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科技翻译水平 何以日趋下降? 刘华杰 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16日   近些年,中国科技翻译水平日趋下降是普遍现象,决不是个别科技图书翻译质量不 高的问题,这应当引起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这几年我特别关注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物, 也读过许多图书,可以说90%以上存在翻译问题。整体上翻译做得好的丛书几乎找不 到,上海科技教育的“哲人石”丛书算是较好的。   我已经评论过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科学的制造》在翻译上存在诸多常识性错误(曾 写过三篇评论,但只正式刊出一篇,另两篇可从网上找到)。我与该社和译者无冤无 仇,但因翻译错得也太不像话了只好站出来说几句,如把“美国科学促进会”译成“美 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把玻意耳的“气体理论”译成“燃烧理论”,把“体质人类 学”译成“物理人类学”,等等。还有江苏人民出版社译出的“剑桥文丛”,这套书原 书是相当好的,名气很大,但译成现在这样子,实在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原书出版单 位及作者。我翻过几本,译者想删就删,参考文献都没了,把“文摘”译成了“消 化”,把“洛伦兹吸引子”译成了“隆·兰哲引力物”。东北某出版社把约定俗成的原 美国副总统“戈尔”竟然译成了“高瑞”!我虽然认识这家出版社的编辑,但还是要指 出,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可原谅,出于朋友的考虑,在这里指出更有助于当事的朋友不再 犯类似的错误。   这些现象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里我想谈一下导致目前局面的可能的原因。   第一,出版主管部门、出版社领导对科技翻译重视不够,不懂科学,科学文化水平 低劣是导致近些年科技翻译水平日益下降的直接原因。当前不少人对科技翻译存在错误 认识,以为科技翻译总该比文学翻译要容易得多,其实不然。文学作品的翻译要达到较 高的境界,非常困难,但只要外语好,译文基本正确还是可以做到的。但对于科技翻 译,如果译者对内容本身没有很好的理解,就非常容易译错。另外,科技作品充满多学 科专业名词,特别是许多名词表面上与日常用词一样,但在科技作品中有特定含义和标 准译名,译者必须按约定俗成的译名译出,绝对不能想当然地翻译,如“运输”在统计 物理中就必须译成“输运”,“work”就必须译成“功”而不是“工作”,“free path”就必须译成“自由程”而不是“自由道路”。三联书店的“科学与人文丛书”选 材不错,其中的《复杂性》一书翻译却有许多问题,几乎可以说到处是错误,主要原因 是译者基本科学素养不够,外语虽好,但不适合翻译科技图书。   我为什么把上述原因列为第一呢?还以《复杂性》一书翻译为例,即使译者自然科 学水平不高,出版社配备的校对和编辑人员总不该也那样吧?可实际上恰恰如此,这说 明社领导对科技翻译不重视、不懂行。《复杂性》的译本如果送给稍懂点科学的人士审 一下,用半个月时间就可以把绝大部分错误改正过来,可惜堂堂三联没有这样做。不但 如此,此书多次重新印刷,错误照印不误,可见学风之恶劣。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是商务 印书馆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的作品,算是名著,但翻译较差,有不少科技名 词翻译出错,如“逆矩阵”被误译成“相反的模式”,还有漏掉句子不译的现象,当年 读硕士研究生时我曾核对过原文,从此对商务这个老牌子也起了疑心。后来竟发现在 “汉译世界名著”中《人类理解研究》(休谟著,关文运译)一书里,“Arithmetic” (算术)竟然被译成“三角”(p.26),而且长达40年一直不改。我是不是专门喜欢找 “软茄子”捏,其实不然,商务与三联还是软茄子吗?实际上正好相反,上海人民和江 苏人民,也都是响当当的社。   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合格的科技翻译人才早已是稀缺资源。科技翻译稿费一直 很低,不可能吸引译者在这方面努力,年轻译者多数没有接受正规科技翻译的训练。以 为考托福考GRE成绩好就顺理成章能译好科技图书,实大谬也。科技翻译中有一特殊部 分,即计算机类图书的翻译,是相当来钱的。据说某大学的学生一天能译出两万字,收 入相当可观。计算机技术类图书的确相对好译一些,但计算机理论、文化方面的图书就 很难译。我曾帮助某出版社策划过一套计算机文化类丛书,翻译和编校都很差,超出了 我的想像,让我很没面子(好在我只管选材,并不负责翻译)。科技翻译需要有相当的 文化储备,要对科技史比较熟悉,要对所译学科的基础知识很熟悉,要对前沿动态有所 了解。在一定意义上,翻译不只是语言问题,语言不过是个载体,正如哲学与语言关系 甚大,但也可以说哲学思想本身依然不依赖于具体的语言,语言只是工具。如果新型的 出版领导人认识到这一点,也许还有救,重要的是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年轻科技翻 译和编辑队伍。   第三,翻译和编校需要耐心,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现在出现的许多翻译错误不完 全是水平差导致的,应当说翻译中出错是几乎无法完全避免的,只是要把出错压到最 低。翻译中、校对中、编辑过程中多一些耐心和敬业,相当多错误是可以排除的。译 者、校者、编辑多翻翻词典、科技名词对照表等是有好处的,在当前条件下多上因特网 查询或者直接请教,更是有效。   现在有两个有利条件。一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逐步公布了几乎所有学 科的名词英汉对照表,已经出版了许多书,只要下功夫,重要名词都能查到。当然,这 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改进的余地,比如出版光盘版名词对照可能更有效,销路也会很好。 据我估计卖出10万套不成问题,我不知道科学出版社为什么迟迟不做这一笔生意。另一 个有利条件是,现在上因特网都很方便,这对科技翻译是绝大的福音,只要你愿意,几 乎所有翻译上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网络是一部活着的百科全书,学界人物也 都生活在网络世界上,与他们联系、向他们请教是很容易的。当然,前提是你愿意这样 做,愿意下功夫做,如果你颇自信,水平又不高,根本不把本来成问题的事情当作问 题,自然也就不会发现和解决问题。   总之,现在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分析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解决问题要扎扎实 实做。书评类媒体对严重的翻译差错,也要给予暴光。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