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欧美同学会关注科学道德问题 邹承鲁痛陈科技界七大怪现状 □本报记者 张其瑶 科学时报2002.4.24. 多年来一直关注科学道德问题的邹承鲁院士本月20日再次就此问题提出看 法,要解决科学道德问题,关键在增加透明度,不要捂盖子,要提倡公开争 论。如果捂盖子,问题就很难得到处理。目前往往是违反科学道德的小人物得 到处理,知名人士就难处理。个别知名人物严重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甚至得 到领导的庇护,这会使此类行为愈演愈烈。他表示对科学道德问题要不断呼 吁,直到得到重视为止。 邹承鲁院士是应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之邀,在该会举办的专题报告会上作 《清除浮躁之风,倡导科学道德》的报告时讲这番话的。 早在1981年,邹承鲁等4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致函本报前身《中国科学 报》,建议开展“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的讨论,这次持续一年的讨论也是 建国以来科技界第一次自发探讨自身建设问题。1993年邹承鲁等14位院士呼吁 尽快制定《科学道德规范法规》。 在此次报告会上,邹承鲁院士通过大量事实说明目前科学工作违规行为的表 现主要有7种: 其一,伪造学历、工作经历、论文、博士学位,研究所所长都可以伪造。有 人吹嘘自己在国外工作3个月写了6篇论文,但经查证,这些论文实际上并不存 在。 其二,抹煞别人成果,自我吹嘘,动辄就声称“国际领先”、“国际前 列”、“第一次发现”、“填补国内空白”等。邹承鲁指出,科学工作从头开 始的情况是不太多的,多数是从前人的工作开始的。写论文首先应回顾前人工 作,说明自己的工作是从哪里开始做起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研究是国际性 的,“国内空白”不等于国外没有人做过。“填补空白”也要看这个“空白” 是不是重要,值不值得“填补”。 其三,伪造成果,篡改数据。 其四,剽窃他人成果,抄袭。邹承鲁院士表示,目前对这类事件理论上都予 以谴责,实际处理上难度很大。揭露就十分不易,有些杂志对揭露的文章根本 就不登,有的登了也无人理睬。被揭露后有些得到处理,有些人在剽窃行为被 揭露之后依然春风得意,甚至一再升官。 其五,一稿两投。邹承鲁介绍,国外许多杂志都明确表示不接受已投往其他 刊物或已发表的文章。国内常见的情况是:一篇文章用中文发表之后,再用英 文投到国外,或者用英文发表之后译成中文在国内再发表。许多国外杂志在作 者发表文章时要求签定版权协议,规定所发论文版权归杂志所有,也有的规定 版权归双方共有。 因此,一稿两投很有可能引起版权纠纷。 其六,“搭车”署名。 其七,为商业广告做不符实际的宣传。邹承鲁院士特别对充斥于广告中的 “××学会推荐产品”现象提出批评,呼吁各学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些科研人员对自己工作的夸大宣传令人深恶痛绝。在谈到对科研成果的评 价和宣传时,邹承鲁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 期”来说明科学成果有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其影响。他强调,评价 科学论文要看论文发表后是否被引用,是否引起人们的注意。引用数是重要的 客观评价指标,一篇论文哪怕发表在最好的杂志上,如果如石沉大海,毫无反 响,也不能说文章好。他同时指出,引用看怎么引用,不能绝对化。引用有正 面引用和负面引用,正面引用是引用者得出了相同或类似的结论。有的引用是 得出不同结论或指出其错误,这是负面引用。最重要的引用是进入有关学科教 科书,进入专业著作。邹承鲁院士还提议,把50年代以来大肆宣传过的一些成 果做些汇编,看看其效果。 包括郑哲敏、吴承康、叶笃正、杨嘉墀4位院士在内的约20位专家学者随后就 报告内容进行了座谈。与会者讨论热烈,一致认为,这样的会非常必要,科学 道德不解决不行。风气坏了就很难改正,长此以往,埋头苦干的人会越来越 少。 有学者指出,目前的许多规定都非常好,关键是如何落实,没有落实,规定 等于没有。对科学工作中的违规行为一个个“揪”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 有接受投诉和调查处理的机构。应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制定游戏规则,也有人 强调要加强舆论监督,应该触动一些人,对违规行为要指名道姓。 与会专家还强调,要提倡用学术眼光公正评价学术成果,由专家委员会评 定,不能简单地搞少数服从多数。 与会者建议,应提倡活泼的自由讨论的气氛,科学界不是孤立的,不可能独 立于社会大环境,外界影响不可隔绝,应分层次分门别类地解决此类问题,通 过自律然后影响社会。 与会者也指出,目前科技项目还存在敷衍交差的现象,项目严进宽出,申报 时标准很严,但鉴定结果时都能通过。建议大项目的最后鉴定验收要由第三方 评判。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