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揭开“纳米杯”的神秘盖子 本报记者 于彤 麻晓东 熊卫民 科学时报2002.10.20 一段时间以来,纳米几乎无处不在地“热”了起来。以至于在饭桌上,曾广泛地流 行着这样一则颇有“真实的谎言”色彩的幽默,说某地农村在开会时,村长要先讲 大米,再讲小米,最后,还要讲讲“纳米”。 其实,这样的幽默并非没有根据。面对由于种种原因而炒作起来的“纳米热”,商 家也没闲着,而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机会。最近,人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 “纳米杯”的广告。广告语从科学原理一直讲到神奇的使用功能。例如,“纳米杯” 中的纳米块是由不同的纳米微粒混合后,经复杂的工艺,可产生催化、吸附等“纳 米功能”,能将水、酒迅速转化成功能水、酒,并能活化细胞、疏通经络,甚至公 开承诺“10分钟变化、7日无效退款”。即10分钟让水、酒发生变化,如口感柔和, 苦、酸、辣等异味减少等。 如果光看广告词,人们不禁怀疑,我们是否已经真正走进了纳米的“新时代”? 商情调查 为了解“纳米杯”具体的生产与销售情况,记者特意拨通了生产纳米杯的北京某公 司经理的电话,但他在电话中表示正在外地出差,不方便接受采访,并给了记者一 个公司宣传部的联系电话,让记者直接与宣传部联系。最后,该公司宣传部的杨小 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据杨小姐介绍:现在该公司“纳米杯”的销售已基本遍及全 国,销售情形相当不错,因此在国庆节期间还一度出现了供货紧张的局面。在谈到 购买“纳米杯”的主要消费群体时杨小姐表示,因为“纳米杯”的主要卖点就是礼 品赠送,因此现在大约有70%的购买者用于送礼。 杨小姐说,由于“纳米杯”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有100多道工序,因此一个完整的 生产流程就需要24个小时,并且公司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与研发机构,研发机构的带 头人就是由总经理亲自担任的,而对于具体的生产工艺,杨小姐表示由于涉及到技 术保密等问题因此不便透露。 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某商厦内,记者看到了一个销售“纳米杯”的专柜,在一个不大 的货架上摆着近10种不同款式的“纳米杯”,价格最便宜的295元,而最贵的一款竟 然卖到了1000多元,当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询问该“纳米杯”为何如此昂贵时,据销 售小姐说这只杯子所用的纳米材料与其他款式的不同,这只杯子叫“男性功能杯”, 长期使用会有很好的效果,而当记者继续追问究竟会有什么具体的好效果时,对方 一时也难以说清。 记者打开了一只“纳米杯”,看见杯子里面与普通的保温杯也没有太多差别,只是杯 子的底部有一层类似凝结了的胶质的涂层,据销售小姐介绍,这层物质就是用纳米材 料制作的,而杯子的主要功效也是依靠这层材料。 记者在商厦内逗留了近2个小时,可能由于是工作日,并且又是上午的缘故,“纳米 杯”的专柜前一直未能迎来一位顾客,不过据销售小姐说,“纳米杯”的销售情况 还比较好,有时一天能卖出十个左右,但有时也只能卖两三个,并且顾客中也有买 回去准备自己用的,在问到那种“男性功能杯”是否售出过时,销售小姐也做了肯 定的回答。 真的科学吗? 既然说是“纳米”杯,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纳米级的杯子比普通的杯子有哪些高明 之处。 在该“纳米杯”的宣传材料上,我们看到,据说“纳米功能杯处理过的水经国家权 威部门测试,其结果不但水质优良,而且水的活性竟高于自来水60%,具有小分子 水特征”。而且,“世界科学家公认小分子能量水对人体具有显著的医疗保健作用, 小分子能量水冲击力强,活性大,进入人体后,不断撞击人体细胞,使人体细胞的 能量被激活,从而活化细胞;小分子能量水的溶解力强,因而能更好地把人体内积 存的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充分地溶解,排出体外,提高机体的排毒能力;小分 子能量水渗透力强,更容易进入细胞内,把所携带的人体必需的养分、矿物质、氧 气及微量元素输送到微小细胞组织,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自然界中, 天然的小分子能量水毕竟是罕见的,于是科学家们又纷纷寻找制备小分子水的途径, 如电解、磁化等,但终因成本高,分解程度不够,使用不便而放弃。我们经过成百 上千次的试验,创造性地运用纳米技术,终于研制出了这种小分子特征的纳米功能 杯能量水,能在短短的十分钟,让水、酒、饮料、牛奶、中草药汤剂等发生物理变 化。” 看到这段“纳米杯”的科学原理,可真够让人“晕菜”的了。比如说,在常识中, 人们都知道,水的分子组成就是H2O,这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小分子水”到底是 什么?难道是没长大的水?儿童水?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原所长、著名化学家胡亚东先生。面对如此离奇的“科学原理”,胡亚东先生说, 这篇介绍文字通篇就没有说清楚纳米水这一概念。而且,在化学界,根本就没有什 么小分子能量水这种提法,这样的概念,又有分子,又有能量,显然是把科学术语 堆砌起来以显示其“专业科学背景”。在其文字中,像冲击、撞击、激活这样的作 用,是水分子自身所不能完成的。而且,冲击的对象也没有讲清楚,把人体中的化学 过程说得跟打仗似的,这样,也没有说明60%的活性是怎样提高的。 另外,该产品的另一“功能”,据说是溶解脂肪和胆固醇等。胡亚东先生说,学过 初中化学的人都知道,在同样温度下,同体积的水中,同种物质的溶解度是恒定不 变的。这本来是热力学的基本常识。而且,通常情况下,水也是不能溶解脂肪的, 因为水是极性分子,而脂肪是非极性分子,脂肪在水中只能呈颗粒状态,除非增添 一些表面活性剂,如洗衣粉等,才能使脂肪微溶于水。 再有,广告中说的十分钟改变味道,利用一些传统材料就可以达到,如利用活性碳、 氧化硅的吸附功能就行。但是这些吸附材料在使用几次之后,材料的活性就会下降, 就会丧失吸附功能,杯子也就变成了普通的杯子,那样的话,“纳米杯”岂不成了 一次性杯子? 胡亚东先生进一步说,要鉴别一个杯子是否真的是“纳米杯”,首先要知道它是否 真的使用了纳米材料,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这种材料是否能够一直保持纳米状态。 因为材料的尺度相当于纳米级后,这样的材料确实具有吸附力增强或其它一些性质 的改变,这正是由于表面活性增强的结果。但是,表面活性增强后就不稳定,材料 就很容易重新变成大于纳米的大颗粒,那样,也就不再是纳米材料了。 但从另一方面讲,胡亚东先生也认为纳米技术在21世纪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它开创 了物质世界的新领域,只是我们还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受那些伪纳米产品的欺骗, 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解密说明书 比起“纳米杯”的宣传攻势来,去年的纳米家电确实让很多人云里雾里,糊里糊涂 地掏了一回钱。尽管后来在媒体宣传、科学家讲座、学科带头人发言的态势下, “纳米热”第一波渐渐平息,但是纳米“庸俗化”的趋势并未停止。 一位朋友最近刚刚“跳槽”到一家科普杂志。他准备做的第一个选题就是关于揭穿 “伪纳米”的。“我离开那家公司就是因为他们是骗人的。”这位曾毕业于北京某 著名高校化学系、毕业后选择了在一家“高科技企业”就职,准备做一名纳米研究 技术人员的研究生在见证了该企业是如何轻易地在说明书上“造”出纳米产品这一 全过程之后,毅然选择了离开。据了解,该企业统共30多名员工,主要生产纳米空 气清新机等家电,但是也包括纳米鞋垫这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中,纳米鞋垫就是 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从传统鞋垫到“纳米鞋垫”的转变过程。据了解,该鞋垫就是在传 统工艺制成的鞋垫上涂上经过处理的涂料,而这种涂料具有一定的吸附功能。“刚 开始用的时候确实能像说明书上说的那样,实现除臭、透气等作用。但是,由于没 有释放的功能,而且稳定性也不过关。经过一段时间饱和之后,就会丧失这种作用。 而且还可能由于积聚了更多的细菌而致病。”当然,这样的公司决不肯把这些“商 业机密”和盘对外界托出,相反他们还会言之凿凿地提供科研队伍的简要情况,而 记者的这位朋友就这样“有幸”成为了科研队伍中的一员。而他的实际工作是为这 些“纳米产品”撰写名不副实的符合纳米科学技术标准的说明书。 至于说明书上亮出鉴定单位的做法,早在去年就有了说法。《生活时报》在《别老 拿“纳米”糊弄人》(沈晓凤)一文中即已提出:纳米产品的鉴定还属空白。中国 预防医学科学研究所的鉴定人员表示:对于纳米产品的鉴定,就一般功效而言,与 其同类型一般产品的鉴定过程完全一致。仅是对于其对水的附着、沉降空气中的有 害物质、抗紫外线、杀菌、防腐等功效方面进行鉴定。由于国家对于纳米产品要进 行全面鉴定的法规、政策还未出台,所以对于产品中纳米材料的含量、纳米材料的 具体成分等方面的鉴定都没进行。也就是说送检单位送来的贴有“纳米”标签的产品 样本到底是否真含有纳米材料及其含有量都是不可鉴定的。 “摇篮”中的纳米产品 那么,面对市场上种种“纳米”产品泛滥,消费者究竟应该如何分辨应对,这些产 品真的是在高科技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吗?针对这些问题,国家“973”项目纳 米材料和纳米结构首席科学家张立德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实上,目前 纳米技术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纳米技术的发展,需要许多高科技领域甚 至包括传统技术和产业的支持,通过组装、构筑、集成、耦合,最大限度地挖掘纳 米效应,因而必须看到技术创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以‘纳 米’命名的产品,这种命名既不科学,又淹没了产品的多样性,容易使人误解纳米科 技的真实内涵,轻视技术创新,弄得不好会导致纳米伪科学。”不仅如此,张立德 研究员在谈到纳米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发展情况时说:“据我所知,国外不少产品都 采用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但没有用纳米来命名的。通常,一个主导技术要经历 孕育期、生长期、高发期几个阶段,最后才形成稳定的发展平台。这个过程大约需 要50-60年,就纳米技术而言,现在还处于孕育期,当今世界的主导技术还是微米 技术,或者说是刚刚进入微米技术与纳米技术交叉阶段,纳米技术的应用所占比重 还很小,甚至不到1%。” 而中科院副院长、纳米研究首席科学家白春礼院士也说:“纳米材料要像信息技术 一样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那将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 由此可见,“纳米产品”还仅仅处于实验室阶段,而是否能以“纳米产品”来命名 还未成定论,市场上甚嚣尘上的纳米产品的叫卖声更显得滑稽可笑。据了解,目前 我国已有纳米技术企业323家,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有57家,纳米材料生产线 30多条。但这323家企业中以民营企业居多,而且90%的企业规模都在50人以下,产 品也主要集中在技术门槛较低的纳米粉体制备方面。“现在不能说没有纳米产品, 但市场上很多‘纳米商品’确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纳米产品。”白春礼院士在接 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商家的纳米产品有炒作之嫌,比如商家随便说一个产品的某个 部分使用了纳米材料,有杀菌作用,消费者也不明白,而且无法验证。因此急需制 定一个纳米产品准入标准。该标准将对鉴定纳米粉体材料的测量仪器、测量方法作 出详细而统一的规定,目前,该标准正由我国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和中科院纳 米科技中心等单位主持制定。由此入手,未来我国将制定出一揽子覆盖整个纳米科 研和产业界的普遍标准。“这个标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的标准,一 是技术标准。”白春礼院士说,市场准入标准主要是对什么样的商品能贴上“纳米” 的标签而进入市场作出规定,而技术标准将用来检测产品的各项功能。国家纳米科技 指导协调委员会正组织我国纳米界的权威专家来专门从事该标准的制定,至于具体什 么时候出台,现在还不能确定。 消费者的选择 其实,像“纳米”产品这样打着科技招牌的消费品红火一时的现象,我们已经不是 头一次见到了。粗略地回顾一下,近十几年,磁化杯、磁化水、磁疗针、磁疗枕; 还有后来的麦饭石杯;以及再后来的离子烫、负离子烫、离子美容技术;直到现在 的纳米,打着科技招牌说事的消费宣传一直就没有间断过。是科技名词先天就有非 同寻常的亲和力,还是有更深入的社会原因呢? 许多明明是名不符实的消费品,偏要打着高科技的招牌,这说明科学技术在我国公 众中的权威性。不过,对于那些在广告中充满令人困惑的科技名词和科技“原理” 的宣传,毕竟普通公众并不一定具备分辨其真伪的科技知识。不过,在我们当下所 倡导的“科学精神”中,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就是重要的一种。面对我们以前不熟悉 的新事物,我们还是先以怀疑的态度思考一下为好,这也是消费者对自己的负责。 从过去看到现在,那些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形形色色的消费品,还有多少幸存了下来? 当然,确实有人在使用它们时,“觉得”有“效果”。可是,谁能保证那些“效果” 一定是由于产品本身的性能带来,而不是由于心理暗示作用的结果呢? 中国科学院纳米分子研究中心的万立骏研究员认为,相当一部分科学技术要应用于 人们的生活中,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就使得人们会去关心和自己未来生 活相关的科技内容。当然也有一些商家不规范操作,为了获利滥用名词术语,造成 了这种现象。实际上在国外用于商业的科学研究都属于商业机密,一般不会用科技 名词与原理来大肆宣扬商业产品,而我们则恰恰相反。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消费 者,还是“小心为好”,不要轻易相信。 此外,记者还采访了多名非纳米领域的科学家。尽管他们对于市面上流行的纳米产 品的原理不甚了解,但凭科学家的素养,他们认为像“纳米杯”这样在基本原理上 出现漏洞的产品他们自己是不会去买的。而对于可能出现的真正具备纳米标准的产 品,他们都表示了欢迎。毕竟,科技的发展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快乐,而 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勇于接受新事物不是错,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目相 信说明书上的科学权威和权威机构,也要勇于质疑媒体的宣传,同时不要轻易相信 使人眼花缭乱的名词术语。当然,真正要做到这点,还要依赖于平时科学素养的积淀。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