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1.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黄谷扬的最后遗言 旅美基因科学家涉嫌谋杀女上司事件追踪 本刊记者/李宗陶 苏庆先 新民周刊总第168期   黄谷扬准备好了。   这个身高1米70左右,前额相当突出的上海人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开始 敲击键盘。这距他被位于美国硅谷的PPD发现制药公司炒鱿鱼、不再担任他们 的分子生物研究部主任已经8个月了。他是一个暂时“失业”的科学家,同时, 也是一个38岁中国高知妇女的丈夫和一个十几岁女孩的父亲。   2月的福斯特城,正是樱桃、山茶盛开的季节,空气里有花香的味道。他写 道——   亲爱的朋友:   我走了。很抱歉作出这样一个私人的选择。请原谅我并忘了我。   衷心感谢你给我的友谊、帮助和支持。祝你好运。   你们永远的   谷扬·马修·黄,安息了   他将它锁定在信箱里并作了设置,以便自动回复给日后每一个给他发mai l的朋友。3月11日,本刊记者给黄谷扬发了一个“Why you do that(为什么那样做)?”的E-mail,1分钟后,这段话便出现在记者 的邮箱里。   他也许还做了一些我们目前还不清楚的安排。然后,他立即开始行动了。   比萨后面是枪口   2月27日20:30左右,Windmill公园大道800号,塔娅· 霍兹玛雅女士打开家门,多米戈比萨饼店的送货员捧着盒子立在门外。突然,跳 出第三人,一把枪,近距离对准了她的头,然后转向心脏。枪响数声,塔娅倒下, 持枪者走了。两位目击者:送货员和塔娅十多岁的儿子毫发未伤。   20:43,山景警察局接到报警,赶到现场,确认塔娅已经死亡。送货员 说,多米戈比萨饼店当晚接到这个地址的外卖预定电话,他便上门了。目击者同 时提供:凶手是中年男人,长着一张亚洲人的脸。他是步行离开现场的。   21:30,福斯特城警方接到一个中文名叫董培宁的女子的报警,说她的 丈夫刚用手机打电话给她,告诉说他刚刚杀了他的前上司,并打算自杀,她请求 警方帮助寻找丈夫。   22:00,一名散步者在福斯特湾圣马托桥附近的海滨小路上发现了一具 尸体。   22:30,警察赶到现场,发现死者头部中弹,已经死亡,口袋里有一只 手机,不远处有一支38毫米口径的手枪。   本刊记者与美国警方取得联络。山景警察局已经把这起编号为02-190 4的案件定性为“凶杀”;两地警方在随后的几天里,分析了案件的种种迹象, 认定黄谷扬是凶案的最大嫌疑人,但并未最终确认黄谷扬杀害了塔娅随后自杀; 他们拒绝透露更多的情况。   同时,山景警察局负责对外联络的约翰·多伦警官特意致函本刊,其间反复 重申了这样一层意思:警局目前发布信息,是基于它的权力和义务,目的是让人 们了解事情的大致经过,而无意于让人们演绎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种态度是出于对当地治安的考虑,也是针对当地网友“像肥皂剧一样”的 议论。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我们无法不展开、不深究。因为在基因学界,黄谷 扬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却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告别。   描述黄谷扬   “怎么会这样?”震惊,是中科院遗传所北京华大基因研究发展中心的一些 科学家获知这一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华大”是黄谷扬生前义务工作过的地方— —他在国内有一些兼职,这里是目前已知他惟一不拿报酬的。他曾担任该中心南 方中心的副主任。   研发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等人明确表示:杀人与自杀都是应该谴责的行为。 事发后,该中心曾试图与美国联络,向双方家属表示慰问。但发现黄谷扬家中的 电话已无人接听,他的家人已经转至别处,那个联系电话就在杨焕明教授随身携 带的手提包里。当地中文报纸的记者在黄家门前发现了一块“此屋待售”的牌子。   该中心基因组学博士张猛告诉记者,他眼中的黄谷扬是一个个人素养非常高 的人,而且风趣、幽默。他也表示,事实上,除了学科上的交往,“华大”对黄 个人的情况了解得并不多。   本刊记者与黄谷扬有过正面接触,而且印象深刻。那是2001年8月29 日,杭州,“国际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研讨会”的一个临时举行的小型新闻发布 会,被访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艾瑞克·兰德博士, 时间规定1小时。当时,兰德博士身边有一位中国翻译。   有一位记者用英语提问,在表达与专业术语有关的语句时卡了壳。“你就说 中文吧”,这个翻译用极快的语速非常大声地说,并将右臂一挥。那种方式,给 记者的第一感觉是有点粗暴,因而仔细看了他一眼。   这是个中年男子,个子不高甚至偏矮,但很结实。他架一副边框挺大的眼镜, 衣着宽大;头发全向后梳,显得前额更加突出。他给人的整个感觉是有点急,有 点不耐烦。   本次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个人就是黄谷扬。但当时在场的“华大”的一位 博士认为,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了许多年的人,黄谷扬彼时的反应合乎情理。但 可以说明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已经非常美国化了,譬如直截,譬如有激烈倾向。   与黄谷扬共事过的人说,他“富有工作热情、性格开朗”,没有表现出“刻 薄或其他恶意的性格”。他的大学班主任说,他“很积极,有热情,特别愿意发 表自己的看法,言论、讲话比较前卫,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很高”。   何以原谅——如果谋杀成立   当警方保持缄默时,民间的思路正顺着8个月前黄谷扬事业上的那次变故展 开推测——   2001年6月,时任PPD发现制药公司副总裁的霍兹玛雅女士向黄谷扬 传达了公司的决定:终止对黄的聘用。理由是,他“违反了公司的某些规定”。   46岁的霍兹玛亚是俄罗斯人,会弹一手好钢琴,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基因 专家。当时她已离婚,身边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她1989年移民美国,4年 前加入PPD发现制药公司,后升任副总裁。2001年12月,她也离开了公 司,准备自行创业。案发前两周,她曾打电话告诉结交30多年的老朋友、芝加 哥大学的伊戈尔·洛宁森教授说,她已经联系到大笔投资,准备自己开公司,那 将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黄谷扬被解雇2个月之后,他打电话给马萨诸塞大学的导师福尼尔,说P PD不同意他同时为中国的公司工作,但他认为自己并没做错什么。更早之前, 福尼尔曾去硅谷与黄谷扬和霍兹玛娅共进晚餐,在用餐的大部分时间里,两人一 直都在交流双方的移民经历和学术成就,并互表赞赏。福尼尔做梦也没有想到, 几个月后竟会发生如此惨剧。对他来说,聪明过人、精力充沛的黄谷扬走出这一 步,真是不可思议。   加州大学桑塔-巴尔巴拉分校生物信息学教授李明曾与黄谷扬有过一面之缘。 他去年6月初见到黄谷扬时,感觉他非常清高、自负,而且自尊心极强。后来, 得知黄谷扬失业后,李明曾给他发电子邮件,表示愿意帮忙。但黄谷扬从未开口 要求李明的帮助。   此前,黄谷扬在中国工作时,曾向一些同事抱怨过在美国公司的一些不愉快 的事儿。黄谷扬的朋友们也透露说,“黄谷扬最近的情绪不太好”。   今年春节前刚刚出任“华大”南方中心主任的赵国平说,1月底2月初,黄 曾与他、原主任陈竺一起商量回国工作的事,并初步设定了一个时间表:3月底, 开始逐步转向南方中心;年底,彻底转到南方中心工作。春节后,就在案发前两 周,黄还给赵打过电话,说他再去一次美国就回国工作。   一些知情者否定了黄谷扬因华人身份在学术上受压制的猜测:“在美国,华 人专业人士在相关领域受排挤或压制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但黄谷扬不属于这类 情况。”   人们的视线又转向霍兹玛雅和黄谷扬二人相同的研究领域,他们都在以基因 技术研制对付癌症和艾滋病的新药方面造诣颇深,且都雄心勃勃。而霍兹玛雅且 已经筹到一大笔资金,准备自己开公司。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两人研究领域相同, 如果他们不能结成伙伴,那么彼此的竞争将在所难免。有人猜测说,这起血案可 能与学术腐败和产业竞争有关。   《基因之战》的作者石小克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对一个科学家而言,学术 成果就是他的生命,如果学术成果被别人抢先了,他会怎么想?”【方舟子按: 此人暗示霍氏偷了黄的成果,而黄在生前并没有做这种指控,也没有留下遗言说 明其杀人动机。如果学术成果被人以不正当方法抢先,在中国也许无处伸冤,在 美国却有舆论渠道可以申诉,有法律渠道可以讨回公道。根据中国的国情做这种 毫无根据的猜测,只是混淆视听,何来意味深长?】   何以忘却——一个重要贡献者   黄谷扬是从上海走出去的。翻开他的个人履历,每一页都记载着光荣与梦想。 借用一位网友的话,黄谷扬“很牛”。   他1963年3月29日出生,父母都是上海市的机关干部,还有个哥哥。 1981年9月,他在全上海23万名考生中以第11名的骄人成绩考入复旦大 学遗传学系。   当时,复旦遗传学系的上海学生都是高考的佼佼者,他所在的那个班级共有 20个学生,其中19个去了美国。他的夫人董蓓宁是他的同班同学,两人在上 海相爱,后来一同在马萨诸塞大学读书,在华盛顿大学作研究,是一对典型的 “基因情侣”。与多数同学不同的是,擅长理科的黄谷扬也非常喜欢文学和历史。 在读中学时,他就得过上海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优胜奖。   在上海交大读完硕士后,黄谷扬1986年赴美留学。在留学生的圈子中, 他有很高的知名度,热情、坦率,乐于助人,被同学们称作上海人中的“另类”。 80年代末,为参加争取移民权利的活动,他曾休学一年,为此耽误了学业。在 美国求学之余,黄谷扬喜欢读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作品、研究美国宪法,处处表现 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导师福尼尔的指导下,他用6年时间获得了马萨诸塞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 学位。1992年,他从美国东海岸飞到了西北部的西雅图,投到华盛顿大学分 子生物学系主任、国际著名科学家胡德的门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课题组 负责人。胡德是美国基因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因此,黄谷扬算是打入了人类基因 工程研究的核心。在西雅图的中国人很多,与祖国大陆的交流也很频繁。在许多 人的印象中,黄谷扬很爱他的女儿,他们一家的生活幸福美满。   “黄谷扬是中国承担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重要贡献者。”记者 就这一判断句征求北京“华大”有关人士时,得到的回答是“当然”。   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中国科学院与美国的学术交流一度 中断,但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仍与国内保持着联系。黄谷扬认为,留美学生有义 务为陷入低潮的中美学术交流推波助澜。他的这种转变实际上代表了许多留学生 的思想历程。1994年1月,黄谷扬向全体“海外学协”的会员发出电子邮件。 他指出,1993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 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二是收集了大约200篇中国在美留学生的 博士论文,并将其提要编撰成册,出版了第一卷论文集。   1996至1997年,黄谷扬去杜邦公司一个研究组担任基因组长,研究 主题是基因排序。1997年10月28日,黄谷扬应邀在斯坦福大学主讲生物 医药就业情况,当时他担任Pangea systems公司的营销经理。   不久,Pangea systems公司被生物讯息公司“双旋”兼并, 黄谷扬出任新公司的资深科学家和生产经理。1997年,黄谷扬在德拉瓦大学 任教,1998年3月出任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客座教授,为期3年。   1998年3月,黄谷扬在担任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客座教授时,想让中国也 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此,黄谷扬前往北京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洽谈,据说一 开始他口气很大,开口就要3000万元人民币的研究经费,直言不讳的性格中 显露出些许高傲,引起对方的反感,结果双方不欢而散。   但黄谷扬的个性让他决定自己先干起来。不久,他就联系到一些研究人员, 主要是他的朋友和在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时的同学。此外,他还自费购买了基因 排序的核心实验设备,并及时运回中国。后来,北京市政府同意在机场附近的高 科技开发区安置他的设备,他们几人便组织了一批年轻人干了起来。那里是年轻 人的世界,他们为了科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四个月后,黄谷扬邀请美国基因科学家前往北京视察,这些科学家简直不相 信这些中国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基因研究提高到世界水平,并对中心的设 备、科研水平进行了评估,最后同意由中国人承担1%的人类基因测序工作。   1998年,从美国归来的黄谷扬来到复旦大学担任教授,1999年又担 任了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开始率领研究中心进行人类基因 组的测序工作。在黄谷扬任副主任期间,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于1999年 7月20日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发现:经过半年的攻关,中心在人类基因组研 究方面已找到300条全长新基因,这是全世界首次获得这些人类新基因!此项 发现使黄谷扬名扬海外【方舟子按: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最早见于《北京青年报》 上的那则假新闻,记者在这里几乎全盘照抄。从基因组序列中预测出几百条基因, 乃是常规工作,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成果,世界不会因此被震惊,黄更没有因此 名扬海外,实际上当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他倒是因为谋杀案而名扬海外】。此 后,在中国生物权威会议上频频能见到黄谷扬的名字。到2000年,中国提前 2年成功测定了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中国基因组测序能力迅速跻身国际 前沿,黄谷扬功不可没。黄谷扬是“人类基因组的中国卷”的学术论文的操刀者 之一。【方舟子按:当今中国之道德沦丧,从中国报刊对黄谷阳谋杀案的报道就 可以看出来了。我们只见到对杀人者的百般美化,而没有见到对被杀者的起码同 情和对杀人行为的谴责、反思,好像一位学术成就并不突出的科学家反倒因为杀 人而成了科学界英雄人物似的。】 ◇◇新语丝(www.xys.org)(xys1.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