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也谈劣质翻译——国内经济管理教材劣质翻译的几个原因   慕云五   最近在新语丝网站读了许多有关劣质翻译的文章,很有感触。   我曾经在中国最著名的一间出版社工作,我所在部门负责把大量国外(主要 是美国)经典经济学、管理学教材引进中国。主要提供国内MBA教学使用。原出 版者包括McGrow-Hill Higher Edu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Thomson Learning, John Wiley & Sons等著名教育出版品牌。在美国,这些教材都是非 常著名、被广泛采用的,而且一版再版,《会计学》甚至已经到了20版。   大量翻译引进美国原版教材始于199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10余所出版社都重复地引进了许 多“工商管理”类教材。由于国内MBA教育发展极为火爆,教材又大多选用美国 的,一时,市场看好。用更多的品种抢占市场就变得极为重要。于是,各出版社 纷纷签下大单,乐坏了上述几间外国出版社驻北京的首席代表。   书出版之后,没有带来多少文化的繁荣,反而造成恶劣的影响和后果!因为 翻译错误和出版错误十分严重!有书名翻错的,最严重的是有的书不能卒读(例 如那本国内物流专家人手一册的《物流管理》)。普遍的错误是:专业术语不符 合汉语习惯,人名翻译不规范(一眼望去,不知道是谁,得猜),同一本书,同 一名词前后翻译不同。对于期待读到经典教材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往往有此情景: 欣喜地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某大师名著中文版,翻开,随便读一段文字,疑惑,再 翻翻,笑容渐渐消失,皱眉,然后愤怒(现在往往不是愤怒,是无奈)。   我认为造成这样严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分编辑的原因和翻 译的原因两大类。下面逐一说说:   记得新语丝曾经批评过汪丁丁发表在《财经》上的一篇文章。汪的错误是显 而易见的。但是,编辑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如果这个编辑负责任的话,完全可 以避免这样的错误,汪丁丁当然就不会出丑。至少,如果我来加工这样的稿子, 我遇到阿米诺酸这样的不明文字,会问作者或者查字典。这样重要的稿件也一定 会请生物方面的专家审稿。   一个完整的翻译书出版流程是:选书→洽谈版权并签署版权合同→发翻译 (找译者)并签署翻译合同→开始翻译→对1/3译稿审读并写出审读意见反馈给 译者→1/2稿审读并反馈意见→审读完整译稿并反馈意见→接受译稿开始加工→ 发稿→复审→终审→发排设计版式封面→一校,返回编辑→二校,返回编辑→三 校,核红整理→责任编辑、总编辑签字付型   而目前针对翻译著作,出版社管理和编辑这一关没有把好。   1)编辑工作量大   以我所在出版社为例,一年内翻译出版40种教科书是很平常的,相关的编辑 只有4个人,也就是说,每人平均负责10本。这些书都是大部头,每本大约50万 字(中文)。这样,每个人的加工量就有500万字!这在编辑届不是最多的,可 是在加工翻译书的编辑看来,处理如此多的文字,加上译文错误很多,一面看原 文,一面处理译文,一定不能仔细,因为加工编辑的收入和工作量是挂钩的。按 照出版社的工作流程,还要有复审和终审两个环节,一般是资深的编辑(高级职 称或副总编辑)承担,原来他们还锱铢必较,现在面对如山的稿件,也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由它去吧。   2)编辑素质不高、经验有限   现在承担编辑工作的都是刚刚参加工作1-2年的编辑,稍微有资历的编辑都 已经升为不怎么看稿子的策划编辑了。目前,对编辑的培训和要求都降低了,不 像前几年那么严格。况且,加工编辑的薪水很低,也吸引不来优秀的人才。   3)寻找译者不下功夫   译文质量低,要怪译者,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译者就全在编辑的工作没有 到位,寻找到合适的译者是比较困难的。我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困境,这和编辑的 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很有关系,也和学界的状况攸关。现在大多从高校寻找译者, 大牌译者当然好,但是这几年情景与往年大不同,往年商学院的教授、副教授还 愿意接活,虽然也会寻找学生来干,但是把关的工作还是愿意做的。现在,谁干 翻译书这样的辛苦事业。稍微像样一点的商学院教师都可以到各地去演讲授课, 一天七八千上万是很普通的,连学术都没工夫做,翻译书岂不自找别扭。也有例 外,我曾经找到一个教师翻译Chase的《运营管理》,他十分崇拜Chase教授,就 像国内经济学家崇拜Samuelson一样。不谈条件,满口答应,而且翻译十分负责。 质量没得说。   4)稿酬低   翻译书的一般报酬是60-80元/千字(通常按照word统计字符数和字数取平均 值),特别大牌的译者才有可能拿到80,一般都取下限60。还有个人所得税每人 800元的免税部分,超过部分大约是7%(13%?记不清楚了)。比起上边的日进斗 金,傻瓜都知道该怎么做。   5)周期紧   国外出版社的版权授权合同一般都限制在18个月出书。还算宽裕。但是国内 出版社一般都要求尽可能快,翻译时间就比较紧了,一般trade book是2-3个月, 教科书最多6个月。当然现在不可能像郭沫若翻译《浮士德》30年,朱光潜翻译 《美学》好几年。但是,6个月的周期翻译50万字还是很紧张的。   6)流程责任   由于编辑加工不到位,复审终审形同虚设,到了校对这一环节,文本疑问就 非常多,返回编辑次数就多,编辑正在处理其他书稿,对已经交差的工作就不上 心,而是迁怒于校对不良,校对只对发稿负责,因此,把稿件质量的皮球又踢给 编辑。先不说责任,踢来踢去,如果解决问题还好,但是出版周期趋紧,已经无 暇细节,于是匆匆付型,祸灾梨枣去也!   刚才说的都是出版社的事,也捎带提了译者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教科书无论怎样还是要交给教师来翻译的。教师接到翻译任 务,合同签完,马上召集学生一聚,分派任务,说明研究生翻译一点专业外文资 料的重要性。至于先统一术语(Glossary),研究索引就不必了,每人分几章, 讲好报酬(大多数商学院的教授还算英明,不在乎那几个小钱,有的甚至还有额 外的补贴,研究生没有被剥削)、交稿时间。散会!   研究生的水平比教师自然差一点,而且,负责统稿的教师组织不力,各章节 出现不统一的术语是很平常的。现在研究生治学的态度从老师那里学来不少,胆 子特大,遇到没见过的术语还查一查,遇到人名,手边没有好的外国人名翻译手 册,随手拼上去完事,甚至同一个人名,自己翻译成两种三种也不稀奇。对于读 不通的语句,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一一对译成中文词语,或者更 高明一点,根据已经读懂的部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推演出完整的语句。就算留给 统稿人的家庭作业,自然,统稿人有时候就不曾发现还有这个作业的存在,又留 给了编辑,编辑只做了一部分简单的作业,剩下更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就留给了广 大读者。   我见过一例更加恐怖,译文十分拙劣。追问译者,译者告诉我一个学生电话, 并且说,不会吧,我那个学生GRE考了2200多!打过去,该学生支支吾吾,后来 才知道,他转包给刚上大2的老乡。怎么办?豆腐渣工程无处不在。   认真的统稿者是最痛苦的人,他们常对我说,还不如自己翻译,改起来更难! 有迎难而上的,少,知难而退的,多。   就先写这么多,也不太完整,补充资料以后想起来再说吧。   我还算一个负责的编辑,我的办法就是不干了,现在,我只做直接用汉语写 成的书。眼不见为净。新语丝让我又想起了这些让人想想就头大的事情,写出来, 留个纪念,纪念我那几年参与施工豆腐渣巴比伦塔工程的时光。 (XYS200302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