那些期刊发表一篇相当于在国内权威期刊发 表一篇。可他至今只在一份一般英语期刊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而且还拿不出原件 (即The Perception of Identity in Modern China(《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及 其文化的自我认识》(他自己译的))英国 Social Identity《民族社会研究》 1995年2月) 。而他的历史学院的同事,搞旅游管理的青年教授程励,比他小一 辈,已在西方的英语学术期刊发表了十来篇英语版论文,其中两篇为重要期刊; 他的历史学院的同事,治中国近现代史的王笛教授,与他同辈(同为1978级), 1991年出国,也不时回国探亲和访学。现在任美国德州A&M大学教授。现已在西 方的英语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几篇,其中有好几篇是重要学术期刊。而且他们 每年都给本科生讲了上百节的课(含带本科生实习折合进来的课时)(王笛出国 攻博期间没上课。出国前在川大和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后每年也讲上百节 的本科生课)。两相比照,何平属三流学者的性质特征更加明显。而王笛、程励 的本科第一学历均出自九八五大学(王笛出自川大,程励出自电子科大)。   第五,何平的博士论文,后来在国外出了英语版专著。这被他吹得天花乱坠。 也被个别不懂行的或崇洋媚外的或心理阴暗的当权者作为包庇袒护他的主要理由 之一。但我们认真分析考察一下,便知道这是一本很平平的很一般的博士论文、 英语版专著。即China’s Search for Modernity—Cultural Discours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英文著作),英国Macmillan/Palgrave出版社, 2002年6月 出版(似可译为《中国的现代性探索——20时期晚期的文化论稿》)。首先,何 平出国前、回国后均搞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出国前、回国后他都在世界史教 研室而并不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他的史学硕士论文题为《十七(十)八世纪 西欧社会进步观念》(四川大学,1986).按常理,他出国攻博写博士论文就应 该也写一本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博士论文 。可他不去写,却去写中国。这 分明是投机取巧,利用中英两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民族差异打“学术差”,蒙不懂 汉语的英美学者。其次,何平是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的。20世纪晚期的博士写20 世纪晚期的本国(中国)的事。这哪是什么史学著作。中外一般认为,事情过了 五十年后才成其为历史。比如,朝鲜战争已过去60年了。所以今天(21世纪以来) 才能开展对朝鲜战争的史学研究。各历史学刊或综合性学刊才刊登有关朝鲜战争 的史学论文。复次,该博士论文的主要部分或重要部分并未能改写成若干篇单篇 论文在中国的中文学刊或英美的英语学刊发表。他1995年授位,2002年才出书。 在其间七年中,他也多次把该论文的主要部分或重要部分改写多篇英语或中文单 篇论文(一万多字一篇)向中文学刊和英语学刊投稿。如前所说,他在英语学刊 只发过一篇,且是一般期刊,还拿不出原件。 其他屡投不中的英语单篇论文他 只好作为会议论文挂在网上。而在中文学刊与其博士论文直接有关的单篇论文他 一篇也发不出来。他回国后陆续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都是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 的、世界现代史的。因为在中文学刊和英语学刊编辑部的眼中,他在博士论文基 础上改写出来的单篇论文都是些介绍性的、汇编性的,没有多少研究性、学术性。 再次。他的 博士论文/专著只有12万英语字符(他自己说的,应为单词),开本 为22厘米×14厘米,即比大32开小点比小32开大点,共228页+5页。只相当于十 几万汉字。这在文科、史学博士论文中属于很单薄的分量很轻的。川大文科博士 论文的篇幅一般为二十几万字,多的有三十几万字的,最多的有四十几万字的。 虽然也有十几万字的,但属于少数。 他的博士论文—专著的征引参考文献只有 汉语文献、英语文献。没有其他语言的文献。在汉语文献中也没有中国古籍。他 的古汉语水平也还处在高中阶段。在英美人士看来,他用英语(母语)写作,参 考征引了许多外语(汉语)文献,但无第二第三外语文献。在中国学者看来,他 用外语(英语写作),参考征引了许多外语(英语)文献和母语文献,也无第二 第三外语文献。所以,他的那本博士论文英语专著很一般、很平平。否则,他怎 么发不出单篇论文来呢。 而且,出书十一年后,至今没有中译本。而前面提到 的王笛,1998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后来也出了英语专 著,即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其开本为24 厘米×16厘米,即比大32开大又比16开小的开本,共355页+10页。除了参考征引 了大量的中英文文献外,还有一些日语文献。中文参考文献中有大量的古籍。比 较一下,王著属于一流,何著最多属三流,再清楚不过了。王书很快就有了中译 本,即《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年》(李德 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8万字) 。这显示中国主流学界看好 王笛的专著,看不上何平的专著。两相比照,谁一流、谁三流,便昭然若揭了。   五   以上,我们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史学教授何平先生至今属于三流学者。由于 2004年以来他的大部分成果都归在首都师大,所以他在正在进行的几级岗的评定 中只能评也只应该评最低一级的四级岗或四级教授。至于首都师大给不给他评三 级,我们不去置喙。当然,也不能把一个人看死。因为人有回光返照的时候,大 恒星有超新星爆发的时候,天鹅有绝唱的时候,学者也有大器晚成的时候。已年 方63-64(1949年生)的何平在65岁退休之前若能在中国的权威期刊如《中国社 会科学》、《历史研究》连发几篇论文,若能在英美加的权威期刊《英国历史评 论》(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加拿大历史学刊》(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连发几篇论文,两项合计达到十篇,且署名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下一次 评定中他还是可能跻身二流学者评上二级教授的。而且在中外权威期刊发论文对 于他来说还是相对能够企及的(其他的二级教授的硬杠子他就根本不可能达到了) 。时间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多了。何平先生最后究竟以几级教授的身份从四川大学 退休,他这一生能否跻身二流,我们拭目以待。 (XYS20130305)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