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发起人干脆走到台前为好 ——三评“科学时报读书杯”2002年度科普好书评选活动 陶世龙 五柳村网站 “科学时报读书杯”是一次全国性的评奖吗?   从主办者的介绍来看,是以全国性自居的。   “这次评选将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力争‘不落下一本好书,不推荐一本 坏书’,今年向出版社征集候选书的同时,专家们也在进行推荐工作。”(2002 年度科普好书评选活动启动 (据中华读书报12-25 10:19))   “检阅和见证了2002年中国的科普出版。”(据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 科海纵横 科学时报读书杯颁奖会为科普出版留一份记录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 编辑部))   少数媒体报道这次评奖时,也使用了为全国性的用语。但是参加的出版社并 不多。   “此次共有全国近40余家出版社提供了200余本候选书,肯定还有一些 科普书没有参评,”   “此次也一样,由于时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客观原因,肯定有些好书没有进入 我们的视野,”(据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 科海纵横 科学时报读书杯颁奖会 为科普出版留一份记录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编辑部)   主办者注意到“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体的科普书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并且在 科普书的出版中占有很大份额。注意到科学文化出版物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与 传统科普书有很大不同,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体的科普书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所 以要分为科学文化和科学普及两大类来评选。并认为对于我们这一城乡差异大, 受教育水平不同,阅读需要也不同的国度来说,两者均不可偏废,或者说都很重 要。(据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 科海纵横 科学时报读书杯颁奖会为科普出版 留一份记录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编辑部);(2002年度科普好书评选活动启动 (据中华读书报12-25 10:19)及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 科海纵横 科学时报读 书杯颁奖会为科普出版留一份记录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编辑部))说得很对,这 样的认识符合中国实际。譬如那些讲怎样养鸡种菜,风云雷电等自然科学基础知 识的科普书,可能为某些文化人所不屑,但直到现在,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特别 是在社会上各种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不少人成为愚昧的俘虏的情况下,对这些科 普读物绝不可轻视。这次也许评得有,由于没看到这些书,不好妄议。不过,从 获奖的出版社来看:   没有一家工交、农林、医药和国防科学方面的出版社有书入选。   除上海外,没有一家地方科技出版社的书入选。   出过大量科普书的青少年出版社,除北京一家外,无一家有书入选。   不外两种原因:1、送来参选的书够不上评奖标准;2、没有参加。   从有关报道得知,这次参加评奖的出版社为40几家。而中国范围内,如台、 港、澳的出版社不计算在内,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网站上查到580家,也就 是说,参加的还不够零头。   因而,中国媒体对这次评奖的反应冷淡,是很自然的。 为什么参加的出版社不多?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编辑部的文章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出版社不愿 意参加,理由是科普书不是该社的主打书,有的出版社不知道,毕竟这是科学时 报读书杯的首次评选。”江晓原评委说:“是时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客观原因,” (据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 科海纵横 科学时报读书杯颁奖会为科普出版留一 份记录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编辑部))   有没有主观上的原因呢?我看是有的,譬如这时间是人安排的。我注意到评 选启动的消息是2002年10月25日在中华读书报上发出的,而评选结果在12月29日 即已产生。据说日前已通知出版社,不知是否给足了推选送书的时间?时间紧迫, 是否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非赶着评出来呢?我不了解,不好说,但从局外 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   还有。“有的出版社不愿参加,理由是科普书不是该社的主打书,”可能有, 但是不是也有以科普书为主打书的出版社也不愿意参加呢。据我所知,是有的。 为什么?恐怕也得找一找主观上的原因。   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主办人答记者问,如前所引述,她是把科普书摆在重要 地位的,但从后来发表的编辑部的文章中得知,这次评奖是“志同道合,理念一 致的学者”,为了引导和倡导科普创作和出版从单纯的科学普及向创建科学文化 的方向的转变。而这种理念未必与所有的科普出版者一致。也可能是他们不来参 加的一个原因吧。   从这篇文章中还得知,这是发起此次评奖的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和清华大 学人文学院的学者们的想法,这与主办者“两者均不可偏废,或者说都很重要。” 显然不一样。在主办人那个谈话中,着重于进行比较有影响的市场推广活动, 没有什么要引导科普创作和出版方向的雄心壮志,我觉得这倒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但我们看到的评奖过程,显然是志同道合,理念一致,近半数是来自发起单位的学 者在掌控。   如有的媒体在报道中所称:“《科学时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由中国工 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办的一份全国性权威主流报纸。”但是从几次对评 奖的报道来看,看不清楚主办单位的作用。 发起人干脆走到台前为好   发起人不主办而在评奖中作用如此突出,到发奖时还要突出,这在图书评 奖中是少见的。一般的情况是发起者也就是主办或协办者,权利与义务和责任一 致。像这次评奖,发起人是志同道合,理念一致的学者,评出他们自己认为好的 书,这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按照这一原则,理念不同的学者排除在评选工作之 外,也是合理的。所以我认为不如干脆由这些“不谋而合”的发起人走到前台, 旗帜鲜明地按照自己理念组织评奖,为“创建科学文化”做出个样子来。否则 象这次评奖的目的与性质,主办者向记者宣示的和后来以发起人为主导的评奖工 作不一致,出现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也就是很自然的了。而在这种情况下, 也很难达到发起人所期望的“引导和倡导科普创作和出版从单纯的科学普及向创 建科学文化的方向的转变”的效果。如上海新闻晚报1月14日发表的一篇涉及本 次评奖的文章《科学要怎么说出口 尖端科技百姓难亲近》 其中引述上海生科院 神经所的张旭博士的话说:“我们得保证自己说的话准确,而我们实在不知道怎 么讲给老百姓听才能懂……”;“长期缺少自己的科普作品,会影响到国内科研 的进步和老百姓素质的提高。而许多企业趁机在产品宣传时胡乱套用最新的科技 名词,老百姓也无从识别。”还是传统科普的概念。   其实所谓传统科普中,哪里没有文化,这一点,上海的出版家最清楚,他们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就不仅出版过引进的法布尔的《昆虫记》和 《我们的地球》,房龙的《世界地理》和《人类的故事》,斯文海定的《亚洲腹 地旅行记》这些拥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科普读物,还出版了贾祖璋的《鸟与文学》 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还有任鸿隽、卢于道等科学家从理论上作过阐述,科 学文化并不是今天才发现的新大陆。在一段时期内,这种类型的科普读物出的少 了,一些作者和出版者宁愿“在科言科”而不及其他,自有其社会历史原因。 现在出版这类读物的环境好了,有人要致力于此,是值得欢迎的好事。因而如评 奖果是想以此促进这类读物的创作,是有意义的,也就不必怕别人说是小圈子, 一个社会中应该是多色彩的,马克思还打过比方,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 是一样的颜色、一样的香味呢。当然,也得把自己的位置找对,如以为想用这样 的评奖就能左右中国科普创作和出版的方向,我以为是不切实际的。   这次评奖中存在的问题是明显的,无法文饰的,甚为之惋惜,故有些话如骨 鲠在喉,不得不吐,现在要讲的都讲了,由于这网站全靠一己之力在维护,不 能也不必再说什么了,就让这些话存在这五柳村中,任人评说吧,   陶世龙,2003/01/18/05:19 (XYS200301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